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家族》《男女有别》 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家族》《男女有别》 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7 08: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家族
男女有别
《三国演义》36回徐庶这样介绍诸葛亮:
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
《旧唐书 杜甫传》是这样开头的: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这两段文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介绍人物先介绍其祖先。这与现代人一样吗?为什么?
现代人一般直接介绍人物自身,比如毕业学校,从事何种工作等。
古人介绍祖先源于他们一种观念:家承载着历史宗族的传统,个人是祖先的延续。古人将自己放在家族中考虑,现代人将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折射出家庭观的差异。
学生成果展示
区别了“家”(西洋)与“家族”(中国乡土),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质特点。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本章的逻辑关系
有人不同意“我”的分析,尤其不同意我说乡土中没有团体——但显然我们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名一体二),二者结构不同——当然,中西社会都有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这两种,但我要说的是主要的格局—— 接着我就要谈乡土中的基本社群“家”——我觉 得中国“家”应称为“小家族”更确当——因为中西“家’的区别不在数量,而在结构—— “家庭”这个概念在 人类学上本来是个生育社群, 是短暂的——但是任何文化中的家庭还有其他功能;如果需要多人合作就要换其他社群了
本章的逻辑关系
——对比看, 西洋家庭社群的界限严格,且功能很少; 而中国家的界限不清,可沿着父系扩大—— 这种社群叫氏族(人类学),我叫“小家族”—— 这种家族的功能复杂多样,生育、政治、经济、宗教.....是个事 业组织——结构上不限于亲子,时间上必须长期——虽有大小,但结构上都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这使得其中各分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即家族主轴是在父子、婆媳的纵向之间,而横向的夫妻则成了配轴——因为事业要讲纪律、效率,要排斥私情——所以就表现出夫妇感情淡漠的现象——而同性同龄间却很亲密——这是家族中社群功能太多的自然结果。
五服是指古代根据亲疏关系穿的五种不一样的丧服,也是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这五代。古代人们若是有亲人去世,就会进行服丧,根据亲疏关系的不一样,在穿着的丧服上会有不同。
儒家典籍《仪礼》丧服篇中商周时期根据血缘关系所制定的五等丧服制度,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故称“五服”,一般越亲,则服重!
家庭: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结构
功能
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 生育儿女
中国乡土社会: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张
按照父系扩大 氏族
乡土社会:家族的功能复杂多样
生育、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族学)、安全(福建土楼)……
生育社群
事业社群
西洋家庭:
夫妻为主轴,
孩子为配轴
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负担
中国家族:
父子、婆媳为主轴,夫妻为配轴
纪律排斥私情
界限(组成) 功能 主次关系 时限 夫妻感情及成因
西洋社会的家庭 界限严格,只父母及未成年孩子 主要是生育社群,其他很少 父母是主轴,子女是配角,如同生活堡垒 临时的,子女长成了就离开 两性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发展是获得生活安慰的中心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家族) 没有严格界限,可依需要沿亲属关系差序向外扩大,且单系只向父系扩大 不限生育,还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是事业社群 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的纵的,夫妇成了配轴 是延绵的、长期的,不因个人的长成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结束 横轴的夫妇感情被父子、婆媳的纵轴排斥了,因为事业需要纪律效率,夫妇间感情淡漠,而同性、同龄间则有情有义
中国家庭与欧美家庭的不同及原因
01
中国传统家族里,权力关系错综复杂。其中,父子关系、婆媳关系的重要性取代了夫妻关系;而无论哪种关系,都不是以情为重,而是以能不能.更好地促进家族的繁荣为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制定很多规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尊卑长幼,亲疏远近,可谓等级森严,繁文缛节,这个在《红楼梦》里可以看得很清楚。
中国家庭与欧美家庭的不同及原因
02
实际上婚姻大事也由不得自己,甚至连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完全由自己做主。贾政要教训宝玉,反而被贾母训斥一番,只好磕头请罪。贾母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力 就因为她辈分高,年龄大。
当年,贾母刚嫁到贾府时,估计也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小媳妇,现在,她成了老祖宗,这叫“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中国有句古话 “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下去,等到上一代人全部离世了,再等到同一代的人也全部去世,你就可掌握家庭权利。
家族的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为何陆母要拆散陆游和唐婉的婚姻?
陆母认为夫妻感情亲密,以至于陆游荒废学业,影响科举仕途。
私情不利于事业社群的发展
家族的意义
乡土中国要有一种稳定的事业社群的结构,必然要求不能把婚姻寄托在变化多端的爱情激情上。而是要求夫妻间,像好朋友一样,成为生活的搭档。
——《乡土中国》
感情的激动——亚普罗(阿波罗)式
感情的稳定——浮士德式
练一练
1、古诗文中常有类似“李十二(李白)”或者“刘十九(刘禹锡的族兄刘禹铜)”等称谓,这是乡土社会的什么现象?
