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时空定位】
主题一 民族解放运动与争取主权运动
时间 事件 内容
18世 纪 美国独立 战争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19世 纪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章西女王是这次起义中的杰出女英雄
第一次 世界大 战后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0-1922年、1930年,甘地先后领导了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他推动进行一系列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 世界大 战后 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为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非洲国家的独立 1951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1962年,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拉丁美洲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959年古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主题二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
发展阶段 表 现
由空想 到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由理论 到实践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由理想 变成现实 1917年十月革命,是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由一国胜利 到多国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新中国的成立;古巴走上社会主义之路。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 曲折发展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了严重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东欧政局剧烈动荡,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主题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弊端
项目 内容
苏联 的社 会主 义建 设 内 容 经济上: (1)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2)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政治上: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结 果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苏 联 模 式 形成 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表 现 经济方面: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弊 端 经济上: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影 响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主题四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项目 改革开放 新经济政策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时间 1978年 1921年 1953年 1964年 1985年
人物 邓小平 列宁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等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先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加强等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认识 改革要结合本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他国模式,要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等
【图文脉络】
【史学结论】
1.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
【家国情怀】
1.社会主义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3.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照搬他国模式。
【专项演练】
1.(2022·揭阳期中)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1864年,欧洲各国工人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相继展开。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D )
A.只适合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
C.只适合中俄两国的暴力革命
D.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
2.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B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英国革命 D.法国革命
3.(2022·宿州期末)如表是苏联1937年与1928年相比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D )
项目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A.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4.1914年一战爆发后,俄国国内反德情绪浓厚,因“堡”源于德语“城市”的发音,圣彼得堡遂改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为纪念列宁,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造成以上地名变更的是 ( A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 D.自然因素
5.民族解放运动史是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独立和发展的历史,它构成了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又一条主线。某校九年级二班同学以“民族解放运动”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
独立战争时期,许多地方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了抵抗英军的战斗。每当英军将至,他们就拿起武器走出家门,进行武装抵抗;击退英军后,他们就回家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劳动。例如,在来克星顿,小镇里的人称自己是“一分钟人”,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转换自己的身份。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各地都有大批类似这种“一分钟人”的民兵,他们是赢得战争胜利的主力军。
(1)依据材料一指出《独立宣言》体现的北美民众的诉求,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诉求: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原因:广大军民英勇奋战,战争的正义性,华盛顿的正确领导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民族运动的发展】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图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的目的。依据图二,概括甘地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民族主义的异同。
答:目的: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内容:抵制西方物质文明;恢复印度传统的民族经济;实现印度自治。(任答一点即可)异同:异:孙中山学习西方文明,甘地抵制西方文明;同:反对西方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殖民体系的崩溃】
材料三 1945-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1/4)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地区只有36个独立国家,战后……有90多个国家挣脱了新老殖民主义的枷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3)指出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的原因。
答: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国家势力遭到极大削弱;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等。(任答一点即可)
6.马克思主义能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能与时俱进、与世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正在学习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列宁
(1)材料一中苏俄政府在“尝试”失败后,于1921年实行了哪一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答:新经济政策。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材料二
(2)从图一中你能得出怎样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现象产生的政策性因素。
答: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
材料三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了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激起春潮澎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
(3)材料二图二中1992-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怎样的趋势 结合材料三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持续增长。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指明新的方向。(符合题意即可)
材料四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
答:科学的理论需同具体国情相结合;科学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言之有理即可)专题四 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时空定位】
主题一 民族解放运动与争取主权运动
时间 事件 内容
18世 纪 美国独立 战争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19世 纪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章西女王是这次起义中的杰出女英雄
第一次 世界大 战后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0-1922年、1930年,甘地先后领导了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他推动进行一系列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 世界大 战后 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为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非洲国家的独立 1951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1962年,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拉丁美洲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959年古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主题二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
发展阶段 表 现
由空想 到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由理论 到实践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由理想 变成现实 1917年十月革命,是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由一国胜利 到多国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新中国的成立;古巴走上社会主义之路。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 曲折发展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了严重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东欧政局剧烈动荡,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主题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弊端
项目 内容
苏联 的社 会主 义建 设 内 容 经济上: (1)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2)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政治上: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结 果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苏 联 模 式 形成 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表 现 经济方面: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弊 端 经济上: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影 响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主题四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项目 改革开放 新经济政策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时间 1978年 1921年 1953年 1964年 1985年
人物 邓小平 列宁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等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先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加强等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认识 改革要结合本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他国模式,要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等
【图文脉络】
【史学结论】
1.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
【家国情怀】
1.社会主义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3.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照搬他国模式。
【专项演练】
1.(2022·揭阳期中)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1864年,欧洲各国工人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相继展开。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
A.只适合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
C.只适合中俄两国的暴力革命
D.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
2.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英国革命 D.法国革命
3.(2022·宿州期末)如表是苏联1937年与1928年相比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
项目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A.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4.1914年一战爆发后,俄国国内反德情绪浓厚,因“堡”源于德语“城市”的发音,圣彼得堡遂改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为纪念列宁,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造成以上地名变更的是 (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 D.自然因素
5.民族解放运动史是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独立和发展的历史,它构成了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又一条主线。某校九年级二班同学以“民族解放运动”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
独立战争时期,许多地方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了抵抗英军的战斗。每当英军将至,他们就拿起武器走出家门,进行武装抵抗;击退英军后,他们就回家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劳动。例如,在来克星顿,小镇里的人称自己是“一分钟人”,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转换自己的身份。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各地都有大批类似这种“一分钟人”的民兵,他们是赢得战争胜利的主力军。
(1)依据材料一指出《独立宣言》体现的北美民众的诉求,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民族运动的发展】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图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的目的。依据图二,概括甘地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民族主义的异同。
【殖民体系的崩溃】
材料三 1945-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1/4)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地区只有36个独立国家,战后……有90多个国家挣脱了新老殖民主义的枷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3)指出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的原因。
6.马克思主义能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能与时俱进、与世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正在学习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列宁
(1)材料一中苏俄政府在“尝试”失败后,于1921年实行了哪一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材料二
(2)从图一中你能得出怎样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现象产生的政策性因素。
材料三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了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激起春潮澎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
(3)材料二图二中1992-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怎样的趋势 结合材料三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