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目标
01
02
03
认同生物进化理论仍然在发展。(科学思维)
人和生物和平共处,是一个统一整体,宣传关爱动物的思想,形成健康意识(社会责任)
初步运用进化与适应观、结构与功能观阐明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命观念)
学习目标
情景视频一:
长距彗星兰——长喙天蛾
达尔文由储存着花蜜的细长兰花花距
一定存在具有同样细长口器的昆虫,可以吸到花蜜。
推测
问题1: 达尔文作出上述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兰花的生殖离不开传粉昆虫。如果没有与这种兰花结构相适应的传粉昆虫(靠细长的口器获取花距底部的花蜜),这种兰花就难以完成传粉受精,这个物种也就不存在了。
课本P119
情景视频一:
长距彗星兰——长喙天蛾
达尔文由储存着花蜜的细长兰花花距
一定存在具有同样细长口器的昆虫,可以吸到花蜜。
推测
问题2: 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是否能说达尔文的推测是错误的?
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达尔文的推测就仅仅是一种猜想,不能被证实。当然,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不等于这样的昆虫一定不存在,因此并不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测一定是错误的。
一、协同进化
问题3: 依据达尔文的推测,在自然界中一种植物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的情形很常见,昆虫传粉的专门化有什么意义?
特定昆虫给特定的植物传粉,这样可以提高传粉的效率,并且昆虫也可得到较多的食物或保护。
问题4: 虫媒花的进化与传粉昆虫的进化有什么关系?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实例吗?
一、协同进化
问题4: 虫媒花的进化与传粉昆虫的进化有什么关系?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实例吗?
虫媒花与传粉昆虫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种间互助)
世界上已知的榕树有800种,98%的榕树种类中,一种榕树只让一种榕小蜂传粉,而一种传粉榕小蜂也仅给一种榕树传粉,它们有着严格的一对一的关系。在漫长的岁月里,榕树和传粉榕小蜂为了彼此的种群繁衍,在结构、行为等方面做出适应性改变。
榕果
传粉榕小蜂
雄
雌
问题5: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是种间互助的吗?
一、协同进化
问题6: 在羚羊种群中生存下来的是什么类型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无益的吗?
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一、协同进化
收割理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称之为“收割理论”。
竞争力强
竞争力中
竞争力弱
C
B
B
B
B
B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捕食者
多吃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问题7: 捕食者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一、协同进化
问题7: 捕食者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小样,没有我你跑不了这么快!
小样,没有我你也跑不了这么快!
一般来说,只有动作敏捷、跑得快的捕食者个体才能获得食物,从而生存下来,繁殖后代。因此,羚羊对捕食者种群的进化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问题8: 以上实例介绍的协同进化都是在不同中生物之间的,同学们思考一下协同进化会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吗?
一、协同进化
问题8: 以上实例介绍的协同进化都是在不同中生物之间的,同学们思考一下协同进化会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吗?
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厌氧的,进行无氧呼吸;最早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氧气的产生也促使臭氧及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为陆生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也会不断进化和发展。
问题9: 综上所述,你能给协同进化下个定义吗?它具有什么意义呢?
一、协同进化
课本P121
1.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2.类型:
(1)不同物种之间:①种间互助(兰花与蛾); ②种间斗争(猎豹与羚羊)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意义:
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课本P121—123
①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② 物种多样性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③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圈内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长期自然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
合作探究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形成原因和形成历程分别是什么?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生态系统多样性
变异的不定向性
蛋白质多样性
无机环境的多样性
根本 原因
组 成
导致
直接原因
组成
直接 选择
决定
遗传(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本P120-121
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历程:
46亿年前 地球形成
30多亿年前 生命的起源
5.4亿年前 前寒武纪
寒武纪
2.45亿年前
6600万年前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课本P122
思考 讨论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仔细观察图6-13,或自己搜集资料,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
1.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 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的出现谁先谁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什么条件
3. 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4. 恐龙大约是什么时候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厌氧的单细胞生物
植物先登陆,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中生代后期
原始海洋
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
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生物进化的历程
课本P122-123
①细胞结构:单细胞→多细胞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②呼吸方式: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③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④进化趋势:简单→复杂
水生→陆生
低等→高等
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大约3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一支离开森林,告别树栖生活,走上了向现代人类进化的漫漫长路。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人类凭借非凡的大脑、灵巧的双手和群体的力量,已经拥有了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生存优势,并且对其他物种的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物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走向绝灭。
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
都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生存和发展的,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与社会的联系
课本P123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课本P123—124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 )
①适应是 的结果。
②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 形成新的物种。
④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 与 、 与 间
的过程。
⑤ 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释
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生物
生物
生物
无机环境
协同进化
生物多样性
合作探究三:生物进化的理论有哪些?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课本P124
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结果,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生物进化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更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2.中性突变学说:
3.间断平衡学说:
课堂小结
练习与应用
课本P124
一、概念检测
1.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判断下列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表述是否正确。
(1)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
(2)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
(3)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 )
(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
√
×
×
生产者、分解者两极生态系统 →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极生态系统
×
练习与应用
课本P124
2.基于早期地球的特殊环境推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
A.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B.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单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D.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C
二、拓展应用
1. 用一位学者的话说,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The ecological theater and evolutionary play )。根据本节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练习与应用
课本P124
【答案】生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化指的是生物界的历史演变;如果把进化看作由各种生物表演的一部历史剧,那么,上演这部历史剧的舞台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进化的表演受舞台背景的制约,舞台背景也要与上演的内容相协调。
练习与应用
课本P124
2. 假如物种之间没有一定的关系(如亲缘关系和相互影响),也不随时间而改变,那么我们的生物学观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物学是更容易学习还是更难学习?
