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文字篇
背面文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汉语拼音、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知道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和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培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01
02
03
目 录
01
追本溯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概念解析: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讲,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历史渊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
1.背景
在压迫苗族的外族中,以彝族和汉族为甚,杂居的苗民极少占有土地,无地的佃农约在80%以上。也正因为异族压迫和政府盘剥,才有了苗民与异族和政府的尖锐矛盾,而西南地区流行着一句话:“苗族30年一次小反,60年一次大反。”
(2)国情条件:
许多少数民族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农奴》剧照
材料3: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
(3)政治基础: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
材料5: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4)经验: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5)党的重视: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它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 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
(6)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
经中共中央批准,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载入《宪法》
明确提出
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法律依据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3、推广:
自治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旗(与县同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10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3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五个省级自治区:
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02
与时俱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文革)这十年时间里,在“四人帮”的强制干预下……把民族节日当作“四旧”处理……禁止少数民族身穿民族服装和佩戴珠宝首饰,强迫民族群众改装;禁止各民族的歌舞,不准许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称其为“异国情调” 等。
——《尊重与保护: 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破坏→恢复→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立法:
(1)立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第二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三条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
(2)意义: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的制定工作。
少数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相同 不同
特别行政区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10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3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少数民族自治区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都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
实行地区
社会制度
实行原因
区域权力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香港、澳门
解决民族问题、少数民族自治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享有一定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3、“三个离不开”:
(1)内容: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意义: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4、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1)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内容: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3)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4年
1990年
1997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总结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过程
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03
居安思危
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完善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
(1)“两个共同”: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五个认同”: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民族共同体意识
(1)提出: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地位: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考察讲话
探究
探究一: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
(1)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
(2)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城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1.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2.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3.要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4.要切实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5.要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1.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4.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