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百年来,中国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构成了中国酒文化丰富的表现形态。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文人创作的最重要价值。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孤标傲岸,夕披丹霞裳”“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的飘逸,是自由化的心灵。而审美化的心灵则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重在“真”。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何劳弦上声”。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祖先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精神对物质的超越,自然对社会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超越更强调对现有环境的突破,是一种由此到彼的逾越和接纳。
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艺术中有着相当深厚的土壤和相当普遍的基础。人生于世,苦多乐少,辄自长吁短叹,纵酒狂歌,留下了诸多历史故事和名篇佳句。如古乐府诗中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举杯浇愁愁更愁”;李崇嗣的“闻道成都酒,销得此来愁”。喝酒饯行是古今中外流行的一种礼仪,亲朋好友的离别,很多文人墨客借酒吟诵亲朋的离别愁绪。借酒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感叹世事之悲的佳作亦多,构成了中国酒文化题材忧愁意识的重要一维。
酒与英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重要主题。“酒壮英雄胆,酒助英雄兴”,英雄离不开酒,英雄不喝酒就少了几分豪气,酒离开英雄仿佛成了开胃养颜之饮。古代战事,攻克城池定痛饮三日;四面楚歌亦是长饮悲歌;关羽、张飞的勇冠三军,无酒不成其威,无酒不成其勇。曹操是一代乱世枭雄,一生嗜酒善饮,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句“当今天下英雄,觥筹交错之间斗智斗勇,一个佯装糊涂、韬光养晦,把英雄的智与谋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太祖赵匡胤以酒后“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后又以“杯酒释兵权”,不动声色收回兵权,又是英雄性格得以完成的载体和象征。真可谓,无酒不英雄,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
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主体的审美情趣,我们也可以从饮酒风习及其方式中找到印痕:秦汉尚阳刚、尚力量,魏晋尚放达、尚狂诞、尚自由;侠客之饮尚豪,英雄之饮尚勇,文人之饮尚雅,大众之饮尚兴: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不毕现于杯酒之中。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饮酒都是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享受。中国世俗百姓和文人在长期的饮酒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礼仪习俗、审美追求、价值判断、精神境界,可以说是中国的酒文化精神。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文人墨客在饮酒时留下的诗文词曲、佳作名篇,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
B.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中国酒文化精神崇尚追求自由,而这种自由能摆脱束缚
C.在宴饮和郊游中,中国文人借助行酒令这种娱乐方式主要是为了调节气氛,酒令形式丰富多样
D.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在饮酒风习和方式上,如秦汉尚阳刚、魏晋尚放达、唐代尚奋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表现了李白借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了人生自由的状态,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追求。
B.在酒友聚会时,不通音律的陶渊明取无弦琴抚而和之,并认为“但识琴中趣,这说明陶渊明达到了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境界。
C.无酒不英雄,张飞无酒不成其威、李逵无酒不成其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些都体现了英雄的智与谋。
D.中国人赋予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可见其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忧患意识”的一项是
A.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B.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贺知章:“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
(4)本文讨论了“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在论证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
(5)欧阳修被贬滁州,在《醉翁亭记》一文中写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
节气已过霜降,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孕妇才唤一声:①“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走快走慢也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②黑——呀。”。
像往常一样,孕妇从集上空手而归,伙同着黑慢慢走近了那路边的牌楼。孕妇望着牌楼,孕妇都不免感叹她的出嫁。
孕妇的娘家在山里,山里的日子不如山前的平原。孕妇的爹娘一心一意要送这宝贝出山,到富裕的平原去见他们终生也见不着的世面。孕妇终于嫁到了山前,王爷的陵墓就在村北,那白花花的大牌楼就属于那个王爷。这牌楼保佑了这地方的富庶,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的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她双手托住肚子直奔躺在路边的那块石碑,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巨大的石碑也属于那个王爷,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字很大,个个如同海碗。孕妇坐在石碑上,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缘故还是出自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
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就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这活儿好像使尽了她毕生的聪慧
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像是守候,像是助威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字: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要主人骑上去。③“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
