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练习1.5-1.6(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练习1.5-1.6(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7 14: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1.6 综合训练
一 、选择题
1.食醋里通常含有 3%~5%的醋酸(CH3COOH),食醋与鸡蛋壳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下列能作为醋酸属于酸的证据的是( )
A.醋酸在水溶液里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H+
B.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C.加水稀释食醋, 溶液 pH 变大
D.不宜用铝制容器盛装食醋
2.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从某同学记录的化学实验现象,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
A.敞开浓盐酸试剂瓶口冒出白雾
B.用 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1.4
C.铵态氮肥与碱共热放出无色无味气体
D.马铃薯片遇到碘酒后颜色不变
3.为了使稻田里的水稻生长旺盛, 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吸收, 可向稻田里
施用的化肥是( )
A.NH4NO3 B.Ca3 (PO4)2 C.NH4Cl D.KCl
4.SO2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能有效吸收 SO2 的溶液是( )
A.NaOH B.Na2SO4 C.H2SO4 D.NaCl
5.右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 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 Na+和 Cl-
第 1 页(共 14 页)
D.该反应的实质是 H+和 OH-结合生成 H2O 分子
6.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氢氧化钙呈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除铁锈
D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 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硫
A .A B .B C .C D .D
7.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 若所得溶液 pH=7,则( )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B.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
C.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
D.混合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相等
8.物质王国发生了一起团伙盗窃案,“警察 ” 把三名“嫌疑犯 ”(分别是稀硫酸、氯化钠溶液和石灰 水,见右图)带回了“警察局 ”。上级派出下列四名“警察 ”分别去审问“他们 ”(即把“他们 ”鉴
别出来)。无法完成任务的“警察 ”是( )
A. 紫色石蕊试液“警察 ” B. 稀硫酸“警察 ”
C. 无色酚酞试液“警察 ” D. 纯碱溶液“警察 ”
9.某同学想检验实验室用的蒸馏水是否被酸污染,采用下列几种方法进行检验,其中不可行的是( )
A.取样品,向其中加入 Na2CO3
B.取样品,向其中加入 Ba(NO3)2
C.取样品,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第 2 页(共 14 页)
D.取样品,向其中加入 CaCO3
10. “84”消毒液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在抗击“新冠肺炎 ”疫情中被广泛使用。下列对“84”消
毒液的组成或性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组成或性质 分析
A 有效成分为 NaClO NaClO 属于盐
B 溶液呈碱性 溶液的 pH>7
C 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此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D NaClO 与空气中 CO2、H2O 反应生成 Na2CO3 和 HClO 此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A..A B.B C.C D.D
二 、填空题
11.硝酸钾是重要的盐,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黑火药的重要组成成分, 还是一种重要的肥 料。硝酸钾属于 肥,若用酸和碱来制取硝酸钾,则所用的碱是 (用化学式表示)。
12.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物质。现有以下 4 种物质:
①稀盐酸 ② 浓硫酸 ③ 熟石灰 ④ 食盐
请选择适当的物质(物质不重复)用 序号 填空:
(1)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
(2)不仅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佐料,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的是 。
(3)常用于清洗钢铁表面铁锈的是 。
(4)农业上通常用来降低土壤酸性的是 。
13.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
(1)酸和碱作用生成 的反应, 叫做中和反应;
(2)改良酸性土壤,可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 ;
(3)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下列能正确反应溶液 pH 变化的是,(填序号)
( )
第 3 页(共 14 页)
A.
C.
B.
D.
14.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
(1)氯化铵属于化学肥料中的 (填字母).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2)氯化铵具有的性质是 (填字母).
A.易溶于水 B.有挥发性 C.受热易分解
15.硫酸和盐酸既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 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从组成上看, 两者的不同点是 .
(2)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 瓶口出现白雾的是 .
(3)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稀硫酸溶液,你选用的试剂
是 .
(4)用熟石灰中和一定量的稀盐酸时,溶液的 pH 与加入的熟石灰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若改用 n 克
熟石灰去中和相同质量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所得溶液的 pH 7(选填“ > ”、“< ”或“=”).
