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同步练习 2023年河南省部编版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同步练习 2023年河南省部编版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7 00:06:20

文档简介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目标导学:
1.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
2.知道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的背景、措施、评价。
3.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知识构建:
理思路课堂预习: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措施: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军事 创建新式常备军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习俗 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影响:
(1)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认识:这种进步是在农奴制进一步加强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是靠残酷剥削和压榨农奴来实现的,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俄国落后的状况。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原因:
(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农奴起义频繁,威胁沙皇统治。
(3)外部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2.时间、人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改革目的:摆脱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统治。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购买土地的价格高于当时的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大量资本)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影响:
(1)积极: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消极: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易错易混】
1.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却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性质,但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的君主政体。
拓展延伸:
1.正确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和性质
(1)特点: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及军事理念,将西欧的先进制度拒之门外。
(2)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客观上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3)局限性:①改革的阶级基础是贵族地主阶级。
②改革的宗旨是强化沙皇专制统治。
③改革是靠剥削农奴进行的。
④改革没有超出封建社会形态的范畴,没有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是对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领域的调整和完善。
2.彼得一世改革与俄国1861年改革有何异同
(1)相同点: ①改革前国家都很落后;②都是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④都促进了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①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前者强化了农奴制;后者废除了农奴制。③前者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后者改变了社会性质。
当堂练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中考)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希望向别国借鉴任何能够借鉴的事物:奥地利的军事组织、法国的礼仪、英国的服饰、德国的管理方法、荷兰的务实精神。这说明,彼得一世 ( A )
A.积极向西方学习 B.迫切希望国家统一
C.决心废除农奴制 D.鼓励兴办现代工厂
2.彼得一世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工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他还规定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积极采矿。这些说明彼得一世 ( D )
A.注意人才选拔培养
B.提倡西方生活方式
C.加强新式军队建设
D.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3.(2022·安徽模拟)长期以来,俄国是一个“冰封”的内陆帝国,渴望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不管通过哪一条路,它都要通向这个或那个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的控制之下。据此推知 ( A )
A.夺取出海口是俄国对外扩张的重要步骤
B.俄国是个封闭自守的国家
C.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了俄国的挑战
D.农奴制阻碍俄国海洋战略
4.(2022·抚顺质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17世纪末,俄国……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欧洲去学造船、学炼钢。材料中“他”的贡献是 ( C )
A.领导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
B.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让国内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5.(2022 济宁期中)19世纪中期,俄国“在农奴制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材料反映了农奴制 ( B )
A.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B.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导致农民贫困频繁暴动
D.符合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情
6.(2022 宜昌模拟)一位俄国地主写道:“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我看到农民同他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两个完全平等的人在交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B )
A.农奴获得与地主等额份地
B.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C.农奴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D.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7.马克思指出:“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废止农奴制。”俄国1861年改革就是如此,这次改革不仅缓解了沙皇的统治危机,也装上了两个“把俄国拖到资本主义道路上的轮子”。这两个“轮子”分别是( C )
A.自由劳动力、引进的西方技术
B.完全开放的市场、大量资金
C.自由劳动力、大量资金
D.完全开放的市场、引进的西方技术
8.(2022 济宁模拟)农奴为了人身自由和获得土地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当时地主分给农奴的全部土地价值约6亿5千万卢布,而农奴必须交给地主近9亿卢布。这笔钱农奴须立即付20%-25%,其余75%-80%由政府垫付给地主,而农奴则要在49年内每年向政府还本付息。截至1905年革命,农奴所付赎金超过了20亿卢布。材料主要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 A )
A.是对农奴的无耻掠夺
B.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D.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9.(2022·扬州中考)俄国农奴制改革剥夺了贵族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的强烈抵抗,主要是因为改革给予贵族极大的经济补偿。据此可知,改革的重要目的是 ( C )
A.赋予农奴人身自由
B.减轻农奴经济负担
C.保护贵族经济利益
D.促进俄国工业发展
10.(2022·沈阳模拟)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他们在位期间,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 )
A.促进了俄国社会进步
B.促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
D.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在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17世纪末,正当我国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欧洲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搞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建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大林还推崇他。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战败后的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陆军完全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海军开始组建;为了满足对装备和后勤物资的迫切需要,大量工厂在乌拉尔山地区建立起来;军队需要合格的指挥官,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这些新式的学校完全按照兵营管理,为了监督学员,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860年和1879年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287 42 000 51 937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归纳彼得大帝改革的特点。
答:历史背景:俄国落后于西方。改革的特点:向欧洲学习、强化军事力量、同时发展经济与教育。
(2)“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建立的”,请结合材料二从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对该观点予以说明。
答:军事上,借鉴欧洲强国模式;经济上,发展军事工业;教育上,一方面派出大量的留学生去欧洲,另一方面在国内兴办学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作用。并分析其局限性。
答:使俄国摆脱封建农奴制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俄国两次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答: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要依据国情,走符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要善于学习他国优点和长处,取长补短。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目标导学:
