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导读
章节概览
《经典常谈》第1-3章分别是《说文解字》、《周易》和《尚书》。讲述了汉字的产生、六种条例和它的流变。而《周易》则是讲八卦的书;《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而朱自清先生分析了《尚书》的“古今之争”。
创意说明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共13篇,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本书的第一次导读从序言开始,了解本书的价值,了解作书的背景;接着,通过划关键句,理清楚前三篇的内容,整体感悟这三章的内容;再品读文本,品味这三章的趣味,启发同学们对《经典常谈》的乐趣。只有让学生喜欢,他们才会真正进入文本中。
活动设计
一、读序言,解经典价值
阅读《经典常谈》的序言及教材71页的名著导读,说说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明确:
1、了解经典的文化。
2、启发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读经典更容易一点。
二、划关键,理经典内容
阅读前三章的内容,每一段划出关键句,理清前三章分别介绍了什么内容。
三、读片段,品经典趣味
假如现在需要你对《说文解字》、《易经》和《尚书》三本书选择一本进行深入研究,你最想研究哪一本书呢?读《经典常谈》中关于这三本书的介绍,谈谈哪里最让你觉得有趣的。
课后作业:读完前三章,为你喜欢的章节画出思维导图。
课堂实录
一、读序言,解经典价值
师:2023年春季新学期,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将作重大调整:名著导读《傅雷家书》更换为《经典常谈》。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这本书。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经典常谈》的创作背景,朱自清(1898-1948),现代作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大家可以看一下朱自清的一些经历,朱自清16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预科就是相当于现的北京大学附属高中,毕业后可以免试进入北京大学的本科,他开始是以诗人出身的,后来转向散文与古典文学研究,他认为古典研究是他的主业,与文人的身份相比,他更看重学术的研究。但这个时候,中国却遭受了领土上最大的灾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合并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里可以看出,《经典常谈》在1942年完成,当时的名字不叫《经典常谈》,叫《古典常谈》,后来朱自清采纳友人杨振声的意见改为现在的名字。
我们翻一下目录,书中有多少章内容?
生:十三章。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老师在这里少了一本书,少了哪一本?
生:《说文解字》
师:对的,是《说文解字》,在编辑《经典常谈》的时候,朱自清也重视“通小学“的意义。他特别强调”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所以,《说文解字》被放到了十三篇之首,可以看出,只有打通文字关,知道经典的内容,我们才可以真正跟古代的文化进行交流。而在教学中,学生也可以通过通过《说文解字》先了解中国的文字,了解其演变的过程,通过“涵泳”与体悟来了解《经典常谈》的内容。
师:阅读《经典常谈》的序言及教材71页的名著导读,说说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 生:第一段写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今天是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师:他想要我们学一点经典的文化。
生: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师:好的,我们也有学习本国经典的义务。
生:第二自然段中写道“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这本书让我们普及经典的。
生:第二自然段写道“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价值,是让我们亲近经典。
生: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就是把我们“导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师:嗯,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经典常谈》这本书的目的起码有三个:一是了解经典文化;二是减轻一点读经典的难度;三是引我们青少年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里要说明一下当时的背景。
师:当朱自清写《经典常谈》时,其实重要的矛盾是“废经”与读经,民初以来,一拨又一拨的“废经”运动,五四以后新文学家们对经典的批判,鲁迅写了《十四年的“读经”》,对读经和读经派作了最彻底的批判。鲁迅的判词,影响了此后近百年的废经史,也影响 到《经典常谈》75年的阅读史。
在那个时候,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但态度调整并非简单的立场反复,“新文化人”依旧是在当初“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上完成的对于传统的接纳。
即使是叶圣陶,他是除作者之外,《经典常谈》阅读史上 最重要的“第一读者”。但是,他也对直接的“经典训练”作了坚决的否定。还有就是钱伯城,钱先生细心地指出,《经典常谈》“可以同时适应三 个层次读者的需要”;继而谈到“经典训练”问题,马上亮出“废经”的坚定立场:“我们知道,经典训练并不就是恢复读经教育。恢复读经教育 是开倒车,这是‘五四’运早已解决了的问题。”
所以,在《序》中的下面一段话,正概括了此前三十年“废经”与“读经”的交锋史。
朱自清只能用教育部门的红头文件进行辩护,说“读经的废止并不是经典训练 的废止”。可见他那时候的艰难。当然,美国学者哈罗德 布鲁姆,是一位不遗余力地呼吁回归“阅读经典”的著名学者。他说过“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经典,因为不管我们是谁,没有莎士比亚,我们就无法认知自我。莎士比亚赐予我们的不仅是对认知的表现,更多的是认知的能力。”他更说到“没有经典,我们就会停止思考。”歌德也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前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再思考而已。
二、划关键,理经典内容
师:阅读前三章的内容,每一段划出关键句,理清前三章分别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说文解字》中我画了第一段的第一句“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第二段第一句“‘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第三段也是第一句“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后面的每一段的第一句,都告诉我们这一段的内容。
师:你能够总结一下这一篇讲了什么内容吗?
生:《说文解字》说了仓颉造字,然后因为有了文字,所以有了字书,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诞生了。然后说了造字的六个条例,最后讲了书体演变。
师:嗯,内容概括还是很完整的。其他的两篇内容,请跟你的同伴说一下。
(同学分享)
三、读片段,品经典趣味
师:假如现在需要你对《说文解字》、《易经》和《尚书》三本书选择一本进行深入研究,你最想研究哪一本书呢?你认为哪一本最有趣?读《经典常谈》中关于这三本书的介绍,谈谈哪里最让你觉得有趣的。生:我觉得第一篇《说文解字》就有趣,因为它介绍了造字和用字的6个条例,比如象形字原本是与图画有关的,我觉得很有趣。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尚书》,因为它是记载着中国最古早的那些历史,其中主要的思想是鬼治主义,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就解决一切。
师:鬼治主义 你可以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鬼怪,那时的人对鬼怪很信奉的。
师:啊?所以你对它有兴趣。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易经,因为易经里面有八卦阵, 八卦对古人来说,是很神秘的一个东西,电视里都有这样的片段,那些神算子,只要算算算算的,就知道天机了。
师:所以你觉得很神奇是吗?
生:是的。
生:我认为《说文解字》中有趣的部分是那个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称为六书,特别是象形,我觉得很有趣。它就是古代人的一种画。
生:我也喜欢《说文解字》,它介绍了字的规律,我通过它可以了解汉字,汉字字体演变的轨迹,我们也可以通过那这本书探寻甲骨文,还有文字背后的故事。
师:当你走进《说文解字》,你会发现文字的魅力。
生:我觉得《尚书》很有趣,它有很多个版本,然后古人竟然一直在读它,但是一千年后才发现它是假的。
师:你认为有趣的原因是假的《尚书》假得很真?
(生笑)
生:我比较喜欢《周易》,因为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的,民众的《周易》是算卦的。
师:开始以为《周易》是算卦的,后来发现《周易》不仅是算卦的,还可以教你怎么看世界。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说文解字》,因为说文解字一开始就给予一个质疑。因为一开始就是说这个字不是仓颉造的,而是那个商契造的,但是后面演变成仓颉造的了。还有给我们讲述字体的演变,而且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我觉得很有趣。
师:嗯,看来大家对《经典常谈》这一部书的前三章还是有所了解的。这是朱自清先生写给我们的大众的国学读本,就如他在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今天我们了解前三章的内容,希望它能够带着同学们航到经典的海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