三 、实验题
16.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网上看到:茶叶是碱性食品,喝茶可以溶解脂肪而减肥, 他们设计了探究的 第 4 页(共 14 页)
课题: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从市场上购买了三种不同产地的茶叶, 编号为 A.B、C。
②取 A.B、C 三种茶叶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 用开水冲泡。
③用 pH 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 A.B、C 三种茶叶的泡出液, 和标准比色卡比对,测得它们的 pH 分别为
5.4、6.3、6.0。
④将形状、大小、质量相同的脂肪小块, 分别放入盛有三种茶叶泡出液的相同杯中,在适宜的温度下 保温 5 小时后,分别滤出脂肪块,吸干表面水分并称量。根据脂肪块在茶水中浸泡前后的质量变化(不
考虑脂肪块吸水),判定茶水能否溶解脂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的错误并订正 。
(2)组内有看的同学认为,第④步实验设计不严密,需要改进的是 。
(3)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产生这种现象
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 。
四 、解答题
17.科学小组利用图 1 装置研究酸碱中和反应,选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3.65%的稀盐酸与 100g 氢氧化钾溶
液进行反应,图 2 和图 3 分别是用 pH 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精确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情况。
(1)分析图像可知,实验前图 1 烧杯中所盛溶液乙是 (填“稀盐酸 ”或“氢氧化钾 ”)。
(2)图 2 中 c 点应与图 3 中的 (填 “b”、 “e”或“f”)点对应。
(3)根据相关数据计算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8.小明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 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 50
克, 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 10.6%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 20 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
第 5 页(共 14 页)
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 测得沉淀的质量为 5 克, 并绘制了图像。
(1)碳酸钠属于 (选填“盐 ”或“碱”)。
(2)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3)图象中的 a 点数值是 。
(4)通过计算说明,图像横坐标中的 b 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第 6 页(共 14 页)
1.5-1.6 综合训练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A
【解析】根据酸和碱的区别分析判断。
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故 A 正确, 而 B、C、D 错误。
故选 A.
2.A
【解析】(1)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判断;
(2)根据 pH 试纸的用途判断;
(3)根据氨气的特点判断;
(4)根据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判断。
A.敞开浓盐酸试剂瓶,会挥发出 HCl 气体,而 HCl 气体和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则在瓶口看到
白雾, 故 A 正确;
B.用 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 时,只能得到整数,不能得到小数,故 B 错误;
C.铵态氮肥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而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 C 错误;
D.马铃薯片富含淀粉, 遇到碘酒后变成蓝色, 故 D 错误。
故选 A.
3.D
【解析】根据化肥的分类分析, 植物所需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含氮元素的化肥为氮肥,含磷元
素的化肥为磷肥,含钾元素的化肥为钾肥,含两种或以上营养元素的为复合肥。
适量施用钾肥可使水稻生长旺盛,茎秆粗壮, 增强抗病虫害能力, 促进糖和淀粉的吸收;
A.NH4NO3 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B、Ca3 (PO4)2 属于磷肥, 不符合题意;
C、 NH4Cl 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D、 KCl 属于钾肥, 符合题意;
故选 D.
4.A
第 7 页(共 14 页)
【解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硫的性质; 酸碱中和。
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只能与碱或碱性物质发生反应,题中只有氢氧化钠, 故 A 正确。
故答案为: A.