2、《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等长辈最后选择薛宝钗而并非林黛玉和贾宝玉成婚,原因是什么?(事业社群的功能)
明确:这是乡土社会的家族中按照父系单向扩大亲属关系的排序现象。
他们是从家族作为事业社群具有的角度来考虑的。
(薛宝钗——薛家)
(林黛玉——孤女)
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
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ここにタイトルの内容を記入する
本章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男女有别
本章的逻辑关系
上一章提及的事业社群涉及感情定向——而感情定向受文化的规定——社会学中的“感情”相当于“激动”,它有破坏性,影响关系的稳定——因此要稳定,就得淡漠——但是这种淡漠不是陌生,而是高度熟习之后的了解和契洽——乡土社会是西方所谓亚普罗式的安定状态,而非浮士德式的冲突状态——乡土社会中阻碍人们彼此达到高度了解的因素是什么 —— 空间不是——时间不是——年龄也不是——只有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才是——
本章的逻辑关系
这差别是鸿沟,使男女间充分了解很困难,永远不会完成——二者求同需要克服的创造力要强大,这是探险——但两性恋爱不是事业,还会影响破坏稳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乡土社会不会允许——因为乡土社会要稳定的社会关系,害怕破坏——所以必须要 安排二者的关系,即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只合作,不亲近——因此乡土社会中家族是基本社群,同性原则更重要——因此感情定向偏同性, 如结义性的组织——这种两性关系也符合乡土社会中的实用、克己精神——因此,男女有别筑下鸿沟,乡土得到安稳。
两章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第六章、第七章都是讨论乡土社会下的群己关系,但第六章侧重于对家族的功能和特色进行描述,以描述现象为主;而第七章则引进阿波罗式与浮士德式这两个人类学概念,借此来分析乡土社会家族是单系主轴的原因所在。
前一章是描述现象,后一章是分析原因,二者构成由果溯因的因果关系。
在乡土社会中,为什么会出现“男女有别”的原则
(1)因为乡土社会是个安定的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遏制一切破坏秩序的要素。
(2)而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是社会中共同生活的人相互间充分了解的障碍,而克服两性间阻碍的求同的努力,不仅使生育事业摇摇欲坠,而且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家族社群不能 顺利经营( 影响到纪律、效率)
在乡土社会中,为什么会出现“男女有别”的原则
(3)因此男女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而感情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4)所以出现了要求男女有别的原则,即男女间不必求同,不仅在生活上有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离,而且在心理上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只在行为上按一定规则经营好分工合作的生育和经济的事业即可。
这一原则首先是要尽可能促成和保证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因为如果没有严格的男女有别,就可能有更多“发乎情”而不是“止乎礼”的结合。鉴于没有现代亲子鉴定技术,人们就无法确认生物上的父子关系,而人性却是“孩子是自己的好”。这就动摇了婚姻家庭的两块基石。一是父子关系,男子没有动力慈爱和抚养妻子婚内生育的孩子,即便这孩子在生物层面上真的就是他的孩子。二是夫妻关系,男子不愿为妻子提供生活必需品,换取女子繁殖和养育他们的共同后代。这个后果其实对女性和孩子最为不利。《礼记》才把后果说的明明白白:“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由于“男女有别”是稳定家庭的根本,因此就成为“齐家”的起点。
——苏力《齐家:男女有别》
总结古代控制男女的办法
一、生理上的隔绝
男女“七岁不同席”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孟子·离娄上》
二、心理上的隔绝
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彼此并不要求对方心理上的融洽与理解。
相敬如宾
由于生物进化的必要和必然,从生物学上看,人——男子尤为显著——的天性趋于多性伴侣或多元性感的(poly-erotic),在夫妻之外,男女尤其是现代社会都可能另有红颜或蓝颜知己,即便这不必定等于或导向行为出轨,也尽管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挑剔。人的这种自然倾向意味着,夫妻也可能成为陌路人,只是制度上的夫妻,同床异梦甚至不同床也不同梦。“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并非人世间最浪漫的事,那只是恋爱中的人“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无意中,透出的是人类的无奈。更何况,“浪漫”的含义之一就是不现实甚或不靠谱!
——苏力《齐家:男女有别》
不仅要充分理解其在历史中国对于农耕村落的发生和延续的意义,更要理解其对农耕村落秩序构成的重大且严峻的风险。因为,一,出自本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这种关系就很难甚至有时就是拒绝接受理性教诲和制度规训。想想,孔子为什么两次强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二,风险一旦发生,其波及的范围和程度,无人可以预料,因此就无法预防,也无法有效止损。许多不知情的人,全然无辜的人,包括当事人的至亲,都可能玉石俱焚。私奔路上,忠于爱情的美狄亚毫不手软地杀死了弟弟,并将之切成碎块;为惩罚丈夫伊阿宋的负心,同样忠于爱情的美狄亚又毫不手软地毒死了自己的两个稚子。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关系通常不那么激烈,不惊天动地;但制度回应常规,却还必须防范那些冷不丁从哪冒出来的极端和另类。
——苏力《齐家:男女有别》
苏力《齐家:男女有别》的补充
三、早婚制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
四、外婚制和同姓不婚制度
同村不能结婚
同姓不能结婚
违背人伦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合两姓之好 结秦晋之好
缓和矛盾,
利于稳定
联系实际,谈谈传统社会的重男轻女现象
传统社会非常看重家族血统的绵续,几乎所有家庭都以家大业大、子孙繁多为荣,在男婚女嫁的情况下,能延续香火的只有男性后代。因此,重男轻女就成了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
感情激动会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不利于乡土社会的稳定,不利于作为长期绵续性事业社群的乡土社会家庭发展;而感情淡漠能稳定社会关系。所以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是偏向同性交往遏止异性交往。
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同性原则 大于 异性原则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方向去发展。
同性恋 自我恋
结义 “义结金兰”“桃园三结义”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亡”
广东顺德一带 “自梳女”
“男女之间不必求同”
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乡土社会夫妻感情被抑制
是因为家庭是事业性社群。读完上面两则材料,你认同吗?
示例一:认同。传统社会经济形态是以农耕为主,副业为辅。 由于生产条件限制,只有集中资源,才能更好地完成生产。 不分家,在家长的主持之下更容易让资源配置合理。 因而为了生存的事业,个人感情被抑制。
示例二:不认同。根据补充资料,分家对事业没有产生影响,甚至配合更合理,能够调动年轻一代的积极性。夫妻感情被抑制的原因可能与传统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男女婚姻不自由有关系。


船上管弦江面渌,
满城飞絮辊轻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