【答案】假如那样,生物界纷繁复杂的现象就很难用统一的观点和理论来解释,作为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的进化观点将难以建立,生物学就不可能形成现在这样一个科学的框架体系,学习生物学将缺少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和统领。
练习与应用
课本P124
3. 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不惜耗资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这种做法适合在其他地区推广吗?请综合运用本章各节所学知识,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来论证。感兴趣的话,你还可以从经济和社会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练习与应用
课本P124
3.【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基本要点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的;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修建铁路和高速公路时,如果没有修建高架桥和涵洞,就会影响动物的迁移,缩小动物觅食、繁殖等活动的范围,影响植物种子的传播,人为阻断种群中个体间的基因交流,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生物的协同进化。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不惜耗资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体现了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这一做法在其他地区也是常见的。当然,修建高架桥和涵洞的具体数量和方式,还要考虑地形、地质、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到因地制宜。
复习与提高
课本P126
一、选择题
1. 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 ( )
A. 随机交配 B. 基因突变
C. 自然选择 D. 染色体变异
2.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协同进化 D. 地理隔离
A
C
复习与提高
课本P126
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具有随机性
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只有有利变异才是进化的原材料
D
复习与提高
课本P126
4. 关于有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现了基因重组
B. 提高了繁殖速率
C. 加快了进化的进程
D. 丰富了变异的原材料
B
复习与提高
课本P126
二、非选择题
1.在下面的空白框和括号处填写适当的词语。
复习与提高
课本P126
2.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吗?请说明你的观点和证据。
【答案】不一定。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例如,海洋中的生物登陆后,形成了许多新物种,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但是不能说这些新物种比海洋藻类的适应能力强。
3. 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较多(如狗的变异比狼多)。
对此你如何解释?
【答案】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往往更多,这与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的杂交育种等措施有关。
复习与提高
课本P126
4. 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个体数量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请提出假说进行解释。
【答案】中间体色可能与环境色彩较接近,这样的个体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多,相应的基因型频率较高。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中间体色的个体较多。
复习与提高
课本P126
5. 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 地区,且分布区域有一定交叉。典型的褐花杓兰,花是深紫色的;典型的西藏杓兰,花是紫红色的。此外,它们还存在花色从浅红到深紫等一系列过渡类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这两种植物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请回答下列问题。
褐花杓兰 西藏杓
复习与提高
课本P126
(1)这两种兰花的花色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能否用二者在自然状态下可以杂交来解释?如果能,能否确定过渡类型就是二者杂交形成的?
【提示】由于这两种兰花的分布区域有一定交叉,且二者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可以推测杂交后代由于基因重组,花色会出现与典型亲本有一定差异的情况,因此,这两种兰花的花色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能用二者在自然状态下可以杂交来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只是一种合理的假说,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其他合理的解释,如这两种兰花的花色是数量性状,或者由于土壤条件等环境因素,使得它们本来就存在从浅到深的过渡类型。哪种解释正确,需要通过确凿的证据来验证,如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证据、基因组学证据等。
(2)研究人员建议将它们合并为一种。这一建议有道理吗?
【答案】有道理。二者在自然状态下可以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二者之间还未形成严格的生殖隔离,因此看作一种也是可以的。
复习与提高
课本P126
6. 20世纪40年代,DDT开始被用作杀虫剂,起初非常有效。若干年以后,人们发现它的杀虫效果越来越差。人们的解释是昆虫产生了抗药性。请你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昆虫产生抗药性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答案】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作如下解释: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时间以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
复习与提高
课本P126
7. 学习完“遗传与进化”模块,你对基因、遗传、变异和进化乃至生命本质有哪些深入的体会和独到的理解?请你围绕上述关键词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文体和字数不限。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本模块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提升,加深对遗传与进化原理的理解乃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期待学生在综合概括遗传与进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认识到生物的个体有生有死,但遗传信息是代代相传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并多样化的,这一过程体现了内因(遗传信息)和外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