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7 06:44:42

文档简介

高三开学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A C A C D C C A A B C A D
16.(1)特征:草原文明;半农半牧;不断进取;被农耕文明同化(8分)
(2)影响:积极: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游牧民族是文化交流的促进者;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辽阔的土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消极:游牧民族屡次发动战争打断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积极影响任答3点得6分,共8分)
17.(1)背景: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二是洋务运动发展的现实需要;三是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外交条件已经具备。(6分)
(2)积极影响: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近代化发展作出了贡献;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促进了国内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为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6分)
18.(1)模式:日本制造事端诬陷威胁中国——中国妥协退让、丧权辱国——日本消化侵略成果并酝酿制造新的事端(6分)
(2)变化:中国不再妥协退让,而是奋起反抗,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2分)
原因: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民抗日情绪高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6分)
19.答案示例:
时间段:改革开放后
解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立了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设立经济特区,逐步扩大对开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于2001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的实行,使我国经济大起大落、曲折发展的局面,实现了长达20多年的GDP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实践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海口嘉勋高级中学
高三年级2023年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45分)
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的多条主干道路,揭示出其多网格式都邑布局,形成作坊、宫殿、祭祀等独立的功能分区,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态,井然有序、严谨明显的社会结构。这些发现最能说明( )
二里头已经建立了王朝国家 B. 二里头阶级分化明显
C. 二里头手工业发展初具规模 D. 二里头城市规划合理
2.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意在说明( )
君子要爱护动物 B.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
C. 君子要远离庖厨 D.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3.下图为秦朝政府机构设置示意图,由图可知( )
政治凸显家国同治的色彩 B. 贵族政治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C. 皇帝与三公九卿共治天下 D. 机构设置践行了分权制衡理念
4.西岔沟西汉早中期游牧族墓群出土大量汉族文物如弦纹陶壶、绳纹陶罐、灰陶豆,木柄长剑、带和带玉王奉的剑、刻有汉字的铜矛、汉式铜,变形蟠螃纹、草叶纹、星云、日光、四禽四蝙纹铜镜等。据此可知( )
西汉实现了对西岔沟地区有效管辖 B. 西汉曾经向西岔沟大量移民
C. 西汉曾经在西岔沟地区与匈奴交战 D. 汉文化随战争传播到西岔沟
5.唐代经济富庶,国力强盛,正是“天下有道”之时,这些可从唐人的诗篇中略见一二,下表这些诗句( )
人物 诗句
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李白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杜甫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反映出儒家“入世”思想比较盛行 B. 说明士人都有保家卫国的理想诉求
C. 一定程度体现了唐朝边患危机加剧 D. 折射出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紧张
6. 晚明佛学大师紫柏曰:“讲道学,初不究仲尼之本怀,蹈袭程朱烂馊气话,以为旗鼓。欲一天下人之耳目,见学老学佛者,如仇雠相似。”紫柏批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原因是( )
程朱理学背离了先秦儒学 B.程朱理学成为皇权专制的工具
程朱理学威胁到佛教传播 D.程朱理学只是空洞的道德说教
7.明武宗在江彬的唆使下诏南巡,遭到明朝百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余位官员受刑或贬迁,明武宗收回成命而告终。这主要说明了( )
A.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B.明朝百官结党营私
C. 明朝宫廷政治黑暗 D.明朝皇权事实上被削弱
8.1842年7月26日,道光皇帝给代表清政府与英国交涉的耆英、伊里布发去密旨,要求他们“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有应行便宜行事之处、即著从权办理,朕亦不为遥制。”由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A.外交理念逐渐转向近代化 B.试图与英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C.固守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D.准备全面满足英国的战争诉求
9. 嘉庆十五年,苏州府人口突破300万,10年之后,苏州府总人口增至近600万,达到有史以来苏州人口的顶峰。但是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苏州府共有2482549人,比道光十年(1830年)减少了约62.25%。苏州人口锐减主要是受( )
连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C.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D. 清政府移民戍边的影响
10.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强学会”。许多地方大员纷纷提出入会申请并主动捐款予以支持。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动提出捐款2000两银元并提出入会申请,但康有为以其签订了《马关条约》为由拒绝入会申请。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
C.维新变法群众基础广泛 D.地方官员推动制度革新
11. 1894 年兴中会成立,孙中山在其反清宣传中,有许多诸如“鞑虏”、“胡虏”、“异种乱华”,要将其“杀灭”、“诛绝”、“逐满独立”等激烈的言辞。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开始重新解释其民族主义并适时提出“五族共和”,孙中山的转变主要是基于( )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 B.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 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 D. 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12. 1937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之时,迅速挺进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变日军的后方为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给敌人以有力地打击。这可用于说明
A.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B.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意义
