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试题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徐钦连
一、选择题
1.将物体放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前30cm处,则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的数据判断,物距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通过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用焦距f=10cm的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脉时,叶片离放大镜的距离u应为( )
A.u<10cm
B.u=10cm
C.10cm<u<20cm
D.u>20cm
答案:A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下列关于望远镜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
A.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B.望远镜在军事上有重要的应用
C.望远镜在天文学上有很重要的应用
D.望远镜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答案:D
解析:我们用望远镜来观察远处的物体,是让物体的像离眼睛近些的方法来增大视角,像并不一定比物大,如观察天体;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在军事上和天文学上都有很重要的应用,显微镜才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选项D错误。
4.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显微镜中,靠近物体的凸透镜是物镜,靠近眼睛的凹透镜是目镜
B.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解析:显微镜中靠近眼镜和靠近物体的都是凸透镜,所以A是错误的;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第一次经过物镜成的适当大的实像,第二次经过目镜成放大虚像,所以实际上看到的是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所以B是对的;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物体通过物镜成实像,再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所以观察者看到的是虚像,所以C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是B。
5.下列物体没有用到凸透镜的是( )
A.望远镜
B.照相机
C.显微镜
D.近视镜
答案:D
解析:显微镜中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望远镜的目镜也是凸透镜,近视镜用的是凹透镜,故选D。
6.反射式望远镜中的凹面镜的作用是( )
A.成像????????????????????
B.使光会聚
C.使光发散????????????????
D.使光会聚并成像
答案:D
解析:反射式望远镜中的凹面镜是物镜,它的作用是会聚光线并成像,故选D。
7.某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5,则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 )
A.10倍
B.2倍
C.5倍
D.50倍
答案:D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物镜放大倍数是10,目镜的放大倍数是5,故选D。
8.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目镜和物镜所成像的情况为( )
A.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B.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C.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D.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答案:B
解析:凸透镜既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又能成放大的虚像,若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物镜是凸透镜,放在载物片上的物体位于物镜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经过物镜后,成一放大实像。这个放大的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处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成一放大虚像。选项B正确。
9.显微镜的结构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镜相当于凸透镜,目镜相当于凹透镜
B.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但只有目镜起放大作用
C.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但只有物镜起放大作用
D.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反射到载物台上
答案:D
解析: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这两个凸透镜都起着放大物体的作用,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反射到载物台上,故选D。
10.小刚同学正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目镜有5倍和10倍两种,物镜有10倍和40倍两种,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是( )
A.目镜5倍,物镜10倍
B.目镜10倍,物镜10倍
C.目镜5倍,物镜40倍
D.目镜10倍,物镜40倍
答案:D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由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共同来决定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之积。本题中目镜和物镜都有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而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其实质是在同样的视野范围内观察到的细胞最大,即放大倍数最大。那么当目镜为10倍,物镜为40倍时放大倍数最大。A选项中总放大倍数为50倍;B选项中总放大倍数为100倍;D选项中放大倍数为200倍;D选项中放大倍数为400倍。
二、填空题
1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主要结构都是由一组_______和_______。在显微镜中靠近物体的一组凸透镜叫_______,靠近眼睛的一组凸透镜叫_______。
答案:物镜 目镜 物镜 目镜
解析:显微镜和望远镜中,靠近眼睛的镜子叫做目镜,靠近物体的镜子叫做物镜。
1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透镜,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______像(填虚或实)。
答案:凸 虚
解析:显微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物体经过两只凸透镜两次放大后呈现倒立、放大的虚像。
13.如图2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______的实像,落在目镜______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______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答案:倒立缩小 一倍焦距以内 放大的虚 远视
解析:远处物体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落在目镜一倍焦距以内,以便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所以可用远视镜片来代替。
三、综合题
14.小明在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被观察的物体在视野左侧,他应该怎样调节才能使被观察的物体处在视野中央?
