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8 17:2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初四),在日落后可以看到金星与月亮相依相伴,即“金星合月”现象。日落后,西方地平线上有时会出现一颗特别明亮的“昏星”,人们叫它“长庚星”;而在黎明时分,东方天空会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晨星”,人们叫它“启明星”。这两颗星其实都指金星。下图为太阳系(部分)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代表金星的是(  )
A.a   B.b   C.c   D.d
2.此时地球上的观测者面向南方天空看到的月相最可能是(  )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飞行约7个月后抵达火星并开展一系列探测任务。据此完成下题。
3.火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1%。据此可推测导致火星生命生存条件差的原因是(  )
A.平均温度过低
B.缺乏安全的宇宙环境
C.大气层较薄   
D.温度日变化明显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当③层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  )
A.磁暴现象   B.长波通信中断
C.极光现象   D.气候异常
5.关于太阳大气层各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内核裂变反应剧烈
B.①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
C.②层太阳活动周期为22年
D.③层会突然出现增亮的斑块
  2020年5月下旬,美国宇航局(NASA)发现了一批新的太阳黑子和耀斑。科学家们预测,随着太阳黑子数量的增多,太阳活动或将结束极小期。下图为太阳黑子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太阳黑子数量增多,会导致(  )
①地球上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频率增加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现象减少
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干扰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太阳活动剧烈的时期,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A.关闭所有通信设施   B.暂停卫星发射计划
C.杜绝一切室外活动   D.增加发电设备发电量
  下图为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图中平均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成反比   B.负相关
C.正相关   D.成正比
9.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会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D.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降水,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拉萨市位于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被称为“日光城”。下图示意2010—2019年拉萨市太阳辐射距平值(距平值指在气象上用来确定某个时段或时次的数据,相对于该数据的某个长期平均值的高低状况)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拉萨市的年太阳辐射量(  )
A.在2010—2015年变化幅度较小
B.在2017—2019年呈现增加趋势
C.在2018年最大
D.在2019年最小
11.影响拉萨市太阳辐射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特征   B.地势起伏
C.天气状况   D.太阳高度
  太阳是一颗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并源源不断地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下列关于太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以光的形式放射能量
B.能量全部到达地球
C.在地球表面,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较不均匀
D.太阳能量来自太阳内部核裂变
13.下图中人类活动所利用的能源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中的①②③④⑤⑥六个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研究发现,①地层有大量三叶虫化石;③地层有鱼类和两栖类化石,并有煤层;④地层有大量恐龙化石,并有煤层;从⑤地层到⑥地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越来越丰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图中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①地层—中生代   B.③地层—晚古生代
C.④地层—早古生代   D.⑥地层—前寒武纪
15.⑥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不存在的现象是(  )
A.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形成
B.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C.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D.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
  三叶虫属古生节肢动物,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长1 cm至1 m不等,寒武纪(距今5.41亿年—4.85亿年)至奥陶纪(距今4.85亿年—4.44亿年)最盛。下图示意三叶虫化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6.三叶虫盛行于(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7.三叶虫盛行期(  )
A.海洋中蓝细菌大爆发
B.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
C.陆地蕨类植物繁盛
D.陆地爬行动物繁盛
  2018年9月28日18时02分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10月3日,该岛上的索普坦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4千米高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索普坦火山喷出火山灰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8.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都能感受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左右摇晃
19.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中的(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20.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经过e、f交界面时,传播速度减为0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0分。)
21.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某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该同学完成学习探究任务。(11分)
学习材料:太阳系模式图(下图)、太阳系八颗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下表)。
行星 名称 与太阳 的距离 (地球=1) 体积 (地球=1) 赤道半 径(千米) 质量 (地球=1)
水星 0.39 0.06 2 439.70 0.06
金星 0.72 0.86 6 051.80 0.82
地球 1.00 1.00 6 378.14 1.00
火星 1.52 0.15 3 396.20 0.11
木星 5.20 1 321.33 71 492.00 317.83
土星 9.58 763.59 60 268.00 95.16
天王星 19.20 63.08 25 559.00 14.54
海王星 30.05 57.74 24 764.00 17.15