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怀孕的母牛,陌生而俊秀的大字,那婴儿的未来……她觉得样样都不可缺少,或者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
④“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写于1992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从容徐缓的口吻讲述了一人一牛相互陪伴、相互怜惜的故事,诗意浓郁,文风明快。
B.本文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具有宁静、恬淡的特点,为全文营造了温暖、祥和的氛围。
C.文中“多亏我嫁到了这儿呵!”反映孕妇是通过婚姻摆脱贫困生活的,体现她的俗气、功利。
D.文中的物象“石碑”与《哦,香雪》一文中的“铅笔盒”一样,都象征着文明和知识。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是孕妇对“黑”的命令,体现孕妇善良和不爱占便宜的朴素品质。
B.句子②是“沉闷”的氛围使孕妇喊牛,因为她内心有着莫名的寂寞和迷惘,想通过喊声
C.句子③的呼喊,蕴含了孕妇对“黑”的心心相惜和怜悯,暗含她对“黑”的珍惜和疼爱。
D.句子④的呼喊,体现了孕妇在感动之余流露出有母牛相伴的温情和幸福感。
(3)汪曾祺曾评价本文“俊得少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俊”在哪里。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生命 希冀;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母性 文化。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为天下贺;以后所称,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材料二:
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①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节选自《韩非子 显学》)
【注】区冶,欧冶子。春秋时越国人,善于铸剑。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
相为天子A得人于朝廷B将为天子C得文武士于幕下D求E内外F无治G不H可得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鈇钺,指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文中是乌公节度使身份的象征。
B.处,文中指处理,与《谏太宗十思疏》“德不处其厚”中的“处”含义不同。
C.夺,文中指夺取、抢夺,与成语“喧宾夺主”的“夺”含义相同。
D.形容,文中指形体容貌,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中的“颜色”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说“马群遂空”不是说冀北没有马,而是说没有好马。下文说“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也是同样的道理。
B.韩愈说乌公“以礼为罗”,把用礼节揽士喻为以网罗捕鸟,也暗含有把东都才士“一网打尽”的诙谐之义。
C.韩愈的好友石处士、温处士一直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直到乌公的出现
D.韩非采用类比论证,阐明了选拔任用官吏的原则和方法,说理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②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5)《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①,亦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南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 恭帝》:“陶潜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望见白衣至,乃王宏送酒也,醉而后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惊”“空”二字,让一腔幽怨透纸而出,奠定了本诗低沉抑郁的格调。
B.诗的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年近半百,仕途坎坷
C.诗的颈联“乌帽自欹斜”,既是诗人对自身状貌的描绘,也暗含对官场黑暗的无奈。
D.诗人善于借景抒情,如写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烘托内心的烦闷。
(2)这首诗多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传递出诗人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背诗只顾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诗句内涵。这种“丢了西瓜拣芝麻”的行为是很不明智的。用韩愈《师说》中的名句来说,可谓“ , ”。
(2)《苏幕遮 燎沈香》中的“ , ”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3)“鹧鸪”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表示爱情思怨,如温庭筠用“ ”一句中的“鹧鸪”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还可以表示失意愁苦,如辛弃疾用“ ”一句中的“鹧鸪”的鸣啼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难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全国多地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受灾人群面对家园、庄稼等被毁,心灵上会受到极大创伤,进而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失衡的状态
“心情低落,内心焦躁不安,或者害怕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些不良反应也会慢慢减轻和消失,A ,反而会持续加重,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
①如果因无时无刻在想灾难的事情而出现了不良情绪,②我们该怎么做呢?③一是通过社交平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④当面对紧张害怕的情绪时,⑤应及时向亲朋好友表达 ,⑦均衡饮食,适度锻炼。⑧切忌禁止昼夜颠倒,⑨要按时起床、吃饭,做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三是学会自我调整,学会放松。当出现焦虑情绪时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话说宝玉见了贾政,回至房中,便昏沉睡去。片时清楚,因唤袭人至跟前,拉着手哭道:“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把我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袭人听了这些话,又急,又笑。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到了晚间,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她一手攥了紫鹃的手,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半天,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不作声了。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惟有竹梢风动,好不凄凉冷淡!
