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课堂教学实录
(一)
一段旅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曹文轩小说《草房子》的节选文段。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认为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文章写了杜小康跟着爸爸去放鸭,遇到暴风雨成长的故事。
师:你知道杜小康是谁吗?
生:杜小康家庭情况优越,还是班长,学习还特别好。
师:但是,在一夜之间,杜小康家道中落,只好随父亲辍学放鸭。编者给这52段文字冠以“孤独之旅”的题目,既然是一段旅程,就有不同的站点,在不同的站点有着不同的心情。
下面是我们班同学对不同站点、不同心情的理解。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屏显学生预习单】
作业一: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作业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师生交流。
师:在大家的预习交流中,我们找到了杜小康的放鸭之路,也体验了他的心路历程,即从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的害怕——安顿后的无限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恐慌——暴风雨后的勇敢坚强。现实的旅程和心理的路程,都见证了杜小康的成长。
两次哭泣
【屏显学生预习单】
哭泣之问:
文中说“杜小康哭了起来,但是杜小康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是为什么?
(一)那次芦荡里的哭泣
【屏显学生预习单】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师:怎样朗读才能读出你要表达的情感?
生1:将“日甚一日”重读,强调这是积累了很久的情绪。读出“迫切”的感觉,就读出了总有一天会受不了的这种孤独的压抑情绪。
生2:“看到母亲”要读得忽然扬上去,因为梦境里的母亲是这次哭泣的导火索。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杜小康,你会向母亲哭诉什么?
【屏 显】
我会向母亲哭诉:
(学生联系上文,研读杜小康的一路孤独)
生1:我会说起路上那“朦朦胧胧”的树烟,在树烟的迷蒙里我感到自己对前路的迷茫,除了树烟“什么也没有”,我开始恐慌了。
生2:我会告诉母亲我看到了船舷前面的“扇面形”。这里除了大扇面就是小扇面,看起来很单调,我和父亲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单调,除了前行还是前行。
生3:我会和母亲说起我在芦荡里感受到的孤独。特别是坐在芦荡环绕的小船时,我感觉那种孤独和恐慌带来的压抑感,让我再也承受不住。
【屏 显】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师:你解读得很好,但是我觉得这段太啰嗦了,就大笔一挥给改了,我觉得特简洁,大家给我评评。
【屏 显】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感觉。
师:这样改,好不好?
生1:老师将“万重大山”这个喻体去掉了,我认为不好,因为这个比喻恰是为了展现芦荡重重叠叠,越是广阔,小康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不仅如此,这个“万重大山”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极言这种广远的芦荡带给小康的没有尽头的孤独以及这种孤独带给小康的恐惧。
师:你分析得很有学术水平。那么,怎么能读出这种感觉?谁来做一次小老师,指教一下?
生2:分析朗读并示范。
师:读得自己都害怕了吧?这就是朗读的力量,读进去,才能悟出来。
生3:老师不该删掉“绿色的浪潮”,把芦荡比作浪潮,是为了形容其广阔。
师:你的理解虽然正确,但是却少了一些情感。绿色的浪潮里5个字还可以读出什么呢?我们不妨多读几遍,老师再教给大家一个朗读的方式:带入手势。
(师生一起读“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
师边和学生齐读此句,边挥手,问:我们读出了芦荡的?
生(几乎是齐答):广阔无边。
师手势上下浮动,问:我们读出了?
生4:芦荡在滚动、好像有波澜。
生5:有风,吹起了芦荡。
师:风起芦叶动啊。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坐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整段没提到一个风字,我们却在浪潮里读出了风的涌动,这就是文字之妙。
师手势:将手掌立起来,推出去。再齐读。
生6:我读出了芦荡的一眼望不到头,视线所及就只有芦苇。
师:加上手势读,是不是也能帮助理解呢?同学们自己挥舞手势,再细细品读。
生7:老师不该删掉“逃不走”,这个词的感觉是在形容小康的极度绝望。
师:那么也就是说之前有过希望吗?在文中的那些语段你读到了杜小康之前还是有些希望的?
生: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小康还在路上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一段: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特别是撩逗这个词,它的意思就是撩拨、挑逗,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小康对前方还是好奇的。
师:你还挺会读书。前后联系,我们读出了此时啊,曾经撩逗小康的前方露出真面,小康彻底绝望了。所有的压抑聚在心头,小康终于用这种方式发泄了出来:哭。
师:你哭过吗?哭过之后怎样了?
生1:我考试失败的时候哭过,哭过之后决定奋起直追,好好努力,不再失败。
生2:我被同学伤害后哭过,但是后来我们又和好了。
师:那是因为受伤后的你学会了宽容和原谅。原来,哭泣,不仅仅是情绪的发泄,还是一次人生轨迹的归正,是重新审视自我的洗礼。哭过,然后坚强面对。这就是曹文轩说的:
【屏 显】
少年时就有一种面对苦难的风度,长大后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
杜小康的那次哭泣,可以说是杜小康面对苦难时的无奈沮丧,也可以是命运已经到了最低谷的一次反弹,更可以仿佛是一次洗礼,因为文章写到:他就不再恐慌起来。哭泣的洗礼之后他开始平静。
但是,那场考验他的那场风雨还是来了。
PART 02
两次哭泣
(二)那次风雨后的哭泣
1.那场暴风雨
师:请齐读36段,你读到了什么?哪些词语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1:我读出了暴风雨的恐怖。“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这反复出现的“黑”,给我们描摹了乌压压来临的暴风雨的恐怖气氛。
生2:“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从各个感官角度写出了暴风雨的可怕。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体验,陪小康进入风雨,在暴风雨中,杜小康有哪些表现?你看出了他怎样的变化?