5.C
【解析】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考虑,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 Na+、OH-和 H2O,盐酸中含有 H+、Cl-和 H2O,
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为中和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 H+和碱中的 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A.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反应后溶液中的 H+和 OH-没有剩余,溶液呈中性,此项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此项正确;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 Na+和 Cl-和 H2O,此项错误;
D、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为中和反应,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
分子, 此项正确。
故答案为: C
6.B
【解析】本题考查酸碱中和反应;浓硫酸的性质(脱水性、吸水性);酸的化学性质(可与金属氧化物
反应);碱的化学性质(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A:氢氧化钙呈碱性,可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因此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 A 正确;
B:用浓硫酸来干燥氧气是利用其吸水性, 故 B 错误;
C:稀盐酸能与铁锈中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 因此可用于除铁锈, 故 C 正确;
D:氢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水和亚硫酸钠, 因此氢氧化钠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 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 B。
7.D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溶液 pH=7,反应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结合成水分子分析。
A.由方程式可知
NaOH+HCl=NaCl+H2O
40 36.5
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 若所得溶液 pH=7,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
第 8 页(共 14 页)
数不相同 ,不符合题意;
B、因反应时生成水分子,混合后水分子总数增加 ,不符合题意;
C. 混合后阳离子氢离子减少, 不符合题意;
D、恰好完全反应, 混合后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相等, 符合题意;
故选 D。
8.B
【解析】根据所给试剂与 稀硫酸、氯化钠溶液和石灰水 反应的现象分析, 利用现象不完全相同加以
鉴别。
A.稀硫酸呈酸性,能使石蕊变红,氯化钠溶液呈中性, 不能使石蕊变色, 石灰水呈碱性,能使石蕊变
蓝,可以鉴别, 不符合题意;
B、加入稀硫酸,三种物质都无明显现象, 不能鉴别,符合题意;
C、利用无色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先鉴别出石灰水,然后再将另两种溶液滴入变红的石灰水中,红色消
失的为稀硫酸, 无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 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加入纯碱, 产生气泡的为稀硫酸, 无明显变化的为氯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为石灰水, 可以鉴别,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9.B
【解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鉴别酸时要注意鉴别是酸中的氢离子,且必须有明显现象才可验证。
A.碳酸钠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可以鉴别水是否被酸污染,不符合题意;
B、硝酸钡能用于验证硫酸根离子,而不能验证酸中的氢离子, 符合题意;
C、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可以鉴别水是否被酸污染,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与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可以鉴别水是否被酸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10.C
【解析】(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2)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值之间的关系判断;
(3)根据物理性质的定义判断;
第 9 页(共 14 页)
(4)化学变化的本质: 有新物质生成。
A.根据化学式 NaClO 可知,次氯酸钠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溶液的 pH>7,则溶液呈碱性,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腐蚀性是必须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为化学性质, 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D.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C。
二 、填空题
11.复合; KOH
【解析】根据氮、磷、钾三种元素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为复合肥, 氢氧化钾和硝酸发生中和
反应可生成硝酸钾分析。
硝酸钾含有植物所需钾和氮两种营养元素, 属于复合肥,若用酸和碱来制取硝酸钾, 则所用的碱是
氢氧化钾;
故答案为:复合; KOH 。
12.(1)②
(2)④
(3)①
(4)③
【解析】根据常见酸、碱、盐的用途分析。
(1)浓硫酸有有水性, 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2)食盐是厨房常用的调味品, 且是一处重要的化工原料;
(3)稀盐酸常用于清洗钢铁表面的铁锈;
(4)氢氧化钙常用来降低土壤的酸性;
故答案为:(1) ② ; (2) ④ ; (3) ① ; (4) ③ 。
13.(1)盐
(2)熟石灰
(3)A
【解析】(1)根据中和反应的定义分析;(2)根据熟石灰呈碱性,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分析;(3)氢
第 10 页(共 14 页)
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 pH 大于 7,盐酸呈酸性,其 pH 小于 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恰好完全反应时其 pH 等于 7;本题主要水基础知识的考查, 难度不大.