C.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D.中共取得了抗战的主导权
13. 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张照片(地图中白色区域为国统区,黑色区域为解放区),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 )
A.1947年3月 B.1948年9月 C.1949年2月 D.1949年4月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这表明( )
农业实现了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农业生产现代化已经初步实现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2018年9月初,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国提出未来将会继续用600亿美元来支援非洲。2021年底,中国外交部部长在中非合作论坛相关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对非洲17个国家的23笔贷款债务给予免除。这些举措( )
体现了新时代“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
形成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相关共同发展的局面
是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的重要表现
积极践行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二、材料分析题(55分)
16.中华先民除了创造出杰出的农耕文明模式之外,也创造了游牧文明模式。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他们随水草而迁徙,通过放牧而生存。从碣石经龙门西南到天水、陇西一线,为当时种植业与半农半牧的大体分界线,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局面。游牧民族的天性是不断地游动,在游动中求得新的生机,然而,游牧民族在游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不断创造的文化,难以使文化沉积下来。因此,游牧文明不可能取代农耕文明,只能主动地同化于农耕文明中。如匈奴没有打败汉朝,鲜卑主动汉化,满人最终被同化,强势文化以其优秀性而使落后的文化逐渐消失。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 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迁徙,实际上是在传播文化,在长时间的文化同化中,民族差异不断缩小。同时,长年游走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据有大量的土地,他们有的向东,定居在今陕西、山西境内;有的向南,定居在今云南、贵州、四川。在这一过程中,游牧民族不断融入到农耕民族,使中华民族焕发勃勃生机。但游牧民族的天性就是能够征战,纵观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游牧民族的内扰打断,文化受到摧残,延误了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演变。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根据材料一,概括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8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游牧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8分)
17.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清政府派遣了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的第一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目睹了中英武器得巨大差距,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率先吹响了学习西方的号角。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诉也认为:“伏思购买外国船炮,由外国派员前来教习,若各省督抚处置不当流弊原多,诚不若派员分往外国学习之便”。1871年春,,李鸿章向美国公使提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美国公使欣然答应。于是,清政府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分四批选送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就是近代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
——摘编自王平 《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81年7月清政府最终决定将赴美留学幼童全部撤回,8月,留学幼童被迫中断学业,94人(26人未归)分三批回国。94 名留学生回国后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在铁路部门工作的 16 人,有5人是铁路局长;从事矿务的10 人;从事外交和行政的有21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的外交官12人,公使 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从事海军者 20 人,海军将领 14 人;从事教育新闻和法律工作者 5人其中大学校长 2人;从事电报工作者 17 人,其中3 人任过电信局长;从事商业者 7人;从医者 3人。
——摘编自王平 《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留美幼童出国留学之后,耶鲁大学校长朴德认为这些幼童成绩极佳、道德高尚。正是幼童们早期给美国人民留下的这种美好印象,为中美人民一百多年来的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留学教育也已成为中国一百多年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有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有的是各个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学术带头人。
——摘编自王平 《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影响》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历史背景(6分)
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的积极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事件 时间 起因 结果
九一八事变 1931年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长城抗战 1933年 1933年1月1日23时,日军山海关守备队长落合甚九郎派人在营院内投掷手榴弹并鸣枪数次,却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即以此为借口,强占南关车站,并将中国警察缴械。 参谋部作战厅长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而日军退回长城以北。
华北事变“张北事件”(为例) 1935年 1935年5月30日,4名没有护照的日本特务机关人员潜入察哈尔省境内绘制地图,行至张北县,被当地驻军扣留,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为避免引起事端,即令释放。日方借口提出了蛮横要求。 察哈尔省民政厅长秦德纯和日军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达成《秦土协定》,中国国在冀、察二省主权大部丧失。
七七事变 1937年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 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揭开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百度百科》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37年之前日本侵华过程中中日互动模式。(6分)
根据材料,指出七七事变后,中日互动模式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19.下图为1950年-2008年我国GDP变化示意图:
——根据文库网数据整理
根据图表信息,从整体或者任意节选一个时间段,对表中的数据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