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 2023年河南省部编版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 2023年河南省部编版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6 23:56:40

文档简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目标导学:
1.识记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3.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4.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知识构建:
理思路课堂预习: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开始时间:1921年春。
3.内容: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商业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4.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背景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开始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2)工业化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评价 积极: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解决粮食问题。
2.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措施: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实质: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5.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
2.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
国家,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3.主要特征: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评价:
(1)积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拓展延伸:
1.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
目的 (1)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 (2)直接目的:解决经济困难,缓和政治危机
内 容 及 影 响 内容 影响
农业 方面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商业 方面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活跃了商品经济,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工业 方面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分配 制度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特点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意义 (1)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3)探索出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4)对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2.新经济政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比较
项目 新经济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 同 点 内 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影 响 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 同 点 (1)特点:给劳动者以生产经营自主权;(2)影响:都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包含了市场经济成分,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启 示 农业政策需从本国国情出发,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中国“一五”计划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比较
项目 中国“一五”计划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
不 同 点 时间 1953—1957年 1928—1937年
背景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土地改革完成,农业获得一定发展;工业化水平很低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影响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但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相同点 都优先发展重工业,都超额完成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中国应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1)苏联模式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①苏联模式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②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忽略民主法治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2)经验: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3)教训:①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②重视民生问题。
(4)启示: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⑤要重视民生问题;⑥要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
当堂练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当时的“现实”是 ( C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D.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
2.(2022 湘西中考)农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1921年,俄国苏维埃政府采取了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措施,这一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B )
A.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B.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C.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3.(2022·河南中考)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完成
4.(2022·潍坊模拟)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 B )
A.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C.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5.(2022 滨州中考)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攀升到1937年的13.7%,数据说明了 ( B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
B.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苏联工业总量超过美国
D.苏联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6.“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在列宁格勒生产的1粒纽扣售价1卢布,700公里外的莫斯科也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材料说明了苏联模式 ( B )
A.注重经济协调发展
B.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C.优先大力发展工业
D.农业发展长期停滞
7.(2023·南昌期末)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 D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发展商品经济
C.大力推行工业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
8.(2022 荆州中考)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 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 750万吨。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 D )
A.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D.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9.(2023 太原期末)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 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C )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10.(2023 盐城期末)“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 A )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摘编自九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三 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最大规模农业的国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俄(联)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答:1913—1921年,苏俄粮食产量下降,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逐步增长。政策因素: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2)材料二中“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请用史实来说明此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答:史实: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这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致使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农业集体化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4)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我们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答: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本国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求;发展经济要实事求是、结合本国国情;保障农民利益;注重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12. 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比较)
答:题目: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提升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两者的改革创新都推动了社会发展。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目标导学:
1.识记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3.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4.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知识构建:
理思路课堂预习: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只有改变 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开始时间: 年春。
3.内容:
农业 以征收 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 和出租土地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 的工资制
商业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4.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背景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 的设想
开始 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
特点 (1)优先发展 ;(2)工业化在 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评价 积极: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 消极:这种排斥 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 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 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解决粮食问题。
2.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措施:
(1)开展了消灭 运动。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 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实质: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5.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
2.标志: 年,苏联公布了 ,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
国家,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3.主要特征: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评价:
(1)积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 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 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拓展延伸:
1.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
目的 (1)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 (2)直接目的:解决经济困难,缓和政治危机
内 容 及 影 响 内容 影响
农业 方面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商业 方面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活跃了商品经济,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工业 方面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分配 制度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特点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意义 (1)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3)探索出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4)对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2.新经济政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比较
项目 新经济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 同 点 内 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影 响 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 同 点 (1)特点:给劳动者以生产经营自主权;(2)影响:都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包含了市场经济成分,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启 示 农业政策需从本国国情出发,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中国“一五”计划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比较
项目 中国“一五”计划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
不 同 点 时间 1953—1957年 1928—1937年
背景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土地改革完成,农业获得一定发展;工业化水平很低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影响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但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相同点 都优先发展重工业,都超额完成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中国应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1)苏联模式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①苏联模式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②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忽略民主法治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2)经验: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3)教训:①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②重视民生问题。
(4)启示: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⑤要重视民生问题;⑥要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
当堂练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当时的“现实”是 (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D.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
2.(2022 湘西中考)农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1921年,俄国苏维埃政府采取了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措施,这一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
A.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B.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C.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3.(2022·河南中考)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完成
4.(2022·潍坊模拟)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 )
A.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C.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5.(2022 滨州中考)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攀升到1937年的13.7%,数据说明了 (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
B.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苏联工业总量超过美国
D.苏联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6.“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在列宁格勒生产的1粒纽扣售价1卢布,700公里外的莫斯科也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材料说明了苏联模式 ( )
A.注重经济协调发展
B.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C.优先大力发展工业
D.农业发展长期停滞
7.(2023·南昌期末)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发展商品经济
C.大力推行工业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
8.(2022 荆州中考)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 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 750万吨。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 )
A.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D.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9.(2023 太原期末)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 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10.(2023 盐城期末)“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 )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摘编自九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三 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最大规模农业的国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俄(联)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2)材料二中“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请用史实来说明此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农业集体化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4)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我们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12. 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