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1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一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8 17:3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一练
一、单选题
1.读下图,关于甲、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区域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
B.乙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C.甲区域土壤被称为“红土地”
D.乙区域有我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2.阿牛和阿Q是一个宿舍的,有一次阿Q睡着了开始说梦话,但是语无伦次,隐约能听到诸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那么据此可以判断地理迷阿Q的梦话内容属于(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3. 南方地区农产品非常丰富,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海南岛盛产莲藕 B.东南丘陵盛产竹笋
C.长江中下游平原盛产橡胶 D.成都平原盛产椰子
4.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我国农业分布,使得我们湖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青棵 B.小麦 C.水稻 D.玉米
5.南方地区的土壤以(  )
A.红色的土壤为主 B.黄色土壤为主
C.黑色土壤为主 D.紫色土为主
6.“山清水秀,鱼米之乡”所指的地区是(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7.下图示意沪昆高速铁路。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省份中,沪昆高铁经过的是(  )
A.河南省 B.湖北省 C.湖南省 D.广东省
(2)沪昆高铁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有(  )
①地形崎岖②水流湍急③滑坡、泥石流④冰川、冻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沪昆高铁通车的主要影响,正确的是(  )
A.促进昆明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消费
B.加强上海物资转运,带动经济发展
C.利于上海产业升级,增强国际影响力
D.增加昆明农产品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4)以下国家战略,最能体现我国海陆兼备优势的是(  )
A.一带一路开发 B.南水北调工程
C.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D.设立自贸区
二、综合题
8.读澳大利亚示意图,填表回答问题.
(1)A所在的大洲是    洲,首都B    .
(2)澳大利亚首都房屋朝阳的方向是    学校放暑假大致在    月.
(3)澳大利亚畜牧业发达,被誉为“    ”,又因矿产资源丰富,大量出口铁、煤、铝土等,又被称为“    ”.
(4)澳大利亚有许多古老的动物,其中图2国徽上显示的是    ,   
三、图文材料题
9. 2020年的春节,新冠肺炎不断蔓延,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抗疫情。图1为2020年4月5日全国累计病例确诊示意图,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湖北各地开始复工复产。然而有着“湖广熟,天下足”别称的湖北,一些农产品销售却遇到了难关。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是目前我国小龙虾养殖规模最大省份,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在长江干流附近及江汉平原地区。小龙虾适宜生长在水温为16~32C,微碱性的水域环境,喜温避光,属杂食性动物。在全国各地的支持下,小龙虾通过各种销售方式销往全国各地,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做了一份公益善举。
(1)读图1,2020年4月5日累计确诊病例达到1000人及以上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大地理   区,直接影响因素有(   )(双项选择)。
A.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B.地形 C.河流 D.交通
(2)湖北号称长江腰带上的明珠。长江干流从西向东蜿蜒流淌在湖北省   (方位)部地区,其支流   发源于秦岭与长江交汇于   。
(3)若将小龙虾运往北京,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有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请你选择其一说明理由。
(4)读图2、图3和文字资料,说出湖北省能大规模养殖小龙虾的有利自然条件。
四、识图题
10.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该地地势特点是   ;乙地优于甲地发展成为城镇的有利条件是   。(任答一点即可)
(2)①、②两河中,水流较缓的是   。
(3)若B山顶的气温为20℃,仅考虑海拔因素,则A山顶的气温为   ℃。
(4)小明和小青喜欢徒步旅行。某日相约,从乙地出发沿线路③到达A山顶,他们沿途经过的主要地形部位是   。
(5)该地区有可能种植的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是(  )。
A.油菜、甘蔗 B.油菜、甜菜 C.花生、甘蔗 D.花生、甜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从图中可知,甲是北方地区,乙是南方地区,甲区域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甜菜;乙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甲区域土壤被称为黄土地,甲区域有我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一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
2.【答案】A
【解析】【分析】由题目可知,“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都是位于我国四大区域的南方地区。
故答案为:A。
【点评】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跨越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丘陵交错分布,主要地形区有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有小部分热带季风气候。
3.【答案】B
【解析】【分析】A、莲藕一般生长在沼泽地里,是从荷叶的根部生长出来的,海南岛不适合种植,A选项错误;
B、东南丘陵气候湿润,水热条件好,适合竹笋生长,B选项正确;
C、橡胶属于热带经济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不适合种植,C选项错误;
D、椰子属于热带作物,成都平原是亚热带,不适合种植,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南方地区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4.【答案】C
【解析】【分析】湖南省位于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玉米是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青稞是青藏地区的粮食作物。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花生、甜菜、苹果、大豆等;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油菜、甘蔗、柑橘等。
5.【答案】A
【解析】【分析】南方地区湿热环境下的土壤多为红土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其土壤酸性较强,适宜种植茶树等。根据题意,故选:A。
【点评】黑土地是指东北平原,位于北方地区,黄土地是指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位于北方地区,紫色土是指四川盆地,位于南方地区,红土地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位于南方地区。
6.【答案】A
【解析】【分析】“山清水秀,鱼米之乡”所指的地区是南方地区.
故选:A.
