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练习1.1-1.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练习1.1-1.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7 14:4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1.2 综合训练
一 、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用木炭作吸附剂 B.用氢气作高能燃料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D.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
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研碎 B.高锰酸钾扩散
C.蜡烛燃烧 D.干冰升华 回
3.如图是我们常见的水果及其近似 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西瓜 pH=6.6B.葡萄 pH=5.1
C.猕猴桃 pH=3.3D.橘子 pH=3.6
4.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是中考经常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下有关区分二者的依据的说
法中, 你认可的是( )
①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②是否有明显的现象
③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改变 ④是否放出热量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5.将一定量的某盐酸加水充分稀释,所得溶液的 pH( )
A.一定等于 7 B.一定大于 7 C.一定小于 7 D.一定等于 0
第 1 页(共 11 页)
6.如图为喷墨打印机工作原理示意图。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 从喷嘴喷到打印
纸(pH:4.5~6.5 上, 变为不溶于水的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印墨水偏酸性 B.打印墨水显中性
C.打印纸偏酸性 D.打印纸偏碱性
7.下列是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其中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火星四射 D.生成黑色固体
8.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煤气中毒 C.冰山融化 D.酸雨侵蚀
9.课外实践小组测定了以下食物的 pH,酸性最强的是( )
食物 苹果汁 葡萄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3.3 3.5~4.5 6.3~6.6 7.8~8.0
A.牛奶 B.葡萄汁 C.苹果汁 D.鸡蛋清
10.现有盐酸和 CaCl2 的混合溶液, 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 X,溶液的 pH 随滴入 X 的量的变化关系
如图所示。则 X 是( )
A.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碱溶液 D.稀盐酸
二 、填空题
11.一些食物的近似 pH 值如下:①苹果 3.3~4.5 ②鸡蛋清 7.6~8.0 ③番茄 4.0~4.4 ④玉米粥 6.8~
第 2 页(共 11 页)
8.0⑤柑橘汁 3.4~4.2,胃酸过多的人可以经常食用的是 。
12.煤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可能会导致降雨的酸性增强。我们把 pH 5.6(填“ > ”“ = ” 或“<”)的降雨称为酸雨。一家电厂为防止环境污染, 用石灰石浆来吸收二氧化硫,其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2CaCO3+2SO2+O2=2CaSO4+2x,则 x 的化学式为
13.某同学要在一块空地上种植作物,于是对这块空地的土壤酸碱度进行测定。
(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以下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 。
(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测土壤的 pH 的方法


(3)根据颜色对比,空地土壤的 pH 约为 7.8,查阅资料, 常见作物最适生长的土壤 pH 范围如表,则
这块空地上适合种植的作物有 。
作物 马铃薯 胡萝卜 西瓜 海水稻 沙枣
最适 pH 范围 4.8~5.5 5.3~6.0 6.0~8.5 7.5~8.5 8.0~8.7
14.家庭厨房就是一个科学小世界, 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知识
(1)大米、小麦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 .
(2)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 其鲜味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关, 当 pH 为 6-7 时鲜味最强: 鲜味还与温 度有关,当烧菜时温度长时间在 120℃以上,不仅鲜味消失,而且会生产焦谷氨酸钠.则下列认识正确
的是 。
A.在碱性较强的条件下使用味精鲜味最强
B.谷氨酸钠在加热条件下生产焦谷氨酸钠是物理变化
C.起锅时加入味精比菜刚入锅时加入味精的鲜味更强.
15.(2021 九上·金华月考)红氧, 非金属单质, 化学式 O8,是氧的一种单质形式, 它可被认为可能会
第 3 页(共 11 页)
是更好的氧化剂,因为它能量密度更高。 O8 遭遇 96GPa 以上的高压就会变为金属氧, 不仅会导电, 在
低温下表现出超导性:
(1)红氧, 被认为可能会是更好的氧化剂,是利用了红氧的 性质(填“物理 ”或“化学”,
下同)。
(2)红氧遭遇 96GPa 以上的高压就会变为金属氧, 不仅会导电,在低温下表现出超导性;金属氧不仅
会导电,在低温下表现出超导性是利用了金属氧的 性质。
三 、实验题
16.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氯化氢(HCl)气体显酸性吗?
