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9-17 00:19:52

文档简介

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二次月考
化学试题 答案
1C 2D 3D 4D 5D 6B 7A 8C 9C 10D 11C 12A 13D 14A 15B 16C
17.(18分)
(1)正极(2分) Ag++e-=Ag(2分) Ag+Fe3+Ag++Fe2+ (2分)
(2)研磨(或粉碎炭包、升温、增大酸浓度、搅拌)(2分)
(3)除去碳粉(2分)
(4)1:1(2分) 二氧化锰会催化过氧化氢分解(2分)
(5)复分解(2分) (2分)
(18分)
(1) ①. -49(2分) ②. K1×K2 (2分)
(2)6CO2(g)+6H2O(l)=C6H12O6(s)+6O2(g) ΔH=+2804 kJ/mol (2分) 664.75(2分)
(2) ①. 0.15mol/(L min)(2分) . 0.5 (2分) ②正向(2分) > (2分) ③<(2分)
3【详解】A.由图可知,1 mol O2(g)的熵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见1 mol O2(g)不是定值,A正确;
B.其他条件相同时,混合物的熵值大于纯净物;当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量相同时,熵值大小关系为:气态>液态>固体,当物质的组成、物质的量和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熵值越大,即物质的熵值与物质的组成、状态、温度等因素有关,B正确;
C.同一种物质,其熵值大小关系为:气态>液态>固体,图像中出现的熵值由59 J/(K·mol)mol→6759 J/(K·mol)mol、94J/(K·mol)mol→170J/(K·mol)的两个突变,是氧气状态的改变导致的,其中熵值由59 94J/(K·mol)mol→170J/(K·mol)是氧气由液态变为气态,C正确;
D.在同温同压下,物质的熵值的大小和其物质的量成正比,而由于三者的物质的量大小关系未知,故其熵值大小无法比较,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4【答案】D
【分析】,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物质浓度范围:0<c(SO2)<0.4 mol/L,0<c(O2)<0.2 mol/L,0<c(SO3)<0.4 mol/L。
【详解】A.SO2和O2的浓度增大,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SO3完全反应,则SO2和O2的浓度浓度分别为0.4mol/L、0.2mol/L,三氧化硫不可能完全转化,故A错误;
B.根据分析和硫原子守恒可知c(SO2)+ c(SO3)=0.4mol/L,当SO2、SO3均为0.8 mol/L时,0.8 mol/L+0.8 mol/L<0.4 mol/L,故B错误;
C.SO3为0.4mol/L,SO3的浓度增大,说明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二氧化硫和氧气完全反应,SO3的浓度的浓度为0.4mol/L,达到平衡的实际浓度应该小于0.4mol/L,故C错误;
D. SO2为0.35mol/L,SO2的浓度增大,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SO3完全反应,则SO2的浓度浓度为0.4mol/L,实际浓度为0.35mol/L小于0.4mol/L,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C
【详解】A.将左边这根线向左下角延长,得到未加HCl时的交叉点,因此得出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1℃左右,故A错误;
C.HCl加入30mL时,温度最高,说明在此点恰好完全反应,即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相等,1 mol·L 1×0.03L = c(NaOH)×0.02L,c(NaOH) = 1.5 mol·L 1,故C正确;
D.该实验只能说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其他很多反应生成水的是吸热反应,比如碳酸氢钠分解,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A
【详解】A.该反应气体产物质量在增加,容器体积恒定不变,则密度先增大,到达平衡后不变,A项正确;
B.设混合气体中任意一种气体物质的量为a mol,三种气体等比例生成,物质的量相等,其物质的量总和为3a mol,则平均摩尔质量为,B项错误;
C.升高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C项错误;
D.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对应焓变是指1mol碳酸氢铵完全分解吸收的热量,若反应过程中吸收akJ热量,则刚好有1mol 发生分解,D项错误;
故选:A。
13【答案】D
【详解】A.为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故,A正确;
B.中各物质均为气体,故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为,B正确;
C.该反应中还原剂为氨气,消耗,N元素化合价由-3升高为0价,失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故转移电子的数目为,C正确;
D.实际应用中,加入尿素的量越多,水解生成的越多,柴油机车辆排放的尾气NO虽然减少,但氨气对空气产生的污染反而增多,D错误。
故选D。
14A 15B
16【答案】C
【解析】
;【详解】A.点a的反应物浓度浓度比b点大,故a点正反应速率比点e的大,b点时各组分的量仍在发生变化,故b点未达到平衡,故A错误;
B.题目未给容器体积,无法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故B错误;
C.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71.4%,故C正确;
D.若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充入He,容器体积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D错误;
故选:C。
17.(18分) (1) 正极(2分) Ag++e-=Ag(2分) Ag+Fe3+Ag++Fe2+ (2分)
(2)研磨(或粉碎炭包、升温、增大酸浓度、搅拌)(2分)
(3)除去碳粉(2分)
(4)1:1(2分) 二氧化锰会催化过氧化氢分解(2分)
(5)复分解(2分) (2分)
(18分)【答案】(1) ①. -49(2分) ②. K1×K2 (2分) ③. A (2分)
(2)6CO2(g)+6H2O(l)=C6H12O6(s)+6O2(g) ΔH=+2804 kJ/mol (2分) 664.75(2分)
(2) ①. 0.15mol/(L min)(2分) . 0.5 (2分) ②正向(2分) ③<(2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已知i.CO2(g)+H2(g) CO(g)+H2O (g)ΔH=+41kJ/mol,ii.CO(g)+2H2(g) CH3OH(g)ΔH=-90kJ/mol,由盖斯定律i+ii可得CO2(g)+3H2(g) CH3OH(g)+H2O (g)△H=+41kJ/mol+(-90kJ/mol)=-49kJ/mol,,,平衡常数=K1×K2,故答案为:-49;K1×K2;
②A.t0时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反应正向放热,平衡逆向移动,图像相符,故A正确;
B.t0时加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不移动,与图像符合,加压,正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与图像不符,故B错误;
C.t0时分离出甲醇,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可以提高甲醇的产率,与图像不符,故C错误;
