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录(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录(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7 14:2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起立)老师好!
师:请坐。我的名字叫程翔,打开你们的书,看编写人员里边,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这个教材是我参加编写的,我很想知道同学们对这个教材是不是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学习本文,要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下面先给同学们两分钟,自己把这篇文章放声读一遍。
(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好啦,停下来吧。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段,你随便挑一段来读。这位同学,请你来读。你想读哪一段呢?
生:第六自然段。
师:好。
生:(读课文)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你来评价一下,他读得如何呢?
生:我觉得他读得没有把最后一句母亲的那种遗言的感觉说出来,读得有些快了,没有把感情抒发出来。
师:如果满分是10分,你给他打几分呢?
生:7分。
师:还有3分没读出来?
生:嗯。
师:好,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位女生,你想挑哪一段呢?
生:我想挑第七段。
师:好。
生:(读课文)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好,请坐。同桌同学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其实还是很挺棒的,因为我感觉她的感情非常充沛。
师:你为什么用了一个“其实还是很棒的”?
生:因为有一个问题。
师:你给她打几分?
生:9分,因为有一个地方不是很熟练。
师:同学们,你们究竟读得怎么样?有两个同学现在给大家展示了一下,一个得了7分,一个得了9分,那你们平均得几分呢?我不太清楚。现在四个人一组,互相来读一读,挑其中的一段,读给你这个小组的同学听。开始吧。
(生分小组朗读,师倾听)
师:好了。哪个组推荐代表来读一读?
生:推荐我们组的赵聪宇。
师:好,赵聪宇同学请到前边来。站在这个地方读给同学们听,你想读哪一段?
生:读第一段。
师:好。
生:(读课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sì)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生鼓掌)
师:好!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还可以。
师:打几分?
生:8分。
师:那两分是什么问题?
生:那两分就是情感处理得不好。
师:读错了一个音,侍(sì)弄,应该是读侍(shì)弄。减1分,那1分是什么?
生:就是文中儿子说的那个话的语气没有读出来。
师:语气?其实是感情。你能说说这篇文章的基调是什么吗?是欢快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呢?
生:很深沉。
师:深沉。还可以有其他的词吗?
生:愤怒。
师:怎么是“愤怒”呢?
生:因为他的双腿瘫痪了,不能自己单独行走。
师:同学们,她回答的这两个词,其中第二个词是不恰当的,这篇文章的基调不能叫“愤怒”。请你回到座位上去。这篇文章的基调是……有同学举手了,好的,你说基调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是暴怒无常。
师:什么叫“暴怒无常”啊?“基调”是贯穿全文的。“暴怒无常”没有贯穿全文,肯定不是基调。还有哪位同学说?你说。
生:我感觉这篇文章的基调有可能是伤感。
师:“伤感”,这个词好。说说理由。
生:因为我觉得前面是他的双腿瘫痪了,他非常伤感,因为他以后就不能走路了,并且到最后他的母亲还去世了,我感觉这个伤感贯穿全文。
师:好的,请坐。说得有道理,但还不准确,哪位同学继续来说?这篇文章的基调,感情的基调是什么?好,你讲。
生:我认为应该是惆怅。因为他母亲非常心疼她的儿子,每次他的母亲都是躲在一个角落来看他的,其实这里其实也有一段是母亲对儿子双腿瘫痪后惆怅的感情。
师:那我问你,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妈妈疼爱儿子吗?
生:不是。
师:那是写什么呢?
生:在写儿子怎么怀念母亲,思念母亲。
师:“怀念”这个词,题目上是这样写的,但是这个词很笼统,怎么怀念呢?
生:在用心怀念。
师:是的,用心怀念。还有哪位同学要说吗?没有了是吧,好的。那么我想再请一位同学来,还是读第一段,谁来读?有举手的吗?好,小伙子,你来。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发现你们对这篇文章虽然学过了,但是孩子你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对它的感情基调你们并没有把握准。好,我再听你朗读,来,我给你拿着话筒。
生:(读课文)“双腿瘫痪后……”
师:停。基调不对,我看没瘫痪。要沉重,知道吗?你会沉重吗?