(节选自《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有删减)
(1)结合材料内容,补写对联,体现林黛玉的命运。
,佳人多情枉人怜。
(2)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富有表现力,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3)小说创作往往留白,以达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学习小组对文中“宝玉!宝玉!你好——”留白处进行补写,发现补写的内容能引发同学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也请你结合《红楼梦》整本书内容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审美瞬息万变,要说最近刮起的一阵风,大概就是在年轻人当中忽然流行起来的“无用美学”。
豆瓣上的“无用美学”小组,如今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万名豆友,他们主张“从日常生活寻常之物中,街边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千奇百怪的云朵、阳光不经意间洒在水缸里的一条鱼、甚至是垃圾桶的枯枝落叶、碎成一幅画的手机屏幕,都能成为无用美学的素材。
你如何看待这种“无用美学”的流行?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百年来,中国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构成了中国酒文化丰富的表现形态。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文人创作的最重要价值。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孤标傲岸,夕披丹霞裳”“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的飘逸,是自由化的心灵。而审美化的心灵则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重在“真”。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何劳弦上声”。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祖先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精神对物质的超越,自然对社会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超越更强调对现有环境的突破,是一种由此到彼的逾越和接纳。
忧患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艺术中有着相当深厚的土壤和相当普遍的基础。人生于世,苦多乐少,辄自长吁短叹,纵酒狂歌,留下了诸多历史故事和名篇佳句。如古乐府诗中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举杯浇愁愁更愁”;李崇嗣的“闻道成都酒,销得此来愁”。喝酒饯行是古今中外流行的一种礼仪,亲朋好友的离别,很多文人墨客借酒吟诵亲朋的离别愁绪。借酒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感叹世事之悲的佳作亦多,构成了中国酒文化题材忧愁意识的重要一维。
酒与英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重要主题。“酒壮英雄胆,酒助英雄兴”,英雄离不开酒,英雄不喝酒就少了几分豪气,酒离开英雄仿佛成了开胃养颜之饮。古代战事,攻克城池定痛饮三日;四面楚歌亦是长饮悲歌;关羽、张飞的勇冠三军,无酒不成其威,无酒不成其勇。曹操是一代乱世枭雄,一生嗜酒善饮,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句“当今天下英雄,觥筹交错之间斗智斗勇,一个佯装糊涂、韬光养晦,把英雄的智与谋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太祖赵匡胤以酒后“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后又以“杯酒释兵权”,不动声色收回兵权,又是英雄性格得以完成的载体和象征。真可谓,无酒不英雄,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
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主体的审美情趣,我们也可以从饮酒风习及其方式中找到印痕:秦汉尚阳刚、尚力量,魏晋尚放达、尚狂诞、尚自由;侠客之饮尚豪,英雄之饮尚勇,文人之饮尚雅,大众之饮尚兴: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不毕现于杯酒之中。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饮酒都是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享受。中国世俗百姓和文人在长期的饮酒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礼仪习俗、审美追求、价值判断、精神境界,可以说是中国的酒文化精神。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文人墨客在饮酒时留下的诗文词曲、佳作名篇,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
B.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中国酒文化精神崇尚追求自由,而这种自由能摆脱束缚
C.在宴饮和郊游中,中国文人借助行酒令这种娱乐方式主要是为了调节气氛,酒令形式丰富多样
D.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在饮酒风习和方式上,如秦汉尚阳刚、魏晋尚放达、唐代尚奋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表现了李白借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了人生自由的状态,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追求。
B.在酒友聚会时,不通音律的陶渊明取无弦琴抚而和之,并认为“但识琴中趣,这说明陶渊明达到了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境界。
C.无酒不英雄,张飞无酒不成其威、李逵无酒不成其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些都体现了英雄的智与谋。
D.中国人赋予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可见其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忧患意识”的一项是 D
A.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B.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贺知章:“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
(4)本文讨论了“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在论证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
(5)欧阳修被贬滁州,在《醉翁亭记》一文中写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解答】(1)A.“文人墨客在饮酒时留下的诗文词曲,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错误、生活情趣、审美意象,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C,原文说“饮酒行令,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D.“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错误、魏晋尚放达。
