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本单元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主题,从鲁迅先生的作品和别人写鲁迅先生的不同的题材的作品的角度来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6 好的故事
第2课时
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现实和梦境的?
本文是按照现实—梦境—现实的顺序来写的。
巩固复习,引入新课
作者是在一个怎样的夜晚进入这美好的梦境的呢?
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一个怎样的夜晚进入这美好的梦境的?
作者是在一个“昏沉的夜”进入美好的梦境的。因为课文一开头便写“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当时的社会非常落后,普通的家庭只能靠点煤油灯在晚上照明。“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周围也越来越昏暗了,所以说作者是在一个“昏沉的夜”进入美好的梦境的。
品读课文,研读现实
作者是在一个孤独、冷清的夜晚进入美好的梦境的。因为课文中写了“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也就是说屋外是热闹的,而屋内是冷冷清清的,作者在孤独地抽着香烟。
作者在这样一个昏沉的、孤独的、冷清的夜晚进入了一个怎样美好的梦境呢?
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个“好的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这个“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
展开想象,体会梦境的美好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云锦和万颗奔星,营造了一种动感十足、节奏明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怀。
作者在描写这个“好的故事”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这“好的故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品读课文第3~9 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具体体现“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语句,并在小组交流。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哪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会在梦中梦到它们?
品读语句,思考问题。
这些景物为什么没有规律?
这些景物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呢?
01
02
03
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哪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会在梦中梦到它们?
这些景物都是江南水乡的景物。因为作者是浙江绍兴人,所以他的梦里出现的是故乡的景物。
01
这些景物为什么没有规律?
这些景物是作者梦中所见。梦是变化无常且没有规律可言的。
02
这些景物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呢?
水中的倒影都是虚幻的,人们常说水中花镜中月,这些都是还没有实现的东西。它们只能是出现在梦里的虚幻的东西。
03
梦境中的这些东西是作者执着追求的,所以作者说它们是“好的故事”,把它们描绘得美丽、幽雅、有趣。
再美好的梦也有醒来的时候。当作者从梦中醒来又会看到怎样的情景?他会怎么做呢?
默读课文第10~12 自然段,勾画出文中描写作者梦醒来后的样子的语句。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结合资料,升华主题
作者梦中的“好的故事”和眼前现实中“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这个夜晚对于作者来说只是一个寻常的夜晚吗?请你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说一说自己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吧。
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和梦中“好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产生了惆怅与失望的情绪。但是作者却没有退缩。他勇往直前,坚信:黑暗总会过去,黎明必将到来。随着黎明的来临,“好的故事”也会成为现实,人们的前途必将光明一片。最后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展示了作者的革命理想和人生追求。
1. 本文不仅仅是一场美好的梦,更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
3. 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境。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我们以强烈的冲击。
思维导图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