生:双腿瘫痪后……
师:好一点。
生:(读课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好的。孩子,你拿着话筒,咱俩有一个对话。我问你,这母亲原来挺喜欢养花的是吗?
生:对。
师:后来那些花都死了,为什么呀?
生:因为她把精力全都放在照顾儿子上了。
师:这儿子觉得应该是吧?
生:我感觉他现在是觉得这是应该的,因为他现在没有对母亲……
师:“现在”是什么?
生:“现在”就是他没有理解母亲的这些做法。(其他学生:当时)
师:其他同学说了一个“当时”,你说了一个“现在”,究竟是“当时”还是“现在”?
生:当时。
师:对了,当时他觉得这是应该的,那现在呢?
生:现在他就感觉母亲为他付出了太多,并且他还没有去回报母亲。
师:他想过他母亲吗?
生:当时没有。
师:对,当时没有,这个时间概念就把握对了,当时他只想什么?
生:他只想自己的腿瘫痪了。
师:对。他自己腿瘫痪了,这是很令人同情的一件事,他很年轻,他觉得老天对他不公,是这样吗?
生:对。
师:他暴怒无常,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就从来没想过谁?
生:母亲。
师:对,因为他母亲已经怎么着了?
生:已经去世了。
师:还没去世呢,孩子,你让他母亲去世得有点早啊。这个时候他母亲怎么了?
生:这个时候他母亲已经患病了。
师:患什么病了?
生:患了肝癌。
师:对了,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作者当时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他不知道,他就只沉浸在对自己的什么当中?
生:对自己的伤痛之中。
师:后来他在写这个文章的时候?
生:他感觉很后悔。
师:对了。同学们,基调是什么?
生:后悔。
师:好!回去坐吧。写下来,这篇文章感情的基调是“后悔”。朗读课文一定要把握住感情基调,要不然你就读不好。那么这个感情的基调是什么呢?他非常自责,或者叫内疚,甚至是忏悔。作者当时只是在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呢?从来没想过母亲的病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读第一段怎么读呢?我还想请一位同学上来读第一段,谁来读呢?
师:(生举手)好,你来。知道了感情的基调了,再朗读就应该不一样了。
生:(读课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好。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生:是为了体现出他当时的暴怒无常。
师:只是为了这个吗?和表现他自责内疚有什么关系呢?
生:不知道。
师:好,先回去。哪个同学来?请举手,再上来继续读这一段。好,你来。你是第几次朗读啦?
生:第二次啦。
师:你想要——?
生:想要改变一下。
师:好,很好。
生:(读课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语速有点快,重新来,慢一点。因为自责、内疚的这种感情基调不可能是快的,所以慢一点,表达自己的内疚。当时“我”是那么的不什么?
生:“我”是那么的不去想母亲。
师:“我”是那么的不懂事,不想母亲,“我”的那种行为啊,实际上是在扎母亲的心呀。
生:(读课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好,读得不错,有明显进步。但我总感觉到还是有不满足的地方,你有点读《春》的那种味道,读《春》和读《秋天的怀念》感情基调是截然不同的。好,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师带有感情地读课文。全体鼓掌)
这两个“好好儿活”,它的读法是不一样的。同学们看,史铁生捶打自己双腿说:“我可活什么劲儿!”这句话等于拿着一把刀子在戳母亲的心呐,母亲最伤痛的就是儿子不想活了,所以下边作者用了两个动词,母亲就什么?
生:扑。
师:把“扑”这个动词画下来,换成“走”行不行呢?不行,扑的动作既快又猛,你不要再捶打你的腿了。抓住“我”的手,不让“我”再捶打腿了,然后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第一个“好好儿活”是表达要活下去的什么?
生:信心。
师:信心!可是母亲又一想自己这病还能活多长呢,所以第二个“好好儿活”那就是带着哭腔读出来的,她多么想陪着孩子好好儿活,可是自己呢,将不久于人世,可是儿子又不知道,所以第二个“好好儿活”是非常痛苦的,在处理上是不一样的,懂了吧孩子们?
