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老王》,这篇文章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等方面说一说我对本课的教学安排。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课文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老王》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散文。作者杨绛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穷苦卑微,生活凄凉艰难,为人老实厚道,有知恩图报的美德。杨绛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本文叙述语句平淡从容却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不失一篇培养学生爱心、善心、同情心的佳作。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对于《老王》这篇人文性和社会性较强的散文来说,文中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漠是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很难理解的,作者愧怍的原因是学生体察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细节,借助背景资料,在看似浅显的语言文字下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感悟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增强对作品意蕴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启发学生更加积极的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我确立了本文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文本细读,抓住主要信息,体会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精读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作”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老王的苦与善,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关爱弱者。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综合考虑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设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理解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难点: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采用:
1、诵读法:反复诵读,感知文本。
2、合作探究法: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情境,图文并茂,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老王》这一课我安排两个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七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我安排以出版社设计封面为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导入“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为了纪念她逝世6周年,出版社想要出版一部杨绛先生的散文集,《老王》这篇文章就收录在内,现在正在招募合适的书籍封面,今天我们就以《老王》为例,为出版社的封面出谋划策吧。”
紧接着问学生对封面了解多少呢?之后再给一段材料: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最后就一起来探究《老王》的封面设计。渐入佳境,也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色彩,识老王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任务:
任务:色彩是设计封面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读文章来说说如果以《老王》为例设计封面颜色,你认为封面是什么颜色的?并说明理由。
后面引导学生明确以黑色、灰色、深色系为主。
老王苦:
职业——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活。进不了蹬三轮的组织中,一个人单干。
家庭——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没有可以倚靠的亲人。
身体——眼睛残疾,生意受影响。
居所——住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精神——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这老光棍” “不老实”等,被人瞧不起。
本环节以封面为引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老王地位穷苦卑微,生活状况凄凉艰难,体会老王的“不幸”,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研读赏析、感悟真情:图画,品“善良”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项任务:
任务:齐声朗读课文第5-16段,概括文章我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
明确:A、送冰。 B、送默存。 C、送香油和鸡蛋。
任务二:好的封面图画会更快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如果让你选择把这几件事转换成封面图画你觉得哪一个画面更合适,结合文章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老王善:
送冰——车费减半,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忠厚老实)
送默存——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也不大放心。(淳朴善良 ,重情重义)
送鸡蛋和香油——临终前来送鸡蛋和香油。(知恩图报)
本环节以设计封面图画为由,结合时代背景(补充文革背景)让学生读出老王的“善良”,发掘平凡的老王身上最伟大的闪光点。让学生从杨绛先生沉静简洁的语言中,更深刻地体会老王人性的光辉。
背景链接:那个时候像钱钟书、杨绛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戴高帽、挂木板、挨批斗、剃阴阳头,被驱逐到大街上游行,扫厕所,就连杨绛他们自己的女儿想要回家看望爸爸妈妈都得先贴大字报,表明和父母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才能够回去。周围人对杨绛他们简直就像对待病毒一样,避之唯恐不及。
(四)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文字,道愧怍
这一环节是全文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三项任务:
任务一:封面有了色彩就有灵魂,有了图画就有了内容,如果在加上文字那就更具内涵了,身为封面设计师的你,会选择文章中哪句话作为封面的文字呢?
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愧疚之感)
任务二:杨绛先生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
①针对于老王的帮助,杨绛一家为老王做过哪些事?
第一次“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女儿送鱼肝油;
第二次“一定要给他钱”,关心他的生计;
第三次吃惊、害怕,给钱。
②请同学们说说:几年后的杨绛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明确:没有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当时老王把“我”视为家人,最后老王送香油鸡蛋实际是与家人告别,“我”有爱心有同情心,同时又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对不幸者老王表现为物质的帮助,而没有精神上的对等交流。作者懊悔这样做,老王定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自己家的。多年后作者一再追忆,带着严肃的自省精神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
任务三:杨绛写了老王,同时也坦诚了自己。同学们,读完《老王》后,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杨绛呢?
明确:不幸;善良富有同情心;具有反省精神。
本环节从设计封面文字的角度出发,试图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从杨绛的角度出发,串起对老王和杨绛之间不对等的人际关系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进入更高层次的解读。
(五)拓展延伸,情感共鸣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任务:
任务:老王只是我们大千世界中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你身边有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弱者吗?你平日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你像作者一样,有过良心的叩问吗?
(对“不幸者”的界定要准确,清洁工、乞丐等不一定就是“不幸者”。)
之所以最后设置这样的拓展迁移题,是因为我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善待身边人,再谈谈对社会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情感体验。
(六)总结梳理、结束授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光会设计了书籍的封面,还认识到了一个知识分子身上难能可贵的自省精神。杨绛曾经在《走在人生边上》这一本人生自答书中,写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杨绛难得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她有着一种敏锐的觉知力,她能直面自己,她能剖析自己。希望这节课,也能成为同学们的人生视野的起点,清晰地看世界,深刻地看自己。
(七)作业设计
画一幅《老王》封面设计图。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的,本课重点在于对“善”的分析,对“愧”的理解,从而得出作者的平等观念和爱心。
采用这样的板书设计线索清楚、简单明了、概括性强,使学生一目了然弄清楚本堂课所要掌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