故选B。
(2)C.张飞。
故选C。
(3)D.贺诗体现的是超越意识。
故选D。
(4)①结合“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审美意象,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领悟,构成了中国文人创作的最重要价值”“中国世俗百姓和文人在长期的饮酒过程中、审美追求、精神境界,可以说是中国的酒文化精神”等可知,层次清晰,李白深受道家思想之影响,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孤标傲岸,夕披丹霞裳’‘呼我游太素,让人体悟到发自生命本真的自由意识的存在”可知、例证等论证方法,有说服力,尤其是传统艺术中有着相当深厚的土壤和相当普遍的基础,苦多乐少,辄自长吁短叹,消遣烦恼苦闷,论证语言富有文学性,善用文言句式。
(5)①结合“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宇宙意识的回响”可知,摆脱现实束缚。②结合“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欧阳修被贬滁州,与客欢饮,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消融人与人之间的隔碍。
答案:
(1)B
(2)C
(3)D
(4)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例证等论证方法,有说服力,多用四字词语。
(5)①“超越意识”指超越不幸与痛苦,摆脱现实束缚。②欧阳修被贬滁州,与客欢饮,消融人与人之间的隔碍。
【点评】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
节气已过霜降,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孕妇才唤一声:①“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走快走慢也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②黑——呀。”。
像往常一样,孕妇从集上空手而归,伙同着黑慢慢走近了那路边的牌楼。孕妇望着牌楼,孕妇都不免感叹她的出嫁。
孕妇的娘家在山里,山里的日子不如山前的平原。孕妇的爹娘一心一意要送这宝贝出山,到富裕的平原去见他们终生也见不着的世面。孕妇终于嫁到了山前,王爷的陵墓就在村北,那白花花的大牌楼就属于那个王爷。这牌楼保佑了这地方的富庶,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的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她双手托住肚子直奔躺在路边的那块石碑,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巨大的石碑也属于那个王爷,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字很大,个个如同海碗。孕妇坐在石碑上,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缘故还是出自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
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就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这活儿好像使尽了她毕生的聪慧
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像是守候,像是助威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字: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要主人骑上去。③“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
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怀孕的母牛,陌生而俊秀的大字,那婴儿的未来……她觉得样样都不可缺少,或者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
④“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写于1992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以从容徐缓的口吻讲述了一人一牛相互陪伴、相互怜惜的故事,诗意浓郁,文风明快。
B.本文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具有宁静、恬淡的特点,为全文营造了温暖、祥和的氛围。
C.文中“多亏我嫁到了这儿呵!”反映孕妇是通过婚姻摆脱贫困生活的,体现她的俗气、功利。
D.文中的物象“石碑”与《哦,香雪》一文中的“铅笔盒”一样,都象征着文明和知识。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句子①是孕妇对“黑”的命令,体现孕妇善良和不爱占便宜的朴素品质。
B.句子②是“沉闷”的氛围使孕妇喊牛,因为她内心有着莫名的寂寞和迷惘,想通过喊声
C.句子③的呼喊,蕴含了孕妇对“黑”的心心相惜和怜悯,暗含她对“黑”的珍惜和疼爱。
D.句子④的呼喊,体现了孕妇在感动之余流露出有母牛相伴的温情和幸福感。
(3)汪曾祺曾评价本文“俊得少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俊”在哪里。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生命 希冀;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母性 文化。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划线句子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分析句子,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梳理关键信息,根据他人的评价等内容,在文本中找到相关表现,然后分层来谈。
(4)本题考查学生围绕关键词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了解“文学短评”这类文体,然后根据所给的关键词来展开论述,在文本中找到相关表现,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
【解答】(1)C.“反映孕妇是通过婚姻摆脱贫困生活的,体现她的俗气。“多亏我嫁到了这儿呵,表现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突出了她的淳朴单纯、功利”。
故选:C。
(2)B.“和迷惘”错误。根据“于是。孕妇从不骑黑。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沉闷”的氛围使孕妇喊牛。
故选:B。
(3)汪曾祺曾评价本文“俊得少有”,其中“俊”即美好。从文中找到反映人物性格。
先分析孕妇形象美好:根据“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孕妇从不骑黑,她善良温婉,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她描画着它们,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可知、对未来抱有美好追求。
再分析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美好:根据“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怕孕妇累着身子,孕妇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她们一块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走快走慢也由着黑的性儿”可知、怜惜。