生:懂了。
师:好,下面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好。这篇文章不太适合齐读的,个体朗读比较好。孩子,我现在就想请你再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看看效果怎么样。好不好?来,到前面来,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生:(读课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好好好,有进步吗?
生:有。
师:大有进步。可以得多少分?
生:9.9。
师:老师最高兴的就是看到你们有进步。好,同学们接着往下看,写完了第一段之后,作者接着这样写,“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用了一个转折词“可”,能把这个词去掉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如果把这个词去掉以后,就没法表达他之前不关心母亲的那种心情。
师:对,他只关心自己,所以这一转,转到谁身上来了?
生:转到母亲身上。
师:好,你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课文)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师:这个转折是他自己心理的一个活动,表达自责、后悔、内疚。只考虑自己,没想过母亲那个时候的病已经到了这个样子了。在表达自己内心活动的时候,发音的技巧上要会用气声。
生:怎么读?
师:如果是用实声朗读的话,就像你刚才这样,“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实声朗读),这是实声,气声呢,是这样的:“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气声朗读),会了吗?
生:嗯。
师:好,你用气声来读好吗?
生:(气声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师:这效果怎么样啊?(全体鼓掌)好多啦,你已经会发气声啦,孩子请坐,这又是一个进步吧。好的,同学们,接着往下看,下一段谁来读啊?请举手,好,那位同学到前边来读。
生:(读课文)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师:这句话好像不够温柔,是吧?小伙子,你想想,妈妈的话是很温柔的,重新来这一句。
生:(读课文)“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孩子,你读的有一个地方是不对的。“絮絮叨叨地说”就是说起来——
生:说起来很快。
师:说起来没个完,说得多,儿子不愿意听。这叫絮絮叨叨地说,是这样吗?
生:嗯。
师:好,那么这个母亲为什么要“絮絮叨叨地说”?
生:我觉得是高兴吧。
师:为什么高兴啊?
生:因为儿子之前都是说不去,现在同意了,所以母亲特别高兴。
师:这一高兴就回忆——?
生:就回忆起了小时候快乐的事情。
师:当母亲回忆起小时候快乐的事情,能忍得住吗?
生:忍不住。
师:对,忍不住。这就是母亲。母亲说着说着就刹不住了,就突然说出了什么字?
生:“跑”和“踩”。
师:对,说到这里,母亲突然感觉到?
生:不能提儿子的伤心事。
师:不是伤心事,是很敏感的字眼儿,因为儿子现在已经不能跑,也不能踩了。所以读到这个地方呢,要停下来,停下来之后,看后面是什么呢?
生:“她忽然不说了”。
师:对,你刚才读的呢,紧接着就读“她忽然不说了”。你看后面有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生:省略的是当年那一段非常开心的记忆。
师:对,开心的内容,然而现在却不能说。多么复杂的心理!孩子,把这几句话再重新来读一遍。
生:(读课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
师:注意这个地方,母亲已经沉浸在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当中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读的稍微的?
生:慢。
师:不是慢,而是快,是这样吗?一想起美好的回忆的时候,她絮絮叨叨就快起来了,快着快着就刹不住了,就把那个忌讳的字眼给说出来了,然后发现了,之后立马就停了下来,知道母亲这样的心理了吗?
生:嗯。
师:所以要把这个给读出来,好开始。
生:(读课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师:好的,回去坐吧。还有哪位同学觉得自己能读得好的?孩子,你来。
生:(读课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嗯,好的。还有要读的吗?你来试一试。
生:(读课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师:这个地方怎么了?快了是吧,要停顿,孩子重新来,前边读的还是可以的。
生:(读课文)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好的。朗读,技巧是次要的,关键是情感,当你真正处在那样的一个情境当中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师范读)
师:接下来这一段更重要。大家看,这一段非常短,是吗?为什么要单独成段呢?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怎么来处理呢?谁来说?孩子,你来试试,就这一小段。
生:(深沉、伤痛地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你知道这一句作者的感情是什么吗?
生:就是那种对母亲……
师:你先坐。单独成段是在强调他的感情,这个地方的感情特别的复杂,哪位同学来试一试?(生举手)好,你过来。
生:(读课文)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师:这个时候作者的感情你知道该达到什么程度了吗?
