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练习1.3-1.4(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练习1.3-1.4(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7 14:4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1.4 综合训练
一 、选择题
1.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酸碱反应原理的是( )
①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②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稀氨水涂抹在蚊子叮咬处(分泌出蚁酸) 止痒.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2.如图所示已平衡的天平两端放着两个分别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敞口烧杯, 过一段时间后, 天平会
( )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平衡 D.无法判断
3.下列化学(电离)方程式中完全正确的是
A.H2SO4 = H2+ + SO42 –
B.Fe + ZnSO4 = FeSO4 + Zn
点燃
C.2Cu + O2 2CuO
D.CuSO4 + Ba(OH)2 = Cu(OH)2 ↓+ BaSO4 ↓
4.下列气体中,可用碱石灰(主要成分为固体 NaOH、CaO 等)干燥的是( )
A.H2 B.CO2 C.SO2 D.HCl
5.草酸是一种酸, 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是一些蔬菜(如菠菜)和草本植物(如秋海棠、芭蕉等)中常 有的成分, 它在工业中有重要的作用。请根据所学酸的性质推测, 草酸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或用途
是 ( )
A.能用于除铁锈 B.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C.能用于除水壶内的水垢 D.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6.在①二氧化碳, ②稀硫酸,③碳酸钠溶液,④氯化铜溶液四种物质中, 跟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 第 1 页(共 14 页)
水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体现了“碱的通性 ”的组合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在“ 甲+乙→盐+水 ”的反应中,甲和乙不可能是( )
A.HCl 和 NaOH B.CO2 和 Ca(OH)2
C.H2SO4 和 Fe2O3 D.H2SO4 和 BaCl2
8.小科为研究“碱与盐反应”的规律,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 每支试管盛有 3 毫升溶液,分别 向试管中只滴加 3 滴溶液。除氢氢化钙溶液是饱和外,其余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为 5%。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甲组和乙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现象
B.乙组和丙组实验均能观察到蓝色沉淀
C.乙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丁组多
D.戊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丙组少
9.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下列物质性质和对应的用途正确的是( )
A.食盐易溶于水——用于作调味品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用于做干燥剂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用于除铁锈
D.烧碱溶液具有腐蚀性——用来吸收酸性气体
10.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 )
第 2 页(共 14 页)
A. ①一定量的水, 通过电解水的装置电解
B. ②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通入二氧化碳,至正好完全反应
C. ③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
D. ④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 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一定时间
二 、填空题
11.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 这种现象叫做 。因此,氢
氧化钠可做某些气体的 。
12.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 胃酸过多会引起胃痛。如图是一种治疗胃病药物的标签。
(1)该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这种药物在胃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是 。
(2)胃痛时吃几块苏打饼干(内含 Na2CO3)可减轻胃痛,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13.请根据下面图一、图二的有关信息, 请回答问题:
(1)图一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溶液温度与盐酸溶液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图中 M
点的意义是 。此时反应中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的质量比
是 ,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是 (填“放热 ”或“吸热”)反应。 (2)图二是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有关反应图像,该图像说明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反
应分两步完成。第一步, 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在 0~V1mL 时无气泡产生, 此时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HCl
第 3 页(共 14 页)
=NaHCO3+NaCl;第二步,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大于 V1mL 后,NaHCO3 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当所加盐酸
的体积等于 V2mL 时,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 。
14.写出下列几组物质分别混合时发生的变化的共同现象。
(1)①CaO 和 H2O ②浓 H2SO4 和 H2O ③NaOH 固体和 H2O
共同点: 。
(2)①Fe 和稀 HCl ②K2CO3 和稀 H2SO4③H2O2 和 MnO2
共同点: 。
15.某校学生利用以下两个实验探究酸的性质。
(1)试管 A 中溶液变浑浊的反应是 (写化学方程式);
(2)试管 B 中铁钉变得光亮且表面有气泡生成。此时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的种类,除图中已标出外,
还有 。