还可以分析作者文风的美好:根据“节气已过霜降,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近处的树,还有嘈杂的集市,陌生而俊秀的大字,那婴儿的未来……她觉得样样都不可缺少”可知,具有宁静,小说整体营造了细腻柔和,语调温暖。
最后从主旨的美好来分析:根据“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每个人的心中,声音有点儿颤,小说写出人物对现有生活的幸福感。
(4)首先要选择一组来谈,紧扣住关键词展开。
比如我选择甲组的“生命”去谈。结合“孕妇爱赶集。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黑也怀了孕啊。但她接过了缰绳,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若是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可以看出,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孕妇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
也可以围绕“希冀”的内涵去谈。结合“孕妇相信、放学的队伍,她不能够对孩子说不知道,或者,人物对现有生活的幸福感。希冀是什么,热爱生命。
还可以围绕生命与希冀的二元关系去谈。结合“怀孕的母牛,她未来的婴儿,或者,文中孕妇从摆脱贫困,到向往平原以外的世界,无一不体现生命与希冀的关系,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生命想要体现出它的价值,有了希冀,命运才能得以改变。
还可以选择乙组的来写。按照上面的写法。
答案:
(1)C
(2)B
(3)①孕妇形象美好:善良温婉、尊重知识。
②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美好:牛与孕妇相互陪伴、怜惜。
③文风美好:小说营造了细腻柔和、明快欢愉的氛围,具有诗意的美好。
④主旨美好:对现有生活觉得幸福,对新生命和新生活充满希望。
(4)甲组
①围绕“生命”去谈。(样例:孕妇孕育的是生命和希冀,是生命延续的载体。)
②围绕“希冀”的内涵去谈。(样例:希冀是什么,热爱生命。)
③围绕生命与希冀的二元关系去谈。(样例:生命想要体现出它的价值,有了希冀,命运才能得以改变,走出大山,再到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对文化的珍视。)
乙组
①母性对文化情结的启发意义。 (样例:孕妇这个身份。小说中,开始对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产生隐秘的渴望。)
②文化对新自我的孕育。(样例:孕妇的母性与文化开始交流后,她开始憧憬孩子未来,所以当她意识到这一点时,认真书写它们。)
③文化对母性的反作用。 (样例:文章的文化情结始于母性。)
【点评】文学类选择题解答步骤:
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
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
第三步 两相比较,问三问。
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为天下贺;以后所称,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材料二:
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①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节选自《韩非子 显学》)
【注】区冶,欧冶子。春秋时越国人,善于铸剑。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
相为天子A得人于朝廷B将为天子C得文武士于幕下D求E内外F无治G不H可得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鈇钺,指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文中是乌公节度使身份的象征。
B.处,文中指处理,与《谏太宗十思疏》“德不处其厚”中的“处”含义不同。
C.夺,文中指夺取、抢夺,与成语“喧宾夺主”的“夺”含义相同。
D.形容,文中指形体容貌,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中的“颜色”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韩愈说“马群遂空”不是说冀北没有马,而是说没有好马。下文说“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也是同样的道理。
B.韩愈说乌公“以礼为罗”,把用礼节揽士喻为以网罗捕鸟,也暗含有把东都才士“一网打尽”的诙谐之义。
C.韩愈的好友石处士、温处士一直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直到乌公的出现
D.韩非采用类比论证,阐明了选拔任用官吏的原则和方法,说理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②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5)《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2)本题考查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解答】(1)画线句的意思是: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用于朝廷理政,将军为皇帝选拔文才武将到幕府中以备国家任用,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句,所以这个句子是一个表意完整且独立性较强的句子,由此可以判定第一处停顿应选在B处,意思也相近;“不可得”的宾语是“求内外无治”且只不过是提前了,所以第三处停顿应选在G处。
故选:B、D、G。
(2)C.夺:夺取、抢夺、胜过。
故选:C。
(3)C.“韩愈的好友石处士、温处士一直怀才不遇,直到乌公的出现。“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故选:C。
(4)①“去位”,辞官,定语后置句,往来交游,和谁一起往来交游呢?
②“试”,任用,考核,功绩,考核他的功绩。
(5)①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礼为罗。未数月也,于是以石生为媒,又罗而致之幕下”可知,作者为此而感到高兴,拜公于军门,为天下贺”可知。③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以后所称,作者又因为好友得到朝廷重用但又不得不离开自己而感到怅惘与失落。
答案:
(1)B、D、G
(2)C
(3)C
(4)①那些辞官回乡闲居里巷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往来交游呢?
②任用他担任官职,考核他的功绩。
(5)①赞扬乌公善于识人、用人的德才;③为好友的离开而怅惘不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那冀北是天下产马最多的地方,但怎能选空那里的马群呢,并不是没有马了。伯乐善于识马,就把它们选走。假如一匹好马都没有,也不能算是虚夸的假话了。
东都洛阳。拥有真才实学而隐居不仕的人中,洛河南岸的那一位叫温生,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将石生招入到幕府之中留用,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以礼前去招募。尽管东都确实有很多真才实学之士,把其中最好的人挑走,把其中最优秀的那个人又挑走了,从东都留守,直到各部门的主管、河南两县的官吏,以及处理事务上遇到疑难问题?那些辞官回乡闲居里巷的士大夫们?年轻的后辈晚生?东来西往路过这里的官员。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是: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镇守。难道不也可以这样说吗?