D.t0时增加CO2的物质的量,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正向移动,图像符合,但CO2的转化率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小问2详解】
①在T1℃条件下0~5min内,氢气的反应量为(8-3.5)mol=4.5mol,CO2的反应量为1.5mol,该反应速率v(CO2)==0.15mol/(L min);将6molCO2和8molH2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平衡时氢气的反应量为(8-2)mol=6mol,平衡时CO2的浓度为=2mol/L,氢气的浓度为=1mol/L,CH3OH(g)和H2O (g)浓度为=1mol/L,平衡常数,故答案为:0.15mol/(L min);0.5;
②由表格数据可知,反应正向放热,温度调整到T2℃,平衡时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温度降低,故T1>T2,故答案为:>;
③若15min时,保持T1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加入该四种反应混合物各1mol,此时CO2的浓度为2.5mol/L,氢气、CH3OH(g)和H2O (g)浓度为1.5mol/L,,反应正向进行,故答案为:正向;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二次月考
化学试题
2023.9.16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在答题卷以外答题的一律不得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N:14 Cl:35.5 S:32 Fe:56 Cu:64 P:31 Ag:108
As: 75 Ga:70 Ba:137
第I卷(选择题 64分)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碳中和”是指确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取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下列措施对推进碳中和最有效的是
A. 用汽油代替柴油 B. 使用无磷洗衣粉
C. 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D.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2.25℃、1.01×105Pa时,反应2N2O5(g)=4NO2(g)+O2(g) ΔH=+109.8kJ·mol-1,该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该反应是熵减小的反应 D.该反应的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3.氧元素是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元素,氧气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1 mol O2随温度升高时的熵(S)的变化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1 mol O2(g)的熵值不是定值
B.物质的熵值与物质的组成、状态、温度等因素有关
C.熵值由的过程:O2由液态转化为气态
D.相同温度和压强下,O4(g)、O3(g)、O2(g)的熵值依次减小
4.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0.05 mol/L、0.3 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 mol/L,O2为0.2 mol/L
B.SO2、SO3均为0.8 mol/L
C.SO3为0.4 mol/L
D.SO2为0.35 mol/L
5.关于二次电池铅蓄电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质量增加
B.在放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减小
C.当两极物质都转化为PbSO4时,铅蓄电池将停止工作
D.在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 =PbSO4+2e-
6.近日,科学家研发新型植入式燃料电池与人工模拟胰岛B细胞相结合,制造出利用多余血糖自动驱动胰岛素释放、电能自给自足的装置。在血糖过高时会激活燃料电池,分解葡萄糖产生电力,刺激人工模拟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以降低血糖。血糖回到正常水平后,燃料电池停止运作,胰岛素释放终止。模拟装置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G—CHO代表葡萄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外电路中电子流向:Cu(2)极→胰岛B细胞→Cu(1)极
B.Cu(1)极附近血液的pH降低
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当标准状况1.12LO2参与反应时,有向Cu(1)极区迁移
7.如图所示的原电池工作时,右池中转化为Y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左池中阴离子数目增加
B.每消耗1 mol ,转移3 mol电子
C.正极的电极反应为2Y3++7H2O-6e-=+14H+
D.左池中石墨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X4++2e-=X2+
8.以下反应可表示获得乙醇并用作汽车燃料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6CO2(g)+6H2O(l)=C6H12O6(s)+6O2(g) ΔH1 ②C6H12O6(s)=2C2H5OH(l)+2CO2(g) ΔH2
③C2H5OH(l)+3O2(g)=2CO2(g)+3H2O(l) ΔH3
A.2ΔH3=-ΔH1-2ΔH2
B.ΔH3、ΔH1、ΔH2均为ΔH<0
在不同油耗汽车中发生反应③,ΔH3相同
D.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反应①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9.将V1 mL 1.00 mol·L-1 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5 mol·L-1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10.下列关于反应2C4H10(g)+13O2(g)=8CO2(g)+10H2O(l) ΔH=-5 800 kJ·mol-1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热ΔH=-5 800 kJ·mol-1,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的ΔH与各物质的状态有关,与化学计量数也有关
C.该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在25 ℃、101 kPa下,2 mol C4H10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5 800 kJ
D.该反应表明2 分子 C4H10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5 800 kJ的热量
11.多相催化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通过吸附、解吸过程进行的。我国学者发现T ℃时(各物质均为气态),甲醇与水在铜基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和能量图如右图,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Ⅱ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H2O(g)=H2(g)+CO2(g) ΔH=+a kJ·mol-1(a>0)