  活动一 读上图和上表,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某同学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这样描述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可观测宇宙、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的一颗,它和其他行星在各自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
(1)请你找出该同学描述中的3处错误,按下面的示例格式抄写错误原文并改正。(3分)
原文:河外星系 改正:银河系
  活动二 参考上图和上表,制作太阳系模型模拟地球的宇宙环境。
(2)下图为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照片,请你从科学性角度指出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的不合理之处。(4分)
  活动三 在前面学习和制作模型的基础上,探寻生命存在的条件。
(3)根据太阳系八颗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分析水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4分)
22.图甲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乙为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是       (填代码和地名),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是       (填代码和地名)。(4分)
(2)简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主要原因。(4分) 
(3)总结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2分)
(4)比较地球表面各纬度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差异。(3分)
23.读下面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图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据示意图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2分) 
(2)说明图中A或B所示的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2分)
(3)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2分)
  材料二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产生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
(4)以动物为例,说明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生物。(至少举2例)(2分)
(5)推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怎样引起环境变化的。(2分)
(6)除小行星撞击地球外,你认为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还有哪些 (4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11月23日5时2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38.0°N,100.4°E)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
  材料二 图甲为某区域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研究人员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和上海同时进行了地震波测定,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比,地震波在上海从莫霍界面传至地表用时    ,原因是                     。(2分)
(2)黄河口凹陷油气勘察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有储油构造的是(2分)(  )
(3)图乙中B波为    ,判断依据是               
               。(2分)
(4)根据图甲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地震的震源位于   (填“地壳”“地幔”或“地核”)。(2分)
(5)图甲中M和N的数值可能依次是(2分)(  )
A.41 39   B.43 37
C.42 36   D.40 38
(6)图乙中A波突然消失处的界面名称为              
     。(2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图中各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故表示金星的是c。
2.B 从材料中得知,该日为农历八月初四,应该为蛾眉月,且西边亮,故B选项正确。
3.C 从题干中可知,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1%,引力远远小于地球,故火星上的大气层比较薄,而存在适宜的大气是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故C选项正确。
4.C 图中③层为日冕层,该层的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C选项正确。
5.B 太阳会发生核聚变反应,而非核裂变反应,①层为光球层,太阳核聚变反应是在太阳内部进行的,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A错误、B正确。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11年,C错误。突然出现的增亮的斑块是耀斑,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即②层,D错误。
6.A 太阳黑子数量增多,表明太阳活动增强,会导致地球上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增加,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频率增加,地球磁场和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的干扰会增强,故A选项正确。
7.B 太阳活动会对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航空航天活动、电网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应暂停卫星发射计划;增加发电设备发电量可能会造成设备的损害;关闭所有通信设施以及杜绝一切室外活动做法太极端,可行性也不强。B选项正确。
8.C 读图可知,平均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趋势一致,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正相关,C选项正确。
9.D 极光现象不会影响树木生长,A选项错误;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不会影响树木生长,B选项错误;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会产生磁暴现象,但不会影响树木生长,C选项错误;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降水,进而影响树木生长,D选项正确。
10.A 依据题中信息可以看出,拉萨市太阳辐射距平值在2010—2015年变化不大,相对稳定,A正确;在2017—2019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在2018年最小,在2019年最大,B、C、D错误。
11.C 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太阳高度的年际变化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都不会对太阳辐射量的年际变化产生明显影响。而天气状况年际变化较大,对太阳辐射量的年际变化影响较大。故选C。
12.C 太阳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到达地球的能量只有太阳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故在地球表面太阳辐射量分布不均匀,其分布特点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选C。
13.D ④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故D选项符合题意。
14.B 根据各地层中所含有的化石和生物的演化规律可知,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的①地层形成于早古生代;含有鱼类和两栖类化石的③地层形成于晚古生代;含有大量恐龙化石的④地层形成于中生代;含有丰富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⑥地层形成于新生代。综上分析,B选项正确。