皇上处理天下大事,只有宰相和将军而已,将军为皇帝选拔文才武将到幕府中以备国家任用,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我被羁留在这里任职,想依赖石。现在,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能拜在乌公军门之下,成为天下值得祝贺之事,是我私下里对选尽人才这等事情的抱怨罢了,我便推敲他的诗意而写了这篇序文。
(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材料二:
细看冶炼时掺入多少锡以及观察铸剑时火色是青是黄;在水面上砍杀天鹅和大雁,那么就是奴仆也能分得清剑的利钝,端详形体容貌;拿车子给马套上,然后看它所能到达的终点。观察容貌服装,就是孔子也不能凭此来确定士人是否贤能,考核他的功绩。所以英明的君主所统治下的官吏,勇猛的将军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选拔出来的。
(节选自《韩非子 显学》)
【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①,亦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南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 恭帝》:“陶潜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望见白衣至,乃王宏送酒也,醉而后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的首联“惊”“空”二字,让一腔幽怨透纸而出,奠定了本诗低沉抑郁的格调。
B.诗的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年近半百,仕途坎坷
C.诗的颈联“乌帽自欹斜”,既是诗人对自身状貌的描绘,也暗含对官场黑暗的无奈。
D.诗人善于借景抒情,如写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烘托内心的烦闷。
(2)这首诗多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传递出诗人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全诗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用典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暗含对官场黑暗的无奈”过度解读。
故选C。
(2)“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意思是景色扰乱了心情。房屋的篱笆下的菊花。其中的“东篱”可知,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想要归隐的心绪。
“岂有白衣来剥啄,亦从乌帽自欹斜”意思是家里的田地都荒芜了。怎么会有客人来到。颈联化用了陶渊明“白衣送酒”(或“友人送酒”“白衣剥啄”)的典故、无人问津。
答案:
(1)C
(2)①首联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想要归隐的心绪。
②颈联化用了陶渊明“白衣送酒”(或“友人送酒”“白衣剥啄”)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身处佳节而无亲人友人在侧(孤独寂寥、门庭冷落)的悲叹。
译文:
景色扰乱了心情,鬓角已经长处了好多白发,并没有开花还是绿色的,也不在职场工作了,无可奈何身在天涯,更不会升官了,独自一人坐在门前的柳树下。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背诗只顾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诗句内涵。这种“丢了西瓜拣芝麻”的行为是很不明智的。用韩愈《师说》中的名句来说,可谓“ 小学而大遗 , 吾未见其明也 ”。
(2)《苏幕遮 燎沈香》中的“ 鸟雀呼晴 , 侵晓窥檐语 ”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3)“鹧鸪”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表示爱情思怨,如温庭筠用“ 双双金鹧鸪 ”一句中的“鹧鸪”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还可以表示失意愁苦,如辛弃疾用“ 山深闻鹧鸪 ”一句中的“鹧鸪”的鸣啼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难酬。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
【解答】故答案为:
(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重点字:遗 )
(2)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重点字:檐)
(3)双双金鹧鸪 山深闻鹧鸪(重点字:鹧)
【点评】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全国多地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受灾人群面对家园、庄稼等被毁,心灵上会受到极大创伤,进而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失衡的状态
“心情低落,内心焦躁不安,或者害怕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些不良反应也会慢慢减轻和消失,A ,反而会持续加重,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
①如果因无时无刻在想灾难的事情而出现了不良情绪,②我们该怎么做呢?③一是通过社交平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④当面对紧张害怕的情绪时,⑤应及时向亲朋好友表达 ,⑦均衡饮食,适度锻炼。⑧切忌禁止昼夜颠倒,⑨要按时起床、吃饭,做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三是学会自我调整,学会放松。当出现焦虑情绪时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解答】(1)A处,根据“反而会持续加重、焦虑症,人的不良反应仍在。
B处,根据“切忌禁止昼夜颠倒、吃饭,此处应填“二是保持规律作息”。
(2)①处,“如果因无时无刻在想灾难的事情而出现了不良情绪”不合逻辑。⑧处,删除“切忌”或者删除“禁止”,“要保证充分且规律的睡眠”中“充分”与“睡眠”搭配不当。
答案:
(1)A.但有些人的症状/不良反应不会消失
B.二是保持规律作息
(2)①处,将“无时无刻”改为“无时无刻不”⑧处,将“充分”改为“充足”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话说宝玉见了贾政,回至房中,便昏沉睡去。片时清楚,因唤袭人至跟前,拉着手哭道:“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把我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袭人听了这些话,又急,又笑。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到了晚间,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她一手攥了紫鹃的手,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半天,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不作声了。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惟有竹梢风动,好不凄凉冷淡!