解:(1)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和水的反应, 叫做中和反应;(2)熟石灰呈碱性,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 壤;(3)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 pH 大于 7,盐酸呈酸性,其 pH 小于 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
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 pH 等于 7;故选 A;
14.(1)B
(2)A;C
【解析】(1)只含有氮元素的为氮肥,只含有磷元素的为磷肥,只含有钾元素的为钾肥,含有两种营
养元素以上的为复合肥;
(2)根据铭牌上的注意事项推测氯化铵的性质。
(1)氯化铵的化学式为 NH4Cl,因为只含有氮元素,所以它属于氮肥, 故选 B;
(2)根据铭牌可知,因为要“密封保存, 防潮防晒 ”,说明它易溶于水; 因为保存要“隔绝热源 ”,
说明氯化铵受热易分解, 故 A.C 正确, 而 B 错误。
故选 AC。
15.(1)酸根离子不同
(2)浓盐酸
(3)硝酸钡(或氯化钡或氢氧化钡)
(4)>
【解析】(1)硫酸和盐酸都含有 H+ ,不同点是:硫酸的酸根离子为 SO42- ,盐酸的酸根离子为 Cl-;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去的 HCl 氢气和水蒸气结合成小液滴, 这就是看到的“ 白雾 ”;
(3)氯化钡为可溶性盐,而硫酸钡为白色沉淀;
(4)通过计算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钙消耗 H2SO4 和 HCl 的关系得出结论。
(1)硫酸和盐酸都属于酸,两者的不同主要是酸根离子不同;
(2)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 瓶口出现白雾的是浓盐酸;
(3)硫酸溶液能与硝酸钡等含有钡离子的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而盐酸不能,因此可以选择
硝酸钡(或氯化钡或氢氧化钡) 鉴别;
(4)根据:
第 11 页(共 14 页)
Ca(OH)2+2HCl=CaCl2+2H2O
74 73
Ca(OH)2+H2SO4=CaSO4 +2H2O
74 98
可知, 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的质量比是 74:73.而和硫酸反应的质量比为 74:98,因此等质量的氢氧
化钙需用的硫酸多, 因此硫酸反应完后剩氢氧化钙,那么溶液显碱性, 则 pH 大于 7。
三 、实验题
16.(1)③错,不能用 pH 试纸蘸取,应该用 pH 计测量其 pH 值
(2)要设置对照实验
(3)茶水呈酸性, 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解析】此题是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此题研究目的有两个: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
酸碱度和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 因此在解答过程中从这两个方面考虑。
(1)分析四步实验过程看, PH试纸是不能直蘸取待液的,应该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液再涂到PH试 纸上,而PH试纸也中只能大致测出PH值,也不能精确到小数点的,若要精确的 PH值的话,就得用
PH计测量,
(2) 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 需要设计没有茶水浸泡的脂肪作为对照组, 这样才进行
比较的。
(3) 水垢主要成分是不溶于水碳酸盐,而碳酸盐能跟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
热水瓶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振荡, 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 则说明茶水呈酸性。
故答案为: (1)③错,不能用 pH 试纸蘸取,应该用 pH 计测量其 pH 值 ;(2) 要设置对照实验 ;(3)
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四 、解答题
17.(1)氢氧化钾
(2)b
(3)解: 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x
HCl+ KOH=KCl+H2O
36.5 56
第 12 页(共 14 页)
50g×3.65% x
解得 x=2.8g
KOH%= ×100%=2.8%
【解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 pH 的变化情况确定是将盐酸加入氢氧化钾溶液中分析;
(2)根据 c 点为氢氧化钾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分析;
(3)根据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氢氧化钾溶液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1)由图像可知, 实验前溶液呈碱性,则实验前图 1 烧杯中所盛溶液乙是氢氧化钾溶液;
(2)图 2 中 c 点溶液 pH=7,即氢氧化钾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应与图 3 中的 b 点;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钾;(2)b;(3)2.8%。
18.(1)盐
(2)HCl、CaCl2
(3)0.88
(4)解: 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x
CaCl2+ NaCO3=2NaCl+ CaCO3 ↓
106 100
x 5 克
106 x
=
100 5 克
x=5.3 克
溶液质量是 1 (5)0 (.3)6% (克) =50 克
B 点质量应标 20 克+50 克=70 克
【解析】(1)根据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反应后的废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3)根据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计算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4)根据生成碳酸钙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质量, 再由
b 为消耗总的碳酸钠溶液质量和计算 b 的值分析。
第 13 页(共 14 页)
(1)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
(2) 废液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 滴加至 20 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碳酸钠先与盐酸
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然后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 即废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钙;
(3)图像中 a 点为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钠质量为 20g×10.6%=2.12g,设生成二氧
第 14 页(共 14 页)
化碳质量为 x
2HCl+ Na2CO3=2NaCl+H2O+
106
2.12g
106:44=2.12g:a
CO2
44
a
a=0.88g
故答案为:(1)盐;(2) HCl、CaCl2 ;(3)0.88;(4)7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