15.D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⑥地层形成于新生代。新生代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新生代的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联合古陆在中生代早期开始解体,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在中生代的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综上分析,D选项符合题意。
16.B 三叶虫盛行于古生代早期,B选项正确。
17.B 海洋中蓝细菌大爆发是在前寒武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是在古生代早期;陆地蕨类植物繁盛是在晚古生代;陆地爬行动物繁盛是在中生代。故B选项正确。
18.C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仅能通过固体传播。震中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不会受到横波的影响,故不能感受到左右摇晃,排除A、B、D选项,C选项正确。
19.A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这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震源深度为10千米,陆地地壳的厚度较大,一般在39~41千米,故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中的①圈层,A选项正确。
20.C 由图中信息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f为软流层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g为地核。由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图中的d和e,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圈层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故C选项正确。a、b、c为地球外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是由图中的d、e、f、g共同组成的,地震波经过f、g交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横波传播速度减为0,纵波传播速度下降,但没有减为0,故A、B、D选项均错误。
21.答案 (1)错误1,原文: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改正: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1分)
  错误2,原文: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 改正:地球外侧相邻的是火星(1分)
  错误3,原文: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 改正: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1分)
(2)天体的相对大小、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公转轨道的形状等。(每点1分,共4分)
(3)与太阳距离较近,温度过高;(2分)体积、质量小,大气稀薄。(2分)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找出3处错误即可。(2)根据太阳系模式图以及太阳系八颗行星的相对位置、大小、与太阳的距离和轨道形状等分析即可。(3)根据表中水星与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结合生命存在所必需的大气、温度和液态水等条件,回答水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即可。
22.答案 (1)①青藏高原(2分) ②四川盆地(2分)
(2)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短;晴朗天气多,云层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削弱少。(任答2点得4分)
(3)太阳辐射总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递减。(2分)
(4)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由回归线附近向极点和赤道方向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点);冬半年太阳辐射总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递减(到极点时为零);夏半年与冬半年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值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每点1分,共3分)
解析 (1)依据图中信息回答即可。(2)从海拔、纬度和天气状况等方面回答。(3)根据图乙中信息分析回答即可,注意要求回答的是“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4)分别说出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状况,并说出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值的分布规律。
23.答案 (1)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2分)
(2)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分)或B: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2分)
(3)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2分)
(4)古生代有三叶虫,中生代有恐龙,新生代有人类。(任举2例得2分)
(5)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使得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2分)
(6)火山爆发。因为火山的大量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动植物死亡。(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结合图中的信息回答即可。(2)根据表格中A、B两次生物灭绝事件出现的时间,选择一个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回答即可。(3)煤炭的形成与茂密的森林有关,而森林的生长又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4)结合图中信息,简单列举2例即可。(5)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产生大量尘埃遮挡太阳光这个角度,并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即可。(6)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可根据影响生命生存的因素,如温度、大气成分等,来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24.答案 (1)短(1分) 上海附近地壳较薄,地震波传播用时短(1分)
(2)D(2分)
(3)纵波(1分) 地震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或纵波能通过古登堡界面,横波不能通过古登堡界面)(1分)
(4)地壳(2分)
(5)A(2分)
(6)古登堡界面(2分)
解析 (1)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比,地震波在上海从莫霍界面传至地表用时较短,原因是上海附近地壳较薄。(2)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因此横波消失,D正确。(3)图乙中B波的传播速度快,且能通过古登堡界面,因此B波是纵波。(4)根据图甲可以推断出,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地壳厚度在50千米以上,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10千米,小于地壳厚度,因此震源位于地壳。(5)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可判断,图甲中M处闭合等值线内数值为40~42,N处闭合等值线内数值为38~40,所以,M和N的数值可能依次是41和39,A选项正确。(6)图乙中A波是横波,横波突然消失处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