B.1 mol CH3OH(g)和1 mol H2O(g)的总能量大于1 mol CO2(g)和3 mol H2(g)的总能量
选择优良的催化剂,有利于减少过程中的能耗
D.CO(g)在反应中生成又消耗,CO(g)可认为是催化剂
12.T℃下,将一定量碳酸氢铵固体置于恒容真空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a>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内气体密度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保持79不变
C.升高温度,增大,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D.反应吸收a kJ热量,则反应的小于1mol
13.用尿素水解生成的催化还原,是柴油机车辆尾气净化的主要方法。反应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
B.上述反应平衡常数
C.上述反应中消耗,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D.实际应用中,加入尿素的量越多,柴油机车辆排放的尾气对空气产生的污染越小
14.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知Ni(CO)4(s)=Ni(s)+4CO(g) ΔH=Q kJ·mol-1,则:Ni(s)+4CO(g)= Ni(CO)4(s)
 ΔH=-Q kJ·mol-1
B.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1 mol N2和3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出热量
19.3 kJ,则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19.3 kJ·mol-1
C.已知2H2(g)+O2(g)=2H2O(l) ΔH1,2H2(g)+O2(g)=2H2O(g) ΔH2,则ΔH1>ΔH2
D.已知C(石墨,s)= C(金刚石,s) 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15.碱性Na2Sx—空气二次电池可用于储能,其放电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子交换膜a为阳离子交换膜
B.放电时Ⅲ室中NaOH溶液的浓度减小
C.放电时的负极反应为2- 2e-=
D.使用储液罐可储存与释放更多能量
16. 一定温度下,向某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发生的反应:Fe(s)+CO2(g) =FeO(s)+CO (g)。反应过程中CO2气体和CO气体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点a的正反应速率比点e的大,b点时达到平衡
B. 0--4min内,CO的反应速率v(CO)=0.125 mol/(L·s)
C. 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71.4%
D. 若保持容容器压强不变,充入He,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第II卷(非选择题 36分)
17.(18分)
Ⅰ.(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Fe3+与Ag反应,进行如下实验:按下图连接装置并加入药品(盐桥中的物质不参与反应)。
①K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石墨作 (填“正极”或“负极”)。
②当指针归零后,向左侧U形管中滴加几滴FeCl2浓溶液,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写出此时银电极的反应式: 。
③结合上述实验分析,写出Fe3+和Ag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Ⅱ.我国电池的年市场消费量约为 80 亿只,其中70% 是锌锰干电池,利用废旧锌锰干电池的炭包(含碳粉、Fe、Cu、Ag 和MnO2 等物质)制备纯MnO2 的工艺如下图所示:
(2)在“酸浸”时为了加快浸出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 (写出一点即可)。
(3)“焙炒”的目的是 。
(4)在粗MnO2 溶解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溶解过程中所用的H2O2 高于理论用量,原因是 。
(5)“沉锰”时,溶液中主要发生反应的的类型为____________反应(填“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沉锰后焙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 (18分)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不仅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而且还可以获得大量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甲醇。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总反应可表示为:CO2(g)+3H2(g)CH3OH(g)+H2O(g) 平衡常数K
该反应一般认为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i.CO2(g) + H2(g)CO(g) +H2O(g) △H= +41 kJ/mol 平衡常数K1
ii.CO(g) + 2H2(g)CH3OH(g) △H =-90 kJ/mol 平衡常数K2
①则总反应的△H=_MnO2 ___kJ/mol;平衡常数K=_______(用K1、K2表示)。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
已知25℃,100kPa时:I.1mol葡萄糖[C6H12O6(s)]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放出2804kJ热量。Ⅱ.CO(g)+O2(g)=CO2(g) ΔH=-283kJ·mol-1。回答问题:
①25℃时,CO2(g)与H2O(l)经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C6H12O6(s)]和O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②25℃,100kPa时,气态分子断开1mol化学键的焓变称为键焓。已知O=O、C≡O键的键焓分别为495kJ·mol-1、799kJ·mol-1,CO2(g)分子中碳氧键的键焓为 kJ·mol-1。
(3)若T1时时将6 mo1CO2和8mo1H2充入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H2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物质的量/mol T1/℃ T2/℃
0 5 min 10 min 15 min 20 min 25 min 30 min
H2 8.0 3.5 2.0 2.0 15 1.0 1.0
①在T1℃条件下0- 5min内, 以CO2表示的该反应速率v(CO2)=_____,该条件下的平衡常数K=_______。
②若15 min时,保持T1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加入该四种反应混合物各1 mol,则此时反应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 或“不”),反应速率v(CO2、正)______反应速率v(CO2、逆)(填“>”、“<”、“=”)。
③T2/℃,平衡时,转化率α(CO2)_______α(H2)(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