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目标导学:
1.识记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2.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3.了解日本庄园制。
4.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知识构建:
理思路课堂预习: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兴起: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统一:5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兴起的 政权基本统一了日本。
3.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 ”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地位近似于 。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1)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 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改革: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 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
政治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模仿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经济 将土地、部民收归 ;将土地分给 ,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 ;统一 ——模仿均田制、租庸调制
4.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5.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 的封建国家。
6.启示:要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改革是国家兴旺的动力。
微点拨: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三、幕府统治
1.基础:武士。
(1)形成背景:
①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出现庄园。
②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③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形成:地方豪强组成一种 和 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
(注意:西欧封建制度的纽带是土地的封赐,日本封建制度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和主从制)
2.建立: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 ”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 时期。
3.特点:
(1)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2)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 。
(3)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易错易混】
1.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而不是全盘照抄。
2.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武士的最高首领是将军,而不是天皇。
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及启示
(1)主要原因:改革前,改革派发动政变,掌握了朝政大权;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借鉴唐朝先进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改革内容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全面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不断修改、完善,逐步推进,贯彻落实。
(2)启示:
①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取得成功。
【历史比较】
日本大化改新与中国唐朝制度的比较
比较项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唐朝制度
政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 设立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经济 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定期分地给公民,统一赋税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当堂练素养达标
1.(2022·宝鸡期中)中国古书这样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下列第一次统一“百余国”的是 ( )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新罗
2.(2023·长春期中)7世纪前,日本贵族兼并土地,争战不休,社会上出现了“老者啃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以母子共死”的惨状,人民开始了反抗,于是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改革。材料表明日本改革是为了 ( )
A.缓和社会矛盾 B.推翻幕府统治
C.加强君主专制 D.防止贵族争战
3.(2023·三明模拟)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大化改新”重点学习唐朝的 ( )
A.科举制度 B.租庸调制
C.中央集权制 D.均田制
4.(2023·宝鸡期中)“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指促使日本 ( )
A.实现了初步统一
B.进入奴隶社会
C.进入封建社会
D.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5.(2022·郑州期中)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学者指出,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起来的土地制度“只能是封建的土地国家所有制”。理由是 ( )
A.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B.地方设国、郡、里三级,中央派官治理
C.农奴可以得到土地,但要出钱赎买
D.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不能买卖
6.(2022·玉林期中)孝德天皇诏书规定: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民,每六年按人口授田一次,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该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 )
A.日本历史进入了新时代
B.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高度繁荣
C.强化了天皇制中央集权
D.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由此可见,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是 ( )
A.在文化上缺乏自己的独特创造性
B.全盘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
C.学习外来文化与保留本民族特色相结合
D.完全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
8.庄园制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使得日本的班田制彻底崩溃。大庄园往往跨山越岭,又支离破碎,因此需要雇佣一批人来保卫,这就形成了 ( )
A.部民 B.武士 C.将军 D.幕府
9.(2023·扬州期中)在镰仓时代,以皇家为中心的所谓“公家”政权开始衰落,而以幕府为中心的所谓“武家”政权和武士阶层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材料说明日本幕府和天皇的关系是 ( )
A.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听命于天皇
B.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国家大权
C.武士效忠的对象是“公家”
D.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公家”手中
二、非选择题
10.日本跟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荣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本州中部兴起了一个叫作大和的古代国家,它大量吸收中国的先进技艺和大批移民,并凭借肥沃的土地,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二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比较表。
项目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隋唐
经济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f政 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通过什么方式吸收中国大陆的先进技艺。
(2)根据材料二表格,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 说明这一民族具有什么特点。
(3)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人物的主要活动。第11课 古代日本
目标导学:
1.识记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2.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3.了解日本庄园制。
4.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知识构建:
理思路课堂预习: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兴起: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统一:5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统一了日本。
3.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1)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改革: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
政治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模仿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经济 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模仿均田制、租庸调制
4.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5.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6.启示:要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改革是国家兴旺的动力。
微点拨: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三、幕府统治
1.基础:武士。
(1)形成背景:
①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出现庄园。
②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③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形成:地方豪强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注意:西欧封建制度的纽带是土地的封赐,日本封建制度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和主从制)
2.建立: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3.特点:
(1)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2)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3)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易错易混】
1.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而不是全盘照抄。
2.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武士的最高首领是将军,而不是天皇。
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及启示
(1)主要原因:改革前,改革派发动政变,掌握了朝政大权;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借鉴唐朝先进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改革内容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全面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不断修改、完善,逐步推进,贯彻落实。
(2)启示:
①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取得成功。
【历史比较】
日本大化改新与中国唐朝制度的比较
比较项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唐朝制度
政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 设立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经济 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定期分地给公民,统一赋税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当堂练素养达标
1.(2022·宝鸡期中)中国古书这样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下列第一次统一“百余国”的是 ( A )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新罗
2.(2023·长春期中)7世纪前,日本贵族兼并土地,争战不休,社会上出现了“老者啃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以母子共死”的惨状,人民开始了反抗,于是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改革。材料表明日本改革是为了 ( A )
A.缓和社会矛盾 B.推翻幕府统治
C.加强君主专制 D.防止贵族争战
3.(2023·三明模拟)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大化改新”重点学习唐朝的 ( C )
A.科举制度 B.租庸调制
C.中央集权制 D.均田制
4.(2023·宝鸡期中)“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指促使日本 ( C )
A.实现了初步统一
B.进入奴隶社会
C.进入封建社会
D.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5.(2022·郑州期中)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学者指出,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起来的土地制度“只能是封建的土地国家所有制”。理由是 ( D )
A.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B.地方设国、郡、里三级,中央派官治理
C.农奴可以得到土地,但要出钱赎买
D.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不能买卖
6.(2022·玉林期中)孝德天皇诏书规定: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民,每六年按人口授田一次,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该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 D )
A.日本历史进入了新时代
B.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高度繁荣
C.强化了天皇制中央集权
D.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由此可见,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是 ( C )
A.在文化上缺乏自己的独特创造性
B.全盘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
C.学习外来文化与保留本民族特色相结合
D.完全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
8.庄园制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使得日本的班田制彻底崩溃。大庄园往往跨山越岭,又支离破碎,因此需要雇佣一批人来保卫,这就形成了 ( B )
A.部民 B.武士 C.将军 D.幕府
9.(2023·扬州期中)在镰仓时代,以皇家为中心的所谓“公家”政权开始衰落,而以幕府为中心的所谓“武家”政权和武士阶层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材料说明日本幕府和天皇的关系是 ( B )
A.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听命于天皇
B.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国家大权
C.武士效忠的对象是“公家”
D.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公家”手中
二、非选择题
10.日本跟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荣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本州中部兴起了一个叫作大和的古代国家,它大量吸收中国的先进技艺和大批移民,并凭借肥沃的土地,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二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比较表。
项目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隋唐
经济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f政 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通过什么方式吸收中国大陆的先进技艺。
答: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等来中国学习。
(2)根据材料二表格,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 说明这一民族具有什么特点。
答:日本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说明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模仿。
(3)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人物的主要活动。
答: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