答案:把物体向左侧移动才能使被观察的物体处在视野的中央。
解析: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眼睛看到的像与原物相比实际上是倒立的,左右是相反的。观察到像在视野左侧,则一定是物偏向像的右侧,应把物向左侧移动,才能使被观察的物体处在视野中央。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测物体时如何调整像的位置,不仅理论上要分析清楚,还要多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物体,才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15.小宇在家里自制了一个显微镜用来观察盐粒的细微之处,他的显微镜结构及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图3
(1)小宇装置中的“水滴”相当于真正显微镜中的______(选填“物镜”或“目镜”)。“水滴”之所以能代替凸透镜,是因为____________的特点。
(2)根据你对显微镜原理的理解,填写下表:
?
成像特点
?
放大或缩小
倒立或正立
虚像或实像
水滴
?
?
?
凸透镜
?
?
?
(3)小宇用自制的显微镜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盐粒的分子结构,你猜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物镜 中间厚边缘薄
(2)放大 倒立 实 放大 正立 虚
(3)不能 放大倍数太小。
解析:(1)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物镜,靠近眼睛的是目镜。从图3看出,“水滴”靠近被观察的物体,所以相当于真正显微镜中的物镜。“水滴”之所以能代替凸透镜,是因为水滴中间厚边缘薄。
(2)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太小,要观察分子的结构,应该用放大倍数更大的电子显微镜。
课件23张PPT。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小实验:
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将磁带盒盖中的一块,放在白纸上,再在盒盖上用滴管滴一小滴水,透过水观察白纸上的小箭头。观察到什么现象?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通过水滴可以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或者会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怎样能观察到更大的箭头?──显微镜导入新课显微镜下的雪花一、显微镜一、显微镜一、显微镜(2)目镜:靠近眼睛的透镜,(1)物镜:靠近物体的透镜,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一组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一组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3)反光镜:凹面镜,使光线集中。一、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原理: (1)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放大一次。 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一、显微镜显微镜的原理使被观察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把物镜成的实像再一次放大。
相当于放大镜。把物体的像
放大一、显微镜自制简易望远镜,并使用它观察远处的物体。
实验器材:大凸透镜、小凸透镜、直尺、橡皮泥等。
二、望远镜实验过程:
1.用橡皮泥把小凸透镜固定在直尺的零刻度处。
2.把小凸透镜放在眼前,把大凸透镜放在小凸透镜的前面,观察远处的物体。在直尺上移动大凸透镜,直到看到远处的物体最清楚。
3.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比较与眼睛直接观察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二、望远镜用望远镜看到的月亮二、望远镜用望远镜看遥远的天体二、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1.基本构成:
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
二、望远镜 (1)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放大一次。二、望远镜望远镜的原理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照相机的镜头把物镜成的实像,放大成虚像把物体的像移近
把物体的像放大二、望远镜视角──从眼睛的中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视角与什么因素有关?aa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越大,它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越大。二、望远镜视角大a视角小a距离相等时,大物体的视角大,小物体的视角小。二、望远镜视角小物体大小一定时,
看近处的物体,视角大,
远处的物体视角小。视角大aa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二、望远镜伽利略望远镜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的是伽利略,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个观测到了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和月球上的环形山。三、探索宇宙海王星的发现海王星外观为蓝色,原因是其大气层中的甲烷。海王星表面温度为摄氏-218度,表面风速可达每小时2000公里。 此外,海王星有磁场和极光。还有因甲烷受太阳照射而产生的烟雾。 三、探索宇宙哈勃空间望远镜全球最大单镜面光学望远镜三、探索宇宙三、探索宇宙使被观察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把物镜成的实像,再一次放大成虚像把物体的像放大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把物镜成的实像,再一次放大成虚像把物体的像移近
把物体的像放大课堂小结《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
2.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透镜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2.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感受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2.通过观看显微镜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显微镜”“望远镜”和“探索宇宙”三部分组成。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光学仪器研究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它使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广阔的宇宙空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内容的扩展。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对学生加深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都是有益的。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或直接概括结论,或结合讨论、阅读,接受并认同有关结论。同时,在活动中也应让学生了解运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两个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经历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
教学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三、教学策略
对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常见采用“一构造、二原理、三使用方法”的步骤进行直接叙述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师告知、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虽然讲解有条理,但学生很难有学习激情,实际收效差。若采用探究性教学,效果会有极大的不同!教学时,让学生选择仪器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导,确保学生对显微镜、望远镜的功能有感性认识。物理教学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透明的磁带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将磁带盒盖中的一块,放在白纸上,再在盒盖上用滴管滴一小滴水,透过水观察白纸上的小箭头。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用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
思考:怎样能观察到更大的像?
