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归园田居 (其一)
题解: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课本选的是第一首。
作者介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写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然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他辞官回乡,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这组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后,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听读诗歌,正音正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理解大意:
少小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我天性本是热爱山林。
失足落入了世俗的束缚,转眼间离开山林已有十余年。
被关在笼中的鸟依恋往日山林,养在池塘的鱼思念从前深潭。
我愿在南面的田野边开垦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归耕田园。
宅子四周有十余亩地,还有八九间茅屋草舍。
理解大意:
榆树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村舍迷蒙隐约,村落里飘着轻柔的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叫。
庭院内没有世俗的繁杂琐事,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笼子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山林。
品读诗歌:
本诗以“归”为题眼,主要从
为何而归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四个方面展现田园生活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品读诗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何而归
解读:这两句诗意在说明诗人本性与官场行事作风之间的矛盾,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品读诗歌: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何而归
解读:“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诗人用一个“误”字,表明投身官场的选择是违背自己本性的,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表露了诗人对前事的无奈与追悔,也表明了从官场回归园田之意。
品读诗歌: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向何处
解读:前两句诗人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写出了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
后两句点明了诗人所归之处——园田,并表明了要“守拙”即守住正直善良本性的决心。
品读诗歌: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归后如何
思考:在诗人笔下,田园风光有什么特点?是怎么表达的?
品读诗歌: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解读:这四句诗构成一个近景,用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显出主人生活俭朴却又不失情趣。
品读诗歌: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解读:这两句是远景描写。用叠词“暧暧”“依依”,一动一静相结合,表现了宁静而富有生气的村庄的朦胧美,营造了一种隐约、轻柔、平静的气氛。
品读诗歌: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解读:这两句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表现出村庄的宁静,以声衬静,颇有意趣。
品读诗歌: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解读:这两句中的一“无”一“有”,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远离官场的喧嚣,过着安逸的生活,表现出一种恬淡的心境。
品读诗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读:上句用“樊笼”比喻官场,再次表明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下句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复得返自然”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
这两句诗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点题结尾
领悟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后悠然闲适的生活及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艺术特色:
首先,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诗人先写辞官归田,后写开荒南野,中间虽有回忆往事,但基本上依时写来,次第分明。并且,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久” 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艺术特色:
其次,善于写景,情景交融。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段,以动写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同时,在这景物描写中还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艺术特色:
再次,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
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并且以其反衬田园生活,就更加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最后,语言朴素自然。
诗中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经诗人组织入诗,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艺术特色:
作业:
1.朗读任务:熟读诗歌。
2.探究任务:诵读《归园田居》(二)至(五)首,选一首你最喜欢的抄写下来,并分析一下其中的思想感情。
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上下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诗人辞官回归田园的述说,又为下文描写诗人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作引子。
“守拙归园田”一句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句。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的农村生活的图景。
前两句勾勒出村庄的远景,“暧暖”是对村庄轮廓的勾勒,“依依”是对袅袅炊烟的形态的描摹;“暧暖”是静景描绘,“依依”是动景描写,动静结合,将宁静而富有生气的村庄的朦胧美表现了出来。
后两句虽未写人,但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表现出村庄的宁静,以声衬静,颇有意趣。
3.我们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观点二: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我们应像他那样,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观点一: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不能因憎恶黑暗而避世。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