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积累运用 向下扎根
1.(易错题)下面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捷(jié) 和蔼(ǎi) 秕谷(bǐ) 攒聚(zǎn)
B.系上(jì) 确凿(zuó) 脑髓(suǐ) 缠络(luò)
C.宿儒(sù) 桑椹(shèn) 云宵(xiāo) 拗过去(ǎo)
D.觅食(mì) 蝉蜕(tuì) 渊博(bó) 斑蝥(máo)
2.小语重新翻阅童年时的作文,她觉得作文里的一些用词太简单,想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选择字词进行同义词替换,请你帮助她完成加点字的替换。
每当作文写不出来,我们都会向语文老师求助。在我们看来,他是一个知道很多知识的人,我们都很佩服他,他的课纪律很好,他会抓住每一个开小差的同学,而且证据非常确实。
A.知道很多知识 B.非常确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冬天的百草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B.农民看着干涸的土地,哪怕是一场小雨也让他们望眼欲穿。
C.农家小院中的小猫和母鸡注意到了来历不明的丑小鸭。
D.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3)(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抨击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
D.“三味书屋”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阅读理解 向上攀登
课内阅读
6.阅读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7段,完成下列小题。
(1)第2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对百草园进行描写?请结合文句列举两个例子进行分析。
(2)选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句子,说说加点字的妙处。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3)作者描写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时叙述了四件事,请概括这四件事。
(4)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第2、7两段的描述中,“乐”体现在哪里?
拓展阅读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童年的钟声
厉彦林
①童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
②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清风摇动满树的绿叶在鼓掌。流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比翼齐飞,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在空中滑翔俯冲。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的歌唱。林中蜿蜒幽静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鸦雀无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童稚的歌声,爽朗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那天人合一的仙境,如梦幻一般,让人陶醉。
③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墙南角竖着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当旗杆。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衣服,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清风下轻轻地摆动着的红旗,是那么鲜艳动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钩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
④那时村里和学校都没钱,学校就组织“勤工俭学”。春天,让我们排着队去山冈沟底去捋刺槐树叶;秋天去田野翻地捡地瓜、花生。更有趣的是去山上挖山蝎子和土鳖。那时山上蝎子多,搬开大的石头块,就会发现有蝎子高扬尾刺与你对视,或直往石缝里钻,我们就迅速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一只两分钱,抓上半天能卖几毛钱,高兴得一蹦老高。
⑤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学啦……
⑥中年人、青年人都已远离了童年,少了那份纯真,多了几份责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现实生活的磨炼中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却越来越淡,儿时那些最简单的辨别是非、美丑的标准也逐渐变得模糊。当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时候,会突然顿悟: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那份纯真和简单,原来是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
⑦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既是人生的独版,又是绝版。如果人生能重复,谁都渴望再经历一次纯粹金色的童年。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今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1)本文第③段讲述了哪些童年趣事?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
(3)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童年的钟声”为题目的好处。
(4)文章第②段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2段在写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人认为本段与主题关联不大,应该删除,请谈谈你的看法。
综合探究 勇攀高峰
实践探究
8.假如你与同学们一起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请你根据下列的情境设置完成任务。
(1)你发现“百草园”里存在乱丢垃圾、乱折花木等现象。假如你遇到了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你会怎么劝说?请写出来。
(2)“三味书屋”管理处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在“三味书屋”墙上张贴广告,或乱涂写、乱刻画,现向社会征集提示语,请你设计一条简明得体的提示语。
(3)“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乐园,鸟语花香添童趣。
下联:
写作提升
9.作者用“动作分解”的方法描写捕鸟的情景,让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作者当时的一举一动,仿佛可以听见他紧张的心跳、兴奋的欢呼,文章也因此具体丰满。请你也用“动作分解”的方法,具体描写一下做游戏或参加某种活动的过程,试着写一下吧!(100字左右)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1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攒聚(zǎn)——cuán;
B.确凿(zuó)——záo;
C.云宵——云霄;
故选D。
2. 渊博 确凿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
渊博,yuān bó,意思是精深而广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
确凿,què záo,意为真实、确定,不容怀疑。
3.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人迹罕至,指荒凉偏僻的地方。使用恰当;
B.望眼欲穿,形容人盼望殷切,非常急切。使用恰当;
C.来历不明,意思是指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使用恰当;
D.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和上文“寂静”矛盾;
故选D。
4. 排比 拟人 比喻、对比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1)四个句子句式相同,意思相关,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2)“低唱”“弹琴”把动物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3)把覆盆子比作小球,是比喻;“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是对比。
5.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朝花夕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故选B。
6.(1)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写。
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
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
(2)“伏”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蜂肥胖的形态(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还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窜”字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敏捷,表现出儿童的羡慕之情。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3)①找蜈蚣 ②玩斑蝥 ③拔何首乌 ④摘覆盆子