【点评】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该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之称.
7.【答案】(1)C
(2)A
(3)A
(4)A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沪昆高铁途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 、贵州、云南6省区,没有经过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故C正确。
(2)读图分析可知,沪昆高铁途径我国的南方地区,穿越的山区面积广大,多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途径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水流湍急;而冰川广布、冻土深厚是我国青藏地区的特色,不会遇到。故①②③正确。
(3)沪昆高铁可以联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云南,云南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可以促进昆明旅游业发展,故A正确;高铁主要为客运,不能加强上海物资转运,故B错误;高铁主要为客运,与产业升级无关,且联系沿海和内地,对于增强国际影响力没有关系,故C错误;客运不会增加昆明农产品外运,故D项错误。
(4)“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结了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最能体现我国海陆兼备优势;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西北和华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东省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设立自贸区
是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这些都不能体现我国海陆兼备优势。故A正确。
故答案为:(1)C;(2)A;(3)A;(4)A。
【点评】(1) 本题考查沪昆高铁途经的省区名称,识记我国省区的位置和轮廓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沪昆高铁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了解途径地区的自然环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本题考查沪昆高铁通车的主要影响,理解解答即可。
(4)本题考查我国重要国家战略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难度较大。
8.【答案】(1)亚洲;堪培拉
(2)北;一
(3)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
(4)袋鼠;鸸鹋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理位置可知A是亚洲,B是堪培拉.(2)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对于这个地方来说,太阳总在北方,所以为了采光的需要,门窗多向北开.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1月是南半球的夏季.(3)澳大利亚因羊毛产业发达及矿产的丰富,而被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4)澳大利亚长期独立存在于太平洋上,生存环境单一,生物进化缓慢,袋鼠、鸸鹋、鸭嘴兽、考拉等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图2国徽上显示的是袋鼠和鸸鹋.故答案为:(1)亚洲;堪培拉;(2)北;一;(3)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4)袋鼠;鸸鹋.
【点评】澳大利亚有很多古老的动植物.大约在两亿年前,澳大利亚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那里没有高级的野生哺乳动物,只有低级的有袋类动物,如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吃桉树叶生活的小袋熊,以及卵生的哺乳动物鸭嘴兽等,都是澳大利亚独有的珍奇动物.
9.【答案】(1)南方;AD
(2)南;汉江;武汉
(3)航空运输速度快,但运费高;公路运输较机动灵活,但运量小;铁路运输成本低,运量大
(4)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温适宜;地形低平,地表易积水;形成众多河湖,可养殖区域大;物种丰富,食物来源多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深黑色的图例代表确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省份,主要包括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等。从中可以看出确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高,同时交通便利导致。故答案为:A、D。(2)长江干流位于湖北省的南部,其最大支流为汉江,发源于秦岭,汉江经武汉与长江交汇。(3)不同的交流通运输方式各有优缺,其中航空运输,其优势是速度快,利于保鲜。公路运输,其优势是机动灵活,短途运输优势明显。铁路运输,其优势是运量大,运输成本较低。(4)从图2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地势较为低平,河湖较多,为小龙虾养殖提供优质场地。从图3中可以看出湖北省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气候适宜小龙虾养殖。从文字材料中可知,湖北省的可养殖区域大,物种丰富,食物来源多。
【点评】各种运输方式中,运量最大,运价最低,速度最慢的是水路运输,速度最快,运价最高的是航空运输,灵活性最强的是公路运输,运输量大,价格低的是铁路运输,连续性强,受恶劣天气影响最小的是管道运输。
10.【答案】(1)北高南低;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言之有理即可)
(2)①
(3)17
(4)山脊
(5)A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可知,等高距为200米,该地北部海拔高,南部海拔低,所以该图区域内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乙地有河流域公路经过所以发展成为城镇的有利条件有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读图可知,①、②等高线最弯处凸向海拔高处是山谷,易发育成河流,①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小河水流比较缓;②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故②小河水流比较急。
(3)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约下降0.6℃,A地海拔高于B地1530 1030=500米;若B山顶气温为20℃,仅考虑海拔因素,则A山顶气温为20℃ 500 100 0.6℃= 17℃。
(4)读图可知,③处等高线最弯处凸向海拔低的地方是山脊,到达A山顶。所以从乙地出发沿线路③到达A山顶,他们沿途经过的主要地形部位是山脊。
(5)读图可知,该区域被25°N穿过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属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可能种植的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是油菜和甘蔗。
【点评】(1)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平原是城市形成的最佳选址,在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中,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大多数城市分布于中低纬度沿海地区,这里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河流交汇处、水运起止点等是城市形成的良好区位。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资源、科技、宗教、旅游等。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一般爬山会选择从缓坡经过,可以省时省力。或者经过鞍部,地形相对平坦。
(3)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垂直递减,递减率大约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摄氏度(或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依据两地相对高度差和其中某地温度,即可求出另一地区的温度数值。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盆地等高线数值外高内低;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处有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
(5)南方地区有众多商品粮基地,如长江三角洲、江淮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棉花、茶叶等;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油料作物有油茶、油桐、油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