三 、实验题
1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 因而无法判断酸 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大胆提出猜想, 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
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CaCl2 溶液呈中性。
(1)【猜想与假设】:猜想 I: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CaCl2;
猜想 II:溶液中的溶质有 CaCl2 和 HCl;
猜想 III:溶液中的溶质有 CaCl2 和 Ca(OH)2。
用符号或文字表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为
第 4 页(共 14 页)
了验证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2)【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酚酞试液 猜想Ⅲ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 向 里面加入适量 CaCO3 有气泡生成 猜想 正确
(3)【拓展与迁移】还可以单独用下列哪种物质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 。
A.CuO B.AgNO3 C.Cu D.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四 、解答题
17.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 Na2CO3 的质
量分数,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质量、大小相同的 3 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100 克; @向上述 3 个烧杯中分别加
入 3 份质量不同的样品;
②充分反应后, 再用电子天平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
记录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稀盐酸+烧杯质量(克) 150 150 150
反应前固体样品质量(克) 4 8 12
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烧杯质量(克) m 155.8 158.7
(1)分析表中数据 ,写出判断实验二中的样品已完全反应的理
由:

(2)表中的 m 值为 。
(3)根据实验二的数据计算样品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
18.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状试剂。他们对该试剂进行了定量:
第 5 页(共 14 页)
实验分析: 称取试剂 20 克放入锥形瓶中, 加 30 克的水,充分振荡, 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 25 克盐酸
充分反应, 测得部分数据与图象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实验次数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稀硫酸的用量/克 25 25 25 25 25 25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75 100 125 150 172.8 197.8
(1)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 其依据
是 。
(2)b 的数值为 。
(3)计算该氢氧化钙粉末状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第 6 页(共 14 页)
1.3-1.4 综合训练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D
【解析】根据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分析。
①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属于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正确; ②用碳酸氢钠治疗 胃酸过多, 是盐和酸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 错误;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属于酸和碱发生的中和 反应, 正确; ④用稀氨水涂抹在蚊子叮咬处(分泌出蚁酸) 止痒属于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正确;
故选 D。
2.B
【解析】根据浓盐酸有挥发性, 浓硫酸有吸水性分析。
浓盐酸有挥发性,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 浓硫酸有吸水性,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 所以已平衡的天平
两端放着两个分别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敞口烧杯,过一段时间后,天平会右端下沉;
故选 B。
3.D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 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 是否配平;反
应条件是否正确; ↑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 称为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溶解于水时电离成离子的化学方 程式, 离子所带电荷数一般可根据它们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来判断,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
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离子团不能拆开.
【详解】
A.硫酸电离时生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 其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 +SO42- ,故选项错误。
B、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不能与硫酸锌发生置换反应, 故选项错误。
C、该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应为加热, 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Cu+O2 2CuO ,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 D。
第 7 页(共 14 页)
4.A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氧化钙的性质分析, 能与其反应的物质不能用碱石灰干燥。
A.氢气不能与碱石灰中成分反应,可用碱石灰干燥,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能用碱石灰干燥, 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可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能用碱石灰干燥, 不符合题意;
D、 HCl 可与氢氧化钠、氧化钙发生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5.D