有学生会想到再利用一个凸透镜对像再一次放大。
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进行操作演示:先在投影胶片上画一个很小的三角形,经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大家现在再通过放大镜,看看像是不是更大。
讲解: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
学生进行实验,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回答: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有的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有的会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
?
?
?
学生会看到一个比原来三角形大好几倍的三角形。
?
创设情景,一方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引出新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
?
?
?
?
?
为理解显微镜的原理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显微镜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3页,回答问题:
(1)显微镜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什么是目镜?
(3)什么是物镜?
(4)物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
(5)目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
结合课本图5.5-1进行投影,让学生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反光镜是凹面镜,可旋转,能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物体,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反射镜反射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在被观察物体上。
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就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利用这一结构,先通过物镜使物体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然后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正立、放大的虚像),就能看清楚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
思考: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相对于物镜的放置有什么要求?物体通过物镜形成的实像应该在目镜的什么范围内?
总结:
1.显微镜的结构:
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2.显微镜的原理
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凹面镜作为反光镜,起聚光作用。
3.显微镜的作用:看清楚微小的物体。
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先用眼观察,再用显微镜观察。
?
?
?
?
?
?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
?
?
?
?
?
?
?
?
?
?
?
?
?
?
学生回答:物体应放在物镜的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通过物镜形成的实像应该在目镜的焦点以内,这样像才会被再一次放大。
?
?
?
?
?
?
学生们观察、教师指导,使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像。
?
?
?
?
?
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深对显微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
?
?
?
?
?
?
?
?
?
?
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
二、望远镜
指导学生自制简易望远镜,并使用它观察远处的物体。
实验器材:大凸透镜、小凸透镜、直尺、橡皮泥等。
实验过程:
1.用橡皮泥把小凸透镜固定在直尺的零刻度处。
2.如图1所示,把小凸透镜放在眼前,把大凸透镜放在小凸透镜的前面,观察远处的物体。在直尺上移动大凸透镜,直到看到远处的物体最清楚。
3.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比较与眼睛直接观察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图1
根据实验和课本有关内容回答:
(1)望远镜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什么是目镜?
(3)什么是物镜?
(4)物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
(5)目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
(6)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
教师投影课本图5.5-3,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讲解: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望远镜种类较多: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
拓展:
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来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
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
?
学生进行实验,回答观察的结果: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便于观察。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通过阅读回答。
?
?
?
?
?
?
?
?
?
?
?
?
?
?
?
?
聆听,也可以通过作图进行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解望远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三、探索宇宙
播放多媒体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宇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注、困惑、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部分时间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很有限,并具有很浓的神话与宗教色彩。在欧洲,人们在宗教的影响下,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地心说”的宇宙观: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这种理论影响了人们思想达千年之久。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证明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是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宇宙的秘密。
1849年,科学家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天王星外还存在一颗行星,并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运行轨道。不久,在预测的轨道上就发现了这颗后来被命名为海王星的行星。
?
?
?
?
?
?
?
学生观赏、思考。
?
?
?
?
?
?
?
?
?
通过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感受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
?
?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