(节选自《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有删减)
(1)结合材料内容,补写对联,体现林黛玉的命运。
才情出众难觅偶 ,佳人多情枉人怜。
(2)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富有表现力,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3)小说创作往往留白,以达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学习小组对文中“宝玉!宝玉!你好——”留白处进行补写,发现补写的内容能引发同学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也请你结合《红楼梦》整本书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要注意符合人物的命运以及平仄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意思,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能力。考生可以结合整本书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补充和解读。
【解答】(1)这道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补写对联以体现林黛玉的命运,愁绪三更入梦遥!”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美丽但命运多舛的女子,我们可以写出如下的对联:“才情出众难觅偶。”这个对联表达了林黛玉的命运,同时她的多情也让她枉受了很多人的怜悯。
(2)划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急是着急,痛是感到痛苦。这三个词反映出她对宝玉和黛玉的关心与担忧,这个句子通过对袭人复杂情绪的描绘。她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丫鬟。
(3)这道题要求结合《红楼梦》整本书内容,对“宝玉!你好——”留白处进行补写和解读,我们可以补写为“宝玉!你好狠心啊,以及她对生命和爱情的渴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小说情节、主题等多个方面的深入思考。
答案:
(1)才情出众难觅偶
(2)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又”字展现了袭人复杂的心理变化,笑是觉得好笑,这种变化的表现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3)补写示例:“宝玉!宝玉!”这个句子可以表现出黛玉对宝玉的不满和怨恨。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审美瞬息万变,要说最近刮起的一阵风,大概就是在年轻人当中忽然流行起来的“无用美学”。
豆瓣上的“无用美学”小组,如今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万名豆友,他们主张“从日常生活寻常之物中,街边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千奇百怪的云朵、阳光不经意间洒在水缸里的一条鱼、甚至是垃圾桶的枯枝落叶、碎成一幅画的手机屏幕,都能成为无用美学的素材。
你如何看待这种“无用美学”的流行?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无用美学”。无用美学,根据材料的解释就是从日常生活寻常之物中,发掘毫无用处的美。材料后面具体列举了一些例子,街边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千奇百怪的云朵、阳光不经意间洒在水缸里的一条鱼、甚至是垃圾桶的枯枝落叶、碎成一幅画的手机屏幕这些都是“无用美学”的素材。材料通过写这些年轻人抓住生活中的平常事物,发掘其中的美,从而成为生活的素材。考生可以持赞同,也可以持反对,也可以辩证思考。如果赞同则就是从无用美学对年轻人的精神的启迪,抓住生活的小确幸是对生活美好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反对则是强调这些无用之物不能很好地辅助我们进行人生的思考,我们需要理性对待,如果辩证则是要一分为二,思考无用美学的意义,与“有用美学”的区别,我们应当如何去看待。
参考立意:
①无用美学,珍惜生活的小确幸。
②无用美学,让生活变得冗杂。
③理性对待无用美学,把无用化作实用。
【解答】
无用美学:流动的瞬息之美
在当代社会,其中,近来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它把目光投向了日常生活中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
首先,美并非只存在于那些显眼。而是在日常的琐碎中。一株小草、一条鱼,都能够在“无用美学”的视角下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实际上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颠覆、高价值的事物、日常的生活。
然而。它反映了现代人对生活意义的深度思考,生活的美不仅在于外在的华美。这种转变体现了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
同时。这种理解让我们认识到,无论它是显眼的还是微小的,实际上是对我们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重新定义,更加珍视每一个生命。
“无用美学”并非全然的优点。例如,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实用价值的忽视,从而走向极端的虚无主义,从而影响人们对生活的全面理解和体验。
尽管如此,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审美体验。它让我们明白,而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在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美好。
“无用美学”是一种流动的。它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美学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无用美学”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更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度解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