【解析】根据酸的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A.铁锈的主要成分
是氧化铁, 能与酸反应, 草酸可用于除铁锈, 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草酸是一种酸,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因此草酸能用于除水壶内的水垢,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它不能与酸反应, 因此草酸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 D 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D。
6.B
【解析】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及碱的通性实质是物质与碱中氢氧根离子反应分析。
①二氧化碳、 ②稀硫酸、④氯化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反应时都消耗了氢氧根离子,体现了 碱的通性,而③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与氢氧化钙反应并未消耗氢氧根离子,不能体现 碱的
通性;
故选 B。
7.D
【解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反应的产物,哪个不是盐和水, 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A. HCl 和 NaOH 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符合要求, 故 A 不合题意;
B.CO2 和 Ca(OH)2 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符合要求, 故 B 不合题意;
C. H2SO4 和 Fe2O3 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 符合要求,故 C 不合题意;
D.H2SO4 和 BaCl2 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氢,不合要求, 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第 8 页(共 14 页)
8.D
【解析】根据各试管内物质反应的现象分析; 根据方程式中各物质质量比进行分析。
A.甲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产生白色碳酸钙沉淀,乙中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
淀,不符合题意;
B、乙中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丙中氯化铁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红褐色氢氧化
铁沉淀,不符合题意;
C、乙和丁中试管中溶液过量,沉淀质量由滴加的 3 滴液体决定,乙中氯化铜与氢氧化铜质量比为 135: 98,丁中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铜质量比为 80:98,3 滴液体质量分数相同,所以溶质相差很小,近似相
等的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产生氢氧化铜质量多, 不符合题意;
D、因氢氧化钙浓度很小,所以戊中产生沉淀质量会比丙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9.B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得出
正确的结论。
A.食盐用于调味品是由于其味道,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可用于做干燥剂, 符合题意;
C、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因为盐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不符合题意;
D、烧碱溶液呈碱性,可与酸性气体反应, 用于吸收酸性气体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0.D
【解析】将各个选项中描述的实验过程与图像进行比较, 二者保持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A.在电解水的实验中, 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 2 倍,不是质量之间的 2 倍关系, 故 A 错误;
B.当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生成碳酸钠和水,这段时间内水的质量增大。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
后,水的质量保持不变, 故 B 错误;
C.当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时, 沉淀硫酸钡的质量不断增大。当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保持
不变, 故 C 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则它的质量会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会吸收空气中
第 9 页(共 14 页)
的水蒸气, 则它的质量会增大, 故 D 正确。
故选 D。
二 、填空题
11.潮解; 干燥剂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 能吸收空气的水分发生潮解, 进行分析解答。
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 这种现象叫做潮解, 故氢氧化钠可做某
些气体的干燥剂。
故答案为: 潮解;干燥剂
12.(1)与胃液中过多的盐酸发生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
(2)Na2CO3+2HCl=2NaCl+H2O+CO2 ↑
【解析】(1)根据胃酸成分为盐酸, 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分析;
(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1)该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与胃液中过多的盐酸发生反应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 反
应方程式为 Al(OH)3+3HCl=AlCl3+3H2O ;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
故答案为:(1) 与胃液中过多的盐酸发生反应 ; Al(OH)3+3HCl=AlCl3+3H2O ;
(2) Na2CO3+2HCl=2NaCl+H2O+CO2 ↑。
13.(1)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40:36.5(80:73);放热
(2)NaCl
【解析】(1)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图像中温度达到最高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结合方程式
确定物质间质量关系分析;
(2)根据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分析。
(1)图一中 M 点温度达到最高, 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由方程式
NaOH+HCl=H2O+NaCl
40 36.5
