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8 17:2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下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丹东的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与湖州相比,丹东的银杏树(  )
A.生长缓慢   B.枝叶繁茂
C.冬季落叶   D.树干高大
3.11—12月我国往往将银杏树树干涂白,树干涂白后可以(  )
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
B.增强太阳辐射,提高树干的温度
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防止树皮开裂
D.增强大气逆辐射,减轻夜间冻害
  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5.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东侧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完成下面两题。
6.沿途自然植被的变化依次为(  )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7.影响沿途自然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海拔   D.水分
  下面为某生物学家拍摄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1
图2
图3
8.上面三种植物形态差异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光热条件不同   B.土壤性质不同
C.海陆位置差异   D.水分条件差异
9.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植被稠密   B.种类繁多
C.群落结构简单   D.叶面宽大
10.图1中植物粗大树干的主要作用是(  )
A.储水   B.防风   C.给养   D.隔热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下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为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占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研究团队研究了林火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林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完成下面两题。
11.林火后的前15年生产力水平迅速升高的原因有(  )
①土壤酸性增强   ②有机质降解变慢
③土壤温度升高   ④林下光照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林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是(  )
A.乔木   B.苔藓地衣
C.草本植物   D.灌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很小一部分(一般情况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约为5%),但它对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森林土壤剖面及其被改造后的有机质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土层名称正确的是(  )
A.①—淋溶层   B.②—有机层
C.③—母质层   D.④—淀积层
14.针对该地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农业生产宜采用的技术是(  )
A.引水灌溉   B.作物轮作
C.深耕土壤   D.铺设砾石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0~10厘米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层深度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16.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若将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推断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B.减慢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C.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简称土壤微生物量碳)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 000立方微米的微生物体内碳的总和。下图为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造成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水平地域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温度
C.降水量   D.耕作制度
18.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主要是因为越往深处土壤(  )
A.有机质含量越少   B.通气状况越好
C.水热条件越好   D.根系越发达
  下图为“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9.下列关于图示四类沉积物对土壤特征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影响有机质养分含量
B.影响矿物质养分元素种类
C.影响土壤的微生物数量
D.影响土壤颗粒的粗细质地
20.根据沉积物分布推测,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类型依次为(  )
A.砾质土、壤土、砂土和黏土
B.黏土、壤土、砂土和砾质土
C.黏土、壤土、砾质土和砂土
D.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0分。)
2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中国贵州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甲)于1986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山西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图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黄土高原的东南部。
(1)贵州省属于          气候,其对应的植被类型为          。与热带雨林相比,简述贵州省植被类型的主要特点。(6分)
(2)说出图乙中植被的类型,简述判断依据。(3分)
(3)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森林相比,简述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中森林的突出特点,并举例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6分)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原因是胡杨的主根、侧根、躯干、树皮、叶片都能吸纳盐分,当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便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将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碱”,一棵成年胡杨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胡杨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额济纳旗(位置见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拥有38万亩胡杨林,是全球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区之一,每年入秋后,胡杨叶色金黄,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1)指出胡杨林所属的植被类型及其具有的生态价值。(3分) 
(2)胡杨从根部萌生幼苗,幼树上的叶片细长如柳叶,老树的叶片像心形,叶片大而厚,表面有蜡质层。结合胡杨树叶形态,说出其适应的气候特点。(4分)
(3)来自广东省的游客在游览额济纳旗美丽秋色后,想在自己家乡引种胡杨。对他的想法,你是否赞成 并说明理由。(3分)
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4分)
棕壤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下的土壤,其呈鲜棕色,有机质含量高。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页岩的风化产物。
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呈酸性、土质黏重。早期欧洲殖民者在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生物炭(让木材、稻草或者农作物废弃物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得到的物质就是生物炭)。如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
(1)说出棕壤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自然影响因素。(4分)
(2)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6分) 
(3)简述生物炭对土壤的影响。(4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1分)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如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优良的原因。(3分)
(2)三江平原的土壤类型是什么 为什么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2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3分)
(4)近些年来,该地区土壤利用出现了哪些问题 (3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图中显示,丹东位于辽宁省,其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落叶阔叶林,C选项正确。
2.A 湖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各月气温均在0℃以上,银杏树全年都可生长。而丹东冬季寒冷,银杏树可能停止生长,故生长缓慢。
3.C 树木树干涂白,可以增强对阳光的反射,使白天树干温度不至于过高,减小树干昼夜温差,防止树皮开裂。
4.A 图示“有孔叶片排水”说明该地常年高温,降水量非常大且相对稳定,应为热带雨林,即该现象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故选A。
5.C 我国西双版纳的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雨林分布,图示现象可以较普遍出现于此;长白山天池湖畔为针阔叶混交林,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为常绿阔叶林,故选C。
6.B 我国东北地区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内蒙古高原的植被为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的植被为温带荒漠,B选项正确。