1.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
2.知道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的背景、措施、评价。
3.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知识构建:
理思路课堂预习: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俄国盛行 ,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 。
3.措施: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 行政体制,加强 的专制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 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 提拔人才
军事 创建新式常备军
经济 鼓励兴办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 ,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习俗 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
4.影响:
(1)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 ;开启了俄国 的进程。
(2)消极: 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认识:这种进步是在农奴制进一步加强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是靠残酷剥削和压榨农奴来实现的,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俄国落后的状况。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原因:
(1)根本原因: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农奴起义频繁,威胁沙皇统治。
(3)外部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2.时间、人物:1861年、 。
3.改革目的:摆脱日益严重的 危机,维护 统治。
4.内容:
(1)农奴获得 ,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 ,促进了经济发展)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 ,购买土地的价格高于当时的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大量资本)
5.性质:自上而下的 的改革。
6.影响:
(1)积极: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 的道路。
(2)消极: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易错易混】
1.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却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性质,但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的君主政体。
拓展延伸:
1.正确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和性质
(1)特点: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及军事理念,将西欧的先进制度拒之门外。
(2)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客观上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3)局限性:①改革的阶级基础是贵族地主阶级。
②改革的宗旨是强化沙皇专制统治。
③改革是靠剥削农奴进行的。
④改革没有超出封建社会形态的范畴,没有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是对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领域的调整和完善。
2.彼得一世改革与俄国1861年改革有何异同
(1)相同点: ①改革前国家都很落后;②都是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④都促进了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①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前者强化了农奴制;后者废除了农奴制。③前者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后者改变了社会性质。
当堂练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中考)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希望向别国借鉴任何能够借鉴的事物:奥地利的军事组织、法国的礼仪、英国的服饰、德国的管理方法、荷兰的务实精神。这说明,彼得一世 ( )
A.积极向西方学习 B.迫切希望国家统一
C.决心废除农奴制 D.鼓励兴办现代工厂
2.彼得一世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工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他还规定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积极采矿。这些说明彼得一世 ( )
A.注意人才选拔培养
B.提倡西方生活方式
C.加强新式军队建设
D.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3.(2022·安徽模拟)长期以来,俄国是一个“冰封”的内陆帝国,渴望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不管通过哪一条路,它都要通向这个或那个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的控制之下。据此推知 ( )
A.夺取出海口是俄国对外扩张的重要步骤
B.俄国是个封闭自守的国家
C.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了俄国的挑战
D.农奴制阻碍俄国海洋战略
4.(2022·抚顺质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17世纪末,俄国……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欧洲去学造船、学炼钢。材料中“他”的贡献是 ( )
A.领导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
B.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让国内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5.(2022 济宁期中)19世纪中期,俄国“在农奴制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材料反映了农奴制 ( )
A.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B.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导致农民贫困频繁暴动
D.符合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情
6.(2022 宜昌模拟)一位俄国地主写道:“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我看到农民同他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两个完全平等的人在交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农奴获得与地主等额份地
B.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C.农奴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D.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7.马克思指出:“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废止农奴制。”俄国1861年改革就是如此,这次改革不仅缓解了沙皇的统治危机,也装上了两个“把俄国拖到资本主义道路上的轮子”。这两个“轮子”分别是( )
A.自由劳动力、引进的西方技术
B.完全开放的市场、大量资金
C.自由劳动力、大量资金
D.完全开放的市场、引进的西方技术
8.(2022 济宁模拟)农奴为了人身自由和获得土地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当时地主分给农奴的全部土地价值约6亿5千万卢布,而农奴必须交给地主近9亿卢布。这笔钱农奴须立即付20%-25%,其余75%-80%由政府垫付给地主,而农奴则要在49年内每年向政府还本付息。截至1905年革命,农奴所付赎金超过了20亿卢布。材料主要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 )
A.是对农奴的无耻掠夺
B.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D.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9.(2022·扬州中考)俄国农奴制改革剥夺了贵族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的强烈抵抗,主要是因为改革给予贵族极大的经济补偿。据此可知,改革的重要目的是 ( )
A.赋予农奴人身自由
B.减轻农奴经济负担
C.保护贵族经济利益
D.促进俄国工业发展
10.(2022·沈阳模拟)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他们在位期间,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
A.促进了俄国社会进步
B.促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
D.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在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17世纪末,正当我国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欧洲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搞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建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大林还推崇他。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战败后的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陆军完全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海军开始组建;为了满足对装备和后勤物资的迫切需要,大量工厂在乌拉尔山地区建立起来;军队需要合格的指挥官,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这些新式的学校完全按照兵营管理,为了监督学员,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860年和1879年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287 42 000 51 937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归纳彼得大帝改革的特点。
(2)“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建立的”,请结合材料二从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对该观点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作用。并分析其局限性。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俄国两次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