(4)①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②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乐景、乐事)
【详解】(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文章第二段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来对百草园进行描写,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视觉;“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便会拍的一声”是听觉;“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是味觉。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喜爱之情,富有童趣;“窜”字写出了叫天子飞的速度很快,又来得突然,表现出儿童独有的羡慕的心理。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选段内容,从“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有啪的一声”中可概括为:找蜈蚣、玩斑蝥;根据“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和“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可概括为: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结合第二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分析,第二段主要通过描写百草园优美的环境,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以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小昆虫等等,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这里的“乐”在环境美,即“乐景”;
结合第七段“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分析,第七段主要描写堆雪人,雪地捕鸟的快乐和乐趣,可见乐在做的事情上面,即“乐事”。
7.(1)虽然当年的小学设施简陋,但是同学们依然卖力学习;在重要的节日里,同学们升国旗;学校的钟声带给同学们欢乐;同学们的体育活动。
(2)“背起”“跑出”“追逐”“嬉闹”“铺撒”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既表现了同学们的活泼好动,又写出了他们上学路上的欢乐;同时,“笑声一路铺撒”说明一路上笑声不断,表明了钟声给孩子们带去的美好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钟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通过“童年的钟声”来怀念自己的童年时代,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引领全文,与文章结尾互相照应。
(4)相同之处:都调动了多种感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特征鲜明,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特征,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看法:不能删除。本段描写了村子春日早晨的美好景象,突出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作者抒发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做铺垫。
【详解】(1)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划分层次,用“人+事”的形式概括。
③段,“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写虽然当年的小学设施简陋,但是同学们依然卖力学习;
“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衣服,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写在重要的节日里,同学们升国旗;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写学校的钟声带给同学们欢乐;
“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写同学们的体育活动。
(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根据第③段画线句“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可知,一系列动词是“背起”“跑出”“追逐”“嬉闹”,这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孩子们听到钟声,离开家门踏上上学路程的开心与欢乐,“笑声一路铺撒”渲染钟声给孩子们带来的美好感受。再结合本段开头“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可知,尽管那个年代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孩子们很爱学习,很认真学习,听到钟声孩子就知道要去校园了,那是他们喜欢的地方,所以这一系列的动词也写出了钟声带给孩子们美好的希望,蕴含着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第③段“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第⑤段“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学啦”、第⑦段“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可知,作者由钟声回忆童年的经历,童年的纯真美好和那钟声一样,铭刻于心,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所以标题“童年的钟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是通过“童年钟声”来怀念自己的童年时代,体现了文章的主题。“童年的钟声”引领全文,并与文章末“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今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4)①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观察的角度来看: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特征鲜明,融情入景,条理分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此文第②段,视觉: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听觉: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比喻、拟人: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描写了村子春日早晨的美好景象,特征鲜明,情景交融,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据此看出两文的共同点。
②本题考查文章材料的安排。材料删去、保留的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保留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的删除。这里不能删除,第②段由“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可知,这些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子景色美丽,树林里活力非凡,富有生机,渲染了美好热闹的氛围,由“林中蜿蜒幽静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悦耳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之声”可知,本段也是作者童年回忆的美好部分,本段记录了童年时孩子们在林子里玩耍,在路上读书的经历。再结合第⑦段“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可知,作者时刻记住这些童年生活,所以第②自然段为后文作者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念做了铺垫。
8.(1)示例:这是一方美丽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
(2)示例:留下文明,带走印痕。
(3)三味书屋,言传身教益启蒙。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诚恳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劝说,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你说呢、你觉得呢、好吗、行吗等),多用疑问句,少用祈使句。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不能偏离“乱丢垃圾、乱折花木的行为不文明”这一劝说主题。
示例: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风景什么也别带走。
(2)本题考查拟写提示语。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围绕“提醒人们不要在‘三味书屋’墙上张贴广告,或乱涂写、乱刻画”这一目的。如“为了我的清洁,请不要将我‘毁容’”“体现趣味,留下人味,带走回味”等。
(3)本题考查对联。上联结构“名词短语+并列短语+动宾短语”,下联可对:三味书屋,习字作画益身心。
9.示例:他弯着腰,把篮球放在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注意用“动作分解”的方法,即把动作、过程、步骤等一个一个地写出了,写具体,写细腻。
示例:孩子们先手拉手站好,其中一名孩子将自己的一只腿放在旁边两孩子的手上,单腿站立,然后,孩子依次将自己的一条腿放在另一小孩的腿上,所有孩子将腿搭好后,最先那个孩子的腿放在最后一名孩子的腿上,开始游戏,边单腿跳边唱儿歌《编花篮》。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