7.D 植被从森林变成草原,再变成荒漠,主要是降水逐渐减少造成的,故影响沿途自然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8.D 图1中的植物高大、树干粗大,周围多为灌草类,因此生长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图2中的植物有板根,生长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图3的骆驼刺为荒漠植被。这三种植物所生长的地区降水量和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同,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特征而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特征,而起主导作用的是水分条件,故D选项正确。
9.C 骆驼刺生长在荒漠地区,该类地区由于降水较少,植物的种类少,结构简单,叶子小而根系发达,以便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对水分的吸收。结合以上分析,C选项正确。
10.A 图1中的植物生长在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区全年炎热,分干湿两季。在干季时,由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树木叶子脱落,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粗大树干中储藏了大量的水分,以维持植物的生存,A选项正确。
11—12.C D 图示解析如下:
13.D 由图中各层排列顺序可知,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D选项正确。
14.C 读图可知,从地表到土壤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较深处(15厘米左右)土壤有机质最为丰富,深耕土壤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C选项正确。引水灌溉改善的是水分条件,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及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铺设砾石可以改变土壤水热条件,故A、B、D均错误。
15.C 图示反映伊犁河谷不同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山地植被类型往往取决于气候中的水热条件,而海拔是山地气候的主导因素。综上分析,海拔是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故选C。
16.C 若将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就会加速分解,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而二氧化碳增加可加剧温室效应,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C选项正确。
17.C 图示信息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水平地域上呈现出草甸草原最高、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低的分布格局,而决定着这三种植被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降水量越大,植被生物量越大,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就越高。由此可知,降水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C选项正确。
18.A 表层土壤积累了较多的腐殖质,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同时表层积聚了大量植物根系,而越往土壤深处,植物根系越少,有机质的含量越少,A正确,D错误。越往土壤深处,土壤越紧实,通气状况越差,B错误。越往深处土壤的水热条件越差,并且若水热条件越好,则微生物量应越多,土壤微生物量碳应越大,C错误。故选A。
19.D 图示四类沉积物分布位置不同、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同,影响的是土壤颗粒的粗细,即土壤颗粒的粗细质地。故D选项正确。
20.D 受重力和地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影响,山顶的风化物中颗粒细的随地表径流沿着斜坡下移,颗粒粗的留在原地;在山坡上,部分颗粒相对较粗的风化物沉积下来,颗粒较细的风化物继续向下迁移;至坡底,流水搬运作用大大减弱,只能搬运从山坡来的风化物中颗粒较细的部分,颗粒较粗的沉积下来;至低平洼地时,地势落差最小,流水搬运作用最弱,所携带的颗粒较细的物质也沉积下来。这些沉积物是形成土壤的基础,根据沉积物颗粒变化可知,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类型依次为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21.答案 (1)亚热带季风(1分) 常绿阔叶林(1分) 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2分)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等。(2分)
(2)类型:落叶阔叶林。(1分)
  依据:图乙中植被位于山西省境内,山西省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2分)
(3)特点: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四季景色变化显著;(2分)树木的种类少,垂直结构相对简单;等。(2分)
  适应的环境条件:为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到10℃以上,树木发叶;秋季,气温下降到10℃以下,甚至0℃以下,树木落叶,其生长与气温变化相适应。(2分)
解析 (1)根据贵州省的位置,判断出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热带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特点。(2)结合图乙中信息以及该森林公园的位置,判断出植被类型,再回答判断的依据,即从气候类型与植被类型的关系入手回答即可。(3)由于两地都是阔叶林,而一个是常绿,一个是落叶,故在回答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中森林的突出特点时,主要从其发叶、落叶时间以及垂直结构等方面回答即可。举例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例如春季或秋季。
22.答案 (1)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1分)
  生态价值: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改良土壤(防治盐渍化)。(2分)
(2)主要是为了适应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光照强的气候特点。(4分)
(3)赞成。(1分)胡杨生命力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树叶变黄后景色优美。(2分)
  或不赞成。(1分)广东的热量、水分、土壤等条件不适合胡杨的生长。(2分)
解析 (1)胡杨生长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所属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沙漠地区森林的生态价值主要从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本题还要结合胡杨的特征回答。(2)在回答胡杨树叶适应的气候特点时,应结合胡杨树叶特点的作用分析,如叶片厚可储存水分,蜡质层可反射太阳辐射、减少水分蒸腾。(3)赞成的话,可从胡杨的适应能力强和胡杨的价值大分析。不赞成的话,则可从气候、环境差异的角度分析。广东省降水量大,胡杨喜旱,引种到广东不易存活;广东省全年气候温暖,年温差小,不适宜胡杨生长;广东省土壤条件与额济纳旗差异较大,因此不赞成将胡杨引种到广东省。胡杨有很强的生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在入秋后,胡杨叶色金黄,景色优美,所以赞成将胡杨引种到广东省。
23.答案 (1)区域内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2分)纬度高,温度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2分)
(2)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枯枝落叶等分解快,土壤中养分积累少;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被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少。(任答3点,得6分)
(3)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降低土壤的酸性;降低黏重程度,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性,改变土壤的颜色。(任答4点,得4分)
解析 (1)土壤有机质主要受植被覆盖率和气候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气候冷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低山丘陵,植被覆盖率高,且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故棕壤有机质含量高。(2)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尽管植被茂密,枯枝落叶多,但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流失多,加上植物生长茂盛,吸收的养分多。所以,土壤贫瘠。(3)生物炭即生物体内的有机碳,而这正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所以,生物炭能够为土壤提供肥力,使土壤透气、透水性增加,改变土壤的颜色;等。
24.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1分)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车辆等较少;(1分)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1分)
(2)土壤类型:黑土。(1分)
  原因:该地气候寒冷湿润,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1分)
(3)土壤肥沃(肥力高);(1分)精准施肥;(1分)控制施肥量。(1分)
(4)黑土肥力降低;(1分)水土流失;(1分)黑土层变薄;等。(1分)
解析 (1)因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故本题可联系该地人类活动去分析。因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因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因此环境优良。(2)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土壤类型为黑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与当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湿润有关,因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3)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该地土壤肥沃,肥力高,施用化肥少;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化肥的使用效率高,化肥施用量少。(4)近些年来,该地区土壤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有植被破坏、过度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进而导致黑土肥力下降、黑土层变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