生:非常非常后悔。
师:好。非常非常后悔,控制不住了。当一个人的感情控制不住而又想控制的时候,知道发音有什么特点吗?
生:声音大,但是又刹不住的那种感觉。
师:好。要断断续续。你重新来读。
生:(读课文)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师:好一些了。听老师来读。
(师范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作者极度地自责、后悔、内疚就是这一段,你们试着这样读一读好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各自读)
师:全用了气声。所以,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在技巧上,气声是非常重要的。气声和实声这是我们发音的两种基本的方法。
(师示范气声和实声两种发音)
你们说哪一种表达的感情比较好呢?
生:气声。
师:好的,咱们再请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吧,谁来读?
(生举手)
那个同学读了好几次了是吧,你后面的那位女生请你到前边来读好吗?把后面这两小段连起来读。
生:(读课文)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感情的投入还是欠点儿。好的,回去坐吧,还有哪位同学?好,你来吧。
生:(读课文)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tǔ)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师:注意这一段当中是吐(tǔ)还是吐(tù)?
生:吐(tù)。
师:注意这个字音,是吐(tù)着鲜血。还有呢,有两个“没想到”,你看是吗?两个“没想到”这在发音的时候要重读,他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孩子,你知道吗?
生:因为他之前就没想过母亲。
师:对了,他只想着自己了,他没想到母亲,所以连用了两个“没想到”,而且第二个“没想到”前面还有一个“绝”。重新来读这一段。
生:(读课文)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
师:这样读是不行的。“我没想到”应该用气声,还得重读,(用气声读)你看那位同学已经会了,让他来试一试好吗?
生:好。
师:这就是跃跃欲试啊,非常好。
生:(读课文)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师:很好,很好,你会用气声啦,刚才就会了,现在用得更好了。孩子,你会朗读啦,会朗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知道吗?好,接着往下读。
生:(读课文)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这最后一句话有点问题了,母亲在这个时候说话还有力气吗?
生:没有了。
师:对,没有力气,这句话怎么读啊?重新来。
生:(读课文)“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孩子,这很好,很好,太好了,请坐请坐,会朗读了,老师真高兴。最后一段了,谁来读啊?没读过的同学请来读一下,那个倒数第二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就是你呀,你还看别人干什么呢,就是你,长得很帅的小伙子,过来过来,个头还这么高,要赶上我了。让大家看看你多帅呀。来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孩子,你注意了吗?你太好用气声了,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用气声的,这一段你知道为什么可以不用气声吗?
生:我认为他是在陈述,而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
师:他是要表达感情,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母亲这个时候已经怎么了?
生:去世了。
师:他和妹妹是要一直消沉下去呢还是——?
生:好好活下去。
师:对呀,那你怎么读呢?要怎么表达好好活下去?
生:(读课文)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
师:孩子,你能不能把声音放的实一点?你听我这样读。(师实声范读)这就叫实声,用气声就不行了。
生:(读课文)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很好,这个地方读得不错了,“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生命的一种感悟。
师:生命的坚强,菊花是在百花开后还在秋风中坚强的开着,是这样吗?
生:明白了。
师:好,接着读。
生:(读课文)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不对不对,不应该这样,“我”和妹妹在一块要怎么着?
生:好好儿活。
师:这个“活”应该怎么读?再调整一下,要表现活下去的什么?母亲最希望的是什么?
生:儿子活下去。
师:妹妹和儿子相依为命,坚强的——
生:活下去。
师:很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重新来。
生:(读课文)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这个“活”可以拖腔拖得长一点,而且有声音的。再来读一遍,声音再稍微的高一点。
生:(读课文)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好好好,孩子,不容易吧,朗读有没有技巧啊?
生:有。
师:你终于明白了是不是啊?真好,咱俩拥抱拥抱吧。
(师生拥抱)
好,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主要是朗读了这篇文章,你们说通过朗读跟你们在第一遍学的时候相比有没有提高啊?
生:有。
师:有提高是吧,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起立)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