第二单元 9 论教养
积累运用 向下扎根
1.下列加点的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方(chǔ) 缺陷(xiàn) 贸然 自吹自擂(léi)
B.恪守(kè) 箴言(xián) 汤匙 忸怩作态(ní)
C.妨碍(ài) 絮叨(xù) 贤达 疲惫不堪(kān)
D.涵养(hán) 尴尬(gà) 汲取 稳重随和(hé)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德润人心,相沿成俗。优良家风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遥远,发生在身边的家风善行,无不________着家风传承的魅力。以当代优良家风为榜样,让崇德向善成为每个家庭的时尚,必能让更多人在家风的________中获得心灵的支撑和行为的________。
A.彰显 滋养 引领 B.彰显 养育 引发
C.显露 滋养 引发 D.显露 养育 引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B.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面对各种突发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阅读理解 向上攀登
4.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题目。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综合探究 勇攀高峰
5.学完《论教养》后,相信你会对教养有一定的认识,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 (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 (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 (阅读、拜读)!”
(2)仿照示例,再写两个诠释“教养”的例子。
建筑工人担心自己弄脏了地铁的椅子,离开时将椅子擦干净,是教养;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花盆,主动承认错误,是教养; ,是教养; ,是教养。
(3)请从教养的角度为下面的故事写一段议论性的话。(80字左右)
中国著名作家夏衍,晚年重病住院,临终前感到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正当秘书开门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纠正秘书:“不是叫,是请。”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过来。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B.箴言(xián)——zhēn。
故选B。
2.A
【详解】彰显:鲜明地显示,褒义词。显露:明白直截,明显表露,中性词。第一空的主语是“家风善行”能显示“魅力”,应该用褒义词,故选“彰显”;滋养:滋补养育,提供营养。养育:抚养和教育。滋养强调了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养育重点在教育。家风无言,起到的是春风化雨作用,第二空要“获得心灵的支撑”即要家风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故选“滋养”;引领:引导,带领,重在方向性上的指导。引发,引起,触发。第三空讲优良家风在行为上起的作用(作示范起指导作用),故选“引领”。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辨析。
A.“让阅读陪伴我成长”是主题名称,书名号应为引号;
C.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用,任意删去其一;
D.这是一个陈述句,问号应改为句号;
故选B。
4.(1)B
(2)①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避免了议论文的枯燥,开头有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③沈从文的事例同时也是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④开头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与第④段再举沈从文的事例相互呼应,构成文章重要的论据,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示例一】举例论证。以沈从文不能写小说、散文后大度忍让转而潜心研究服饰史为例,证明“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
【示例二】对比论证。“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事业就会“焕发新的生机”,正反对比,证明本段论点。
【示例三】比喻论证。用“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比喻事业在遭遇挫折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说理具体形象。
(4)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详解】(1)本题考查提炼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分析文章可以知道,作者在开头第一段即从沈从文先生墓碑的碑文写起,引出作者的观点: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故选B。
(2)本题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表述形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论题)+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首段“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引用沈从文先生的碑文,增加文章的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论题“让人”;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列举沈从文先生让人成就事业,享有高寿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引出并论证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系第④段“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可知,首段沈从文先生的事例与后文他的事例互呼应,构成文章重要的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本文观点。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第④段“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姜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将“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与“让人”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运用对比论证法,具体有力的论证了本段“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
第④段“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将让人的结果比作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时焕发新的生机,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的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这一观点。
第④段“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列举了沈从文选择忍让,不写小说、散文,继而写出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巨著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法,具体有力的论证了本段“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
(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这种美德”中的“这种”为代词,指代的内容在上文;联系第②段“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可知,“这种美德”指的是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5.(1) 久仰 莅临 拜读
(2) 在公共场所害怕影响他人,不大声说话 向老师提问时注意礼貌,先举手示意
(3)示例:一个“请”字看似很平常,可是从一个身处弥留之际的人口中说出,却有千钧之重,震撼人心。从夏衍临终时的一个“请”上,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他优秀的教养和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礼仪知识的积累能力。
第一空,“久违”指好久不见,是久别重逢的用语;“久仰”指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符合此处“见面时”的语境,故选“久仰”。
第二空,“莅临”指光临、来临,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符合此处“呈邀请函”时语境。“光临”的敬重程度不够,故选“莅临”。
第三空,“阅读”指一般性读,“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符合此处“梁教授赠书一本”的语境,故选“拜读”。
(2)本题考查句子仿写。按照所给出例句的格式,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要注意内容上的连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表述正确即可。
示例:在公共场合不随意大声喧哗,注意维护他人的安静和舒适;
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3)本题考查写作评论。
阅读题干,要求我们写的是从有教养的角度一段议论性的话,即针对所给材料进行议论。材料讲的是著名作家在临终之前,身体十分难受的情况下还不忘提醒秘书注意礼貌言辞的故事,侧面证明有教养的重要性。我们在围绕“有教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答的时候,最好的运用事实论证和引用名言,能使议论更有说服力。
示例:夏衍在临终前还不忘尊重别人,这是他人格魅力的具体表现,可看出他尊重别人,有教养。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在与人交往中要积极做到尊重他人,这样才能使得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劳伦斯说过:“使人高贵的是人的品格。”因此,夏衍先生尊重他人的品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