生1:第38段,我从“一次又一次”、“顾不得”读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由懦弱变得坚强。
生2:第40和第41段,我从“还是分头找吧”,读出了小康的成长,他由幼稚变得成熟。
生3:“紧紧跟随”“不停地”等词语展现了小康的目标坚定、坚强勇敢
生4:“一脸伤痕”“乌得发紫”的外貌描写是在叙述小康受伤劳累之后却依然坚持不懈,他有着想找到鸭子的迫切希望,他更盼望能和父亲分担。
生5:第42段,父亲空手回来,但是儿子还在不停寻找,这时的小康开始比父亲更有男子汉的气概。
师:你留意到了这样的细节,看来真是读到文本的深处了。当父亲要求受伤而且精疲力竭的小康回去休息的时候,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师:同学们,你还记得之前杜小康说过哪些话吗?
学生根据文本发言。
【屏 显】
当刚刚上路,他感觉茫然一片的时候,他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当熬不住孤独,在夜里哭醒的时候,他说“我要回家……”
而现在满脸伤痕、嘴唇乌紫的时候,父亲要他去歇一会的时候,他却说“还是分头去找吧。”
师:在他说过的这三句话里,我们读出了小康怎样的变化?
生:由于懦弱变得坚强、由胆怯变得勇敢、由任性变得懂事。
师:带着对这种成长的敬畏,我昨天在制作PPT的时候,将还是分头去找吧后面的符号打成了叹号,但是翻书发现是个句号,我至今想不明白,为什么不是个叹号呢?谁能帮我解答?
生:杜小康觉得分头去找、分担责任已经是理所应当。因为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用了陈述性的句号。一个句号更显得他的成长。
师:风雨中,他拥有了坚强、勇敢、敢于承担的品质,是什么成就了杜小康的成长?设想一下,刚刚上路时的杜小康就遇到暴风雨,会怎样?
生1:如果刚上路时候的遇到暴风雨,小康很可能一下子被打倒,面对挫折彻底投降。
生2:我觉得成就杜小康的是这一路上恐慌、孤独给予他的磨砺,这样的困厄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他才能在风雨中一夜成长。
【屏 显】
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
——曹文轩
师:风雨中的杜小康印证了曹文轩的这句话,并在迎击风雨的过程中又展示了面对苦难时的风度。
【屏 显】
2.暴风雨后的哭泣
师:但是他还是哭了(引读44-46段)。文中说,杜小康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为他说明白吗?
生1:杜小康为自己承受的艰难而感到委屈。
生2:他也为自己能够凭着坚强和毅力战胜孤独而激动喜悦。
生3:我觉得这里的情感有委屈、有喜悦、甚至还应该有兴奋。这叫做百感交集。
师:你能将这样复杂的情感读出来?
(生朗读)
师:感谢你读出了小康的百感交集。
同学们,我们伴随小康一路走来,经历孤独苦熬,经受风雨历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鸭群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不顾艰辛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出一个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了、成熟了、坚强勇敢有担当(板书),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水、欣慰的泪水、也是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水。
师:旅行至此,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师:老师每读到这里总有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明亮的蓝色夜空?为什么要强调脚底板在一夜之后还在滴血,滴在草丛里,滴在父亲的脚印里,滴在鸭的羽毛上……
生1:从戳破脚底板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夜,现在还在滴血,滴在草上、父亲的脚印里、鸭的羽毛上。之所以这样强调,是为了小康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苦难,付出了血的代价。
生2:强调滴血,滴在父亲的脚印里,滴在鸭的羽毛上,也是在暗示小康成长了,他能印着长辈的脚印,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了,他也像鸭子一样,长得羽翼丰满了,这些滴血的代价换来的。
师:听大家的解读,老师想起了冰心的一首小诗,一起读读,你读出了什么?
【屏 显】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生1:成长、成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生2:唯有洒过泪、滴过血的经受过程,才可以走向成功,开出美丽的花朵。
生3:小康流过泪、小康也滴过血,这样的成长格外值得珍惜。
师:是啊,作者是在用诗意的语言写小说,用诗意的形象颂扬小康为成长付出的代价、颂扬小康倔强生长的力量。
PART 03
一个终点
师:我们已经不难想象杜小康收获第一枚鸭蛋时候的心情,他甚至大叫起来——:“蛋!爸!鸭蛋……”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
生1:爸,鸭下蛋了。
师:那现在为什么语无伦次了?
生2:是因为杜小康太高兴了。这种语无伦次更能体现杜小康收获的喜悦,还有成长的喜悦。
师: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喜悦再喊一次(学生大声朗读)。
同学们,这段旅行是孤独的放鸭之旅,更是成长之旅,收获之旅啊。一颗心在这段旅程里变得坚强、勇敢、有担当。
PART 04
一个未来
师:这段旅程已达终点,但是小康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后来发生了什么呢?后来,满载鸭蛋回程的时候,鸭子吃了别人家的鱼苗被扣,所有心血又一次毁于一旦,父亲经受不住打击,病重了。但是小康已经长大了,他不带一丝卑微地站在曾经当班长、当第一名的油麻地小学的门口摆起地摊。把这一幕看在眼里的校长桑乔不无感慨地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推荐阅读《草房子》,邀请你走进曹文轩为少年的你们铸造的成长天地,更希望年少的你们能正视所经历的孤独和困厄,让它们成为你成长的基石!
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