可知, 此时反应中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的质量比是 40:36.5,由温度变化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当所加盐酸的体积等于 V2mL 时, 说明碳酸氢钠全部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溶
第 10 页(共 14 页)
液中存在的溶质是氯化钠。
故答案为:(1)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40:36.5(80:73);放热;(2) NaCl 。
14.(1)都会放出大量热
(2)都会产生气体(气泡)
【解析】根据物质溶解和反应的热量变化分析;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碳酸盐与酸反应都会产生气体分
析。
(1)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热,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解会放热,所以三组物质共同点是都会放出大量热; (2)铁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 碳酸钾与硫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过氧化氢分解会产生氧气, 所以
共同点是都会产生气体。
15.(1)CO2+Ca(OH)2 =CaCO3 ↓+H2O
(2)Fe3+ 、Fe2+ 、H2O
【解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
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及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分析。
(1) 试管 A 中溶液变浑浊的反应是由于盐酸与石灰石成分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
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 =CaCO3 ↓+H2O ;
(2) 试管 B 中铁钉变得光亮且表面有气泡生成, 说明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铁与盐酸 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此时溶液中溶质除剩余盐酸外还有氯化铁、氯化亚铁, 存在的微观粒子的
种类, 除图中已标出外, 还有 Fe3+ 、Fe2+ 、H2O。
故答案为:(1) CO2+Ca(OH)2 =CaCO3 ↓+H2O ;(2)Fe3+ 、Fe2+ 、H2O 。
三 、实验题
16.(1)H+和 OH-反应生成 H2O 分子(离子方程式也可以)
(2)酚酞试液不变色; Ⅱ
(3)A;CuO+2HCl=CuCl2+2H2O
【解析】(1)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3)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第 11 页(共 14 页)
(2)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若反应后溶液中加入酚酞, 酚酞试液不变色,可证明溶液 中不含氢氧化钙,即猜想Ⅲ不正确;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向反应后溶液中加碳酸
钠溶液,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 即猜想Ⅱ正确;
(3)氧化铜与盐酸反应固体溶解,产生蓝色沉淀, A 可证明猜想正确; 硝酸银与氯化钙反应也会产生 氯化银沉淀,所以不能证明盐酸的存在,B 不能证明猜想正确;铜不与盐酸反应, C 不能证明猜想正确;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 D 不能证明猜想正确; 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方
程式为 CuO+2HCl=CuCl2+2H2O 。
故答案为:(1)H+和 OH-反应生成 H2O 分子(离子方程式也可以);(2) 酚酞试液不变色;Ⅱ;(3) A;
CuO+2HCl=CuCl2+2H2O 。
四 、解答题
17.(1)实验三产生气体质量 3.3g,实验二产生气体质量 2.2g,小于实验三。所以实验二中稀盐酸有
剩余, 8g 样品已完全反应
(2)152.9
(3)设碳酸钠质量分数为 x
Na2CO3 +2HCl=2NaCl+H2O+ CO2 ↑
106 44
8gx 2.2g
106:44=8gx:2.2g
x=66.25%
【解析】(1)根据实验二和实验三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分析;
(2)根据实验二中固体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确定实验一中固体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由
此确定 m 值分析;
(3)由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 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质量及质量分数分
析。
(1) 实验三产生气体质量 3.3g,实验二产生气体质量 2.2g,小于实验三, 说明实验二中稀盐酸有剩
余, 8g 样品已完全反应;
第 12 页(共 14 页)
(2)由实验二可知,8 克样品完全反应产生 2.2 克二氧化碳, 则实验一中 4 克样品应产生 1.1 克二氧
化碳, m=150+4-1.1=152.9;
(3)设碳酸钠质量分数为 x
Na2CO3 +2HCl=2NaCl+H2O+ CO2 ↑
106 44
8gx 2.2g
106:44=8gx:2.2g
x=66.25%
故答案为:(1)实验三产生气体质量 3.3g,实验二产生气体质量 2.2g,小于实验三。所以实验二中稀
盐酸有剩余,8g 样品已完全反应 ;(2)152.9;(3)66.25%。
18.(1)反应有气体生成, 则对应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钙,则氢氧化钙变质
(2)2.2
(3)由图像可知, 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质量为 125-100=25g,设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x
CaCO3+2HCl=CaCl2+H2O+CO2 ↑
73 44
25gx 2.2g
73:44=25gx:2.2g
x=14.6%
设氢氧化钙质量分数为 y
Ca(OH)2+2HCl=CaCl2+H2O
74 73
20gy 100g×14.6%
74:73=y: (100g×14.6%)
y=74%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2)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后减少质量即为产生气体质量分析;
(3)先由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质量及二氧化碳质量计算出盐酸的质量分数, 再由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盐
第 13 页(共 14 页)
酸的质量计算氢氧化钙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1)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反应有气体生成,说
明对应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钙,则氢氧化钙变质;
(2)反应时减少质量即为产生二氧化碳质量,由所给数据可知,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 20+30+150-197.8
=2.2g;
第 14 页(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