【进行实验】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用三朵由紫甘蓝的汁液染成
蓝紫色的纸质干燥小花进行如图 1 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 Ⅰ和Ⅱ中小花不变色;Ⅲ中小花变红色。
【查阅资料】图 2 是同学们查阅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示意图。
【实验结论】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
【交流反思】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原因

;
(2)小明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写出相关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紫甘蓝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 色;
(4)下列实验可以用来说明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是 ;
A.测试盐酸的导电性, 盐酸能导电
B.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氯化氢气体中, 不反应
第 4 页(共 11 页)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
D.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盐酸中,能反应
四 、解答题
1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配制了 100 克氢氧化钠溶液, 取其中 20 克置于烧杯中; 将质量分数为 14.6%的稀盐酸慢慢滴入烧杯中,以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并使用数字传感仪测得溶液
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甲所示。
(1)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除了烧杯、天平和玻璃棒等仪器外,还需要图乙中的 (填字母)
仪器。
(2)反应进行到 A 点时,溶液中的 pH 7(选填“ > ”“ < ”或“ = ”)
(3)兴趣小组所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18.硝酸铵(NH4NO3)是常用的一种氮肥,对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
等有作用。
(1)向土壤中施肥时要注意土壤与化肥的酸碱性,否则容易降低肥效。向硝酸铵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
试液, 试液变红色, 硝酸铵溶液显 (填“酸性 ”、“碱性 ”或“ 中性”)
(2)化肥中的氮含量多少对植物的生长影响较大。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硝酸铵不能与碱性肥料一起施用,因为铵盐能与碱发生反应而失效.化学方程式为 NH4NO3+NaOH
NaNO3+X↑+H2O,其中的 X 化学式为 。
第 5 页(共 11 页)
1.1-1.2 综合训练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A
【解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 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有: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A.用木炭做吸附剂, 利用的木炭的吸附性,属于物
理性质,故 A 正确;
B.氢气做高能燃料, 是利用了氢气能够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 B 错;
C.用生石灰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性质, 属于化学性质,故 C 错;
D.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的性质, 属于化学性质, 故 D 错。
故选 A.
2.C
【解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
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胆矾研碎、高锰酸钾扩散、干冰升华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C。
3.C
【解析】根据 pH 小于 7 的溶液呈酸性,越小酸性越强分析。
所给各水果 pH 都小于 7 都呈酸性,酸性越强, pH 越小,猕猴桃 pH 最小,所以酸性最强;
故选 C。
4. 【答案】C
【解析】A.对于②来说化学变化的发生也可能现象不明显,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生成水,可能观察不 到现象,故 A 错误;
B、对于④有的化学变化是吸热的,有的化学变化热量变化不明显, 但仍发生化学变化, 故 B 错误; C、化学变化一旦发生, 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分子发生变化,故 C 正确;
D、对于④的说法错误, 不能通过是否放出热量来判断化学反应,吸热的分解反应也是化学变化, 故 D 错误。
5.C
第 6 页(共 11 页)
【解析】盐酸是显酸性的,pH<7,酸性越弱 pH 值越大, 酸性越强 pH 值越大。
盐酸加水稀释导致酸性减弱,pH 值会慢慢的增加,不断地加水,酸性会越来越弱,最后还是酸性的 ,
所以 pH 值不会超过或者等于 7。
故答案为:C
6.C
【解析】酸性溶液的 pH<7,碱性溶液的 pH 值>7,据此判断。
打印墨水的 pH 在 7.5~9 之间, 显碱性;打印纸的 pH 在 4.5~6.5 之间,显酸性,故 C 正确,而 A.B、D
错误。
故选 C。
7.D
根据判断化学变化需判断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铁丝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生成黑色的新固体物质, 而铁丝变短、放热、火星四射都不足以证明
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 D。
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要依
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
化.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
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 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解: 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 生成物是氧气和有机物, 属于化学变化, 故 A 错;
B、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发生了化学变化,故 B 错;
C、冰山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 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故 C 正确;
D、酸雨侵蚀是酸雨中的酸与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物质, 故 D 错.
故选 C.
