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上第二单元:作文“学会记事”方法指导
单元学习要求
1.交代好记叙要素,有顺序、有重点地把事情写清楚。
2.记事中融入情感,聚焦动情之处,写得具体、有感情。
3.锤炼打磨语言,抓住感人细节,贴切地表情达意。
写作指导
我们拿起笔记录生活,其实就是学习记事。怎样才算会记事呢?
一、情感,为记事文注入灵魂
记事并不是原原本本地把生活中的事情刻录下来,而要经过大脑中情感的过滤与加工。
人在世上,经历的事情不计其数。为避免它们在时间的洪流中消失,我们会挑选一些有价值的事记录下来。它们或见证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或触动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或激发了我们的理性思考。
记事之前,我们先审视过往的人生经历,调动生命中独特的情感体验,想清楚要抒发的情感,以获得他人共鸣,也就是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有了明确的表达意图,自然明白为什么要记事,哪件事更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什么重点记事情的这个部分而不是那个部分,要将哪些凝聚情感的细节放大呈现给读者。
选择有独特情感体验的事来写,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心中一动。
二、六要素,搭建记事文的骨架
凡事总有时间、地点、人物,有起因、经过、结果。将这些要素(记叙文六要素)交代清楚了,再按一定顺序连缀起来,文章就有了骨架。有时为了更吸引人,我们会灵活改变要素出现的顺序,将事情最惊心动魄之处或出人意料的结局放在前面。
交代记叙要素,让读者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叙事的基础要求。同时,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矛盾,以矛盾为引擎,让事情起波澜。《散步》记叙散步这一日常小事,却在岔路口出现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经过内心冲突,“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决定走小路,新的矛盾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敬爱,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最终“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矛盾成功化解。另外,作者笔下的“民族领袖”“整个世界”等大词与小事之间的矛盾也耐人寻味。可谓矛盾之处有波澜,矛盾之处有深情,矛盾之处有深意。
三、细节,使记事文血肉丰满
作家铁凝说:
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玉米和麦子本身,而是生长着玉米和麦子的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下面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她口中的“玉米和麦子”就是细节,它们植根于生活中,在某一刻如电光石火般击中我们的内心。
记事时,我们从记忆中钩沉,将这些曾经深深打动自己的细节找出来,抓住它,还原它,深化它,让读者通过凝聚情感的细节感受情感律动,让记事文有血有肉。
细节描写,要做到小、真、精。小,指从生活的毫末入手,如一个眼神、一处痕迹等;真,要求细节必须符合生活真实,不矫饰夸大;精,指精选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表达情感、最能凸显人物神韵的细节。
《秋天的怀念》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当“我”狠命地捶打两条残废的腿,觉得活着没劲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扑”“抓”,两个很有力度的动词,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儿子站在人生悬崖边时的急切与激动。后面的语言“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有担心,有哀求,有祈愿。即使她万分痛苦,仍“忍住哭声”,因为她得在脆弱的儿子面前坚强。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细节中汩汩流淌。
四、语言,让记事文颜值飙升
语言,是记事文的颜值担当。不求华丽,贵在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
《散步》中,“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连用两个“太迟”道出了作者担忧母亲身体,急切盼望春暖花开;“总算”给人如释重负之感;“又”含着庆幸和满心欢喜。文字看似平淡,却饱含“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为下文的抉择作铺垫。
锤炼语言,要精心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修饰语,可增强情感的浓度。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进来,又“悄悄地”出去。母爱的伟大、细腻、深沉,母亲的隐忍、自我牺牲在“悄悄”中得以彰显。
范文展示
我们是一家人
窗外的景物急速后退,我们一家人坐车赶往老家,一路无人说话。太婆说,太公快不行了。想到这儿,我又红了眼睛。太公本该享受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可父母忙于工作、我们耽于学业,终让这一切成了奢望。
我匆匆踏进大门,直奔太公跟前。疾病带走了太公的健康,却带不走记忆中温暖的笑容。“来啦,囡囡。”太公招呼我坐下,可他已无力像往常那般给我掰一块炒米糖了。
妹妹蹦跳着进来,拉着太公的手问:“太公,院里的大黄狗呢?”听妹妹这么一问,我才注意到,常在门口打盹儿的大黄狗不知何时不见了。太公笑笑,摸了一下妹妹的头:“它啊,旅行去了。”
“旅行”,听到这个词我蓦然鼻子发酸,心头生疼。那条大黄狗,想必也是当祖父的年纪了。妹妹年幼无知,还缠着太公问这问那。而我打心底里知道,太公也是要去“旅行”了。
妹妹到屋后玩去了。太公叫住我,浑浊的双眼里有东西闪亮: “囡囡,我想你是懂的,狗走了,太公也要走了。”我怔怔地看着太公,不知说什么好。这是我最亲的太公啊!他伴我走过了童年,现在又将与我的童年一起去了。我拼命地摇头,好似这样便能留住太公。太公拍拍我:“想啥呀!太公这是去陪大黄了啊!”见我无声,他又笑着说:“太公是去旅行呀!大黄说,那地方可好看嘞!”
我抹了一把眼泪,问太公:“那地方有什么?”太公像是想到了什么,一下子拔高了声音:“有魔法呀!太公可以变成星星,专门看着你。”我一下被逗笑了:“您把我当三岁小孩儿呢!”太公倒是一本正经地说:“这什么话呀,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给我说的哩。”原来,人死了会变成星星,这说法早就有了。要是太公真的变成了星星,我肯定每天晚上都去窗前守着他。
太公的目光穿过庭院,若有所失,又若有所得。他低低地、轻轻地对我说:“太公啊,是真的要去旅行了,人生到了终点站,需要换乘了。”
抬头对上太公的目光,那么坚定,那么平和,那么有力量,让深陷悲伤与愧疚的我明白:生命,不过是一趟旅程,有爱陪伴,何惧风雨!至爱的家人,是我的软肋,亦是我的铠甲。
转头看窗外,正值阳春三月,人间,春和景明。
点评:
难得的全家团聚,却是因为太公即将“换乘”。首段快速交代事情缘由后,文章由妹妹天真的话语,引出并重点描写了“我”与太公关于“旅行”的对话。正是外公的话语和目光,让深陷悲伤、愧疚的“我”逐渐了悟:“生命,不过是一趟旅程,有爱陪伴,何惧风雨!”水到渠成地点出主旨:家人,是软肋,亦是铠甲。末段以景结情,余韵悠悠。
那一次,我真害怕
“当,当,当……”书店里的大摆钟响了,晚上9点,书店马上就要打烊了。啊!妈妈还没来接我呢。我正想说话,正在收拾东西的店主先发话了:“小姑娘,我们下班啦!时间不早了,你也赶紧回家吧。”刚跟我说完,他把头转向一旁的同事:“兄弟,今晚我们去撸串吧,好好放松一下。”听到这儿,我硬生生地把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尴尬地摸了摸鼻尖,无奈地放下书,说:“好,再见。”
门“嘎啦”一声上了锁,一行人聊着天,看都没看我一眼,吹着口哨走远了,留我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我环顾四周。9点的夜晚,路灯都亮着,是那种我最讨厌的暗黄色。马路上时不时驶过一辆车,路边的店铺都关门落锁了,原本五光十色的店铺霓虹灯,现在只剩一块坏掉的灯牌还在一闪一闪的。
一阵冷风吹来,我一哆嗦,心“咚”地往下沉了一下,我害怕了。
我哆哆嗦嗦地蹲下,蜷缩在灯牌的微弱灯光下。其实,妈妈就在对面的学校开会,可我连动都不敢动,总觉得动一下,就会把前胸后背暴露出来,被黑暗中的一支利箭刺到。
于是,我试图看一会儿平板电脑,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不再害怕。可刚打开平板电脑,它就突然“嗡”的一声响。咦,不是没网络吗?它是怎么收到消息的?我的心就像玩过山车一样,先飙升又骤降,全身毛孔好像都张到最大,连头发都竖起来了。
我警惕地三面张望,头都不敢往后扭一下,天哪,有一个人影在朝我移动。那一刻,我真觉得自己的魂都要吓没了,什么“相信科学”“法治社会”的概念一下子无影无踪,我甚至已经在想象那个人影会怎么吃了我。
“妞,妈妈开完会了。”咦,怎么会是妈妈的声音?看清楚了妈妈的脸,我瞬间委屈得哭起来,边哭边跑过去:“妈妈,你怎么才来呀?吓死我了!”
妈妈一脸委屈地看着我:“才晚了3分钟呀。”我看着她手机上的“9:03”,不明白了,我刚才可是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怎么才过了3分钟呢?
点评:
暗夜、街头、独自等候的女孩儿……揪着心读罢全文,似乎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害怕的情绪被作者放大聚焦,生动刻画,反复渲染,层层递进,实在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