9.C
【解析】根据溶液 pH 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 pH<7 时, 呈酸性, 且越小酸性越强,溶液 pH>7 时,呈
碱性, 且越大碱性越强, 溶液 pH=7 时, 呈中性。
第 7 页(共 11 页)
pH 小于 7 的溶液呈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 所以酸性最强的是苹果汁;
故答案为:C。
10.C
【解析】根据盐酸、氯化钙的性质分析, 结合所加物质后溶液的 pH 变化情况,看图像是否合理。
A.向盐酸和 CaCl2 的混合溶液中加水,会使酸性变弱, pH 从小于 7 上升到等于 7,但不会超过 7,不
符合题意;
B.向盐酸和 CaCl2 的混合溶液加石灰水,石灰水先与盐酸反应, 使得溶液 pH 从小于 7 上升,至恰好完
全反应到等于 7,然后石灰水过量溶液呈碱性,pH 大于 7,不符合题意;
C.向盐酸和 CaCl2 的混合溶液中纯碱溶液, 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使得溶液 pH 从小于 7 上升, 盐酸反 应完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一直保持中性, 直到氯化钙反应完后,碳
酸钠过量, 溶液变成碱性,pH 大于 7,符合题意;
D.向盐酸和 CaCl2 的混合溶液加稀盐酸,溶液一直呈酸性, pH 小于 7,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二 、填空题
11.②④
【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酸性溶液的 pH 小于 7,碱性溶液的 pH 大于 7,中性溶液的 pH 等
于 7,胃酸过多的病人适宜食用偏碱性的食物,据此解答。
胃酸过多的病人适宜食用偏碱性的食物, ①苹果的 pH3.3~4.5,呈酸性, 错误; ②鸡蛋清的 pH7.6~ 8.0,呈碱性, 正确; ③番茄的 pH4.0~4.4,呈酸性,错误; ④玉米粥的 pH6.8~8.0,偏碱性,正
确; ⑤柑橘汁的 pH3.4~4.2,呈酸性, 错误;
故答案为: ②④
12.<;CO2
【解析】根据酸雨的 pH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pH 小于 5.6 的雨水为酸雨,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 x 的化学式为 CO2 ;
故答案为: < ;CO2 。
13.(1)B
(2)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 pH 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到 pH 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
第 8 页(共 11 页)
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读出 pH
(3)西瓜、海水稻
【解析】(1)根据取样要分布均匀分析;
(2)根据 pH 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3)根据空地土壤的 pH 约为 7.8 及各作物适宜生长的 pH 范围分析。
(1)会使结果更准确, 取样时要取空地上各处的样品,故选 B;
(2) 测土壤的 pH 的方法是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 pH 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到 pH
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 pH;
(3)空地土壤的 pH 约为 7.8, 由各作物适宜生长的 pH 范围可知,该处空地适合种植西瓜、海水稻; 故答案为:(1)B;(2)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 pH 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到 pH 试纸
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 pH ;(3) 西瓜、海水稻 。
14.(1)糖类
(2)C
【解析】(1)大米、小麦含有淀粉, 淀粉是糖类; (2)根据题意可知味精在 pH 为 6-7 时鲜味最强,
温度长时间在 120℃以上,不仅鲜味消失,而且会生产焦谷氨酸钠,可判断出哪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小米、小麦富含丰富的淀粉,所以主要营养素为糖类;
(2)A 味精在 pH 为 6-7 时鲜味最强,碱性条件 pH>7,不符合题意;
B 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了新物质焦谷氨酸钠,为化学变化;
C 起锅时温度开始下降, 不会让味精发生化学变化,故此时鲜味最强;
故答案为:(1)糖类
(2)C
15.【答案】(1)化学
(2)物理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1)氧化性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
(2)金属氧 在低温下表现出超导性,超导性不需化学变化体积, 是利用了金属氧的物理性质。
第 9 页(共 11 页)
故答案为:(1)化学;(2)物理。
三 、实验题
16.(1)在氯化氢气体中, 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没有解离出的氢离子, 所以氯化氢气
体不显酸性
(2)NaOH+HCl=NaCl+H2O
(3)红
(4)B
【解析】(1)根据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进行解答;(2)根据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 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解答;(3)根据图可知紫甘蓝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进行解答;(4)根据碳 酸钠粉末遇到酸性物质会生成二氧化碳进行解答.在解此类题时, 首先要了解题中的各个问题, 然后
将这些问题对准学过的知识点, 再结合题中的要求各个突破.
解:(1)在氯化氢气体中,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没有解离出的氢离子, 所以氯化氢气 体不显酸性;故填: 在氯化氢气体中,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 没有解离出的氢离子,所 以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2)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 花上喷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 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故 填: NaOH+HCl=NaCl+H2O;(3)由图可知紫甘蓝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 故填: 红;(4)碳酸钠粉 末遇到酸性物质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氯化氢气体中,不反应, 说明氯化氢气
体不显酸性;故填: B.
四 、解答题
17.(1)AC
(2)>
(3)反应进行到 B 点时温度达到最高,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消耗盐酸的质量为 20g,设所
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x
NaOH+HCl=NaCl+H2O
40 36.5
20gx 20g×14.6%
40:36.5=20gx: ( 20g×14.6%)
第 10 页(共 11 页)
x=16%。
【解析】(1)根据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确定所需仪器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分析;
(3)根据反应的盐酸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氢氧化钠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1) 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除了烧杯、天平和玻璃棒等仪器外, 还需要图乙中的量筒和胶头滴管量
取溶剂;
(2) 反应进行到 A 点时,部分氢氧化钠反应,则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伦钠,溶液中的 pH>7;
18.(1)酸性
(2)35% (或 0.35)
(3)NH3
【解析】(1)根据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呈红色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1) 向硝酸铵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 说明硝酸铵溶液呈酸性;
(2) 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100% =35%;
(3)由所给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原子种类及个数为: 氮 2、氢 5、氧 4、钠 1,反应后为: 氮 1、氢 2、 氧 4、钠 1,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X 中含有 1 个氮原子和 3 个氢原子,化学式为 NH3 ;
故答案为:(1)酸性;(2)35%;(3) NH3 。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