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 —《变色龙》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经典传世之作,作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尤其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以高超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艺术形象。《变色龙》便是将人物放进日常生活中的“狗咬人”事件中,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态度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对比与夸张中,塑造了典型人物——善变的奥楚蔑洛夫,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腐朽,也揭示了小市民的麻木、冷漠和愚昧。
二
学情分析
小说是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文学文体,在校也学习了多篇小说,同学们对小说三要素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也深受小说中变化曲折的故事情节与典型多样的人物所吸引,但由于生活经历与阅历的简单性,学生对于小说所折射出的世态人情与时代风貌难以体悟与理解,所以全面理解与探究小说主题(主旨)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指引与方法点拨。
三
教学目标
1. 抓住叙事要素,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深入文本细节,学会从多角度提取关键字词,探究简约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
3. 品析文中幽默、形象的讽刺语言,感受契可夫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通过把握中心事件——“狗咬人”分析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经过把握小说来龙去脉。
2. 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举止,尤其语言对话去梳理人物的态度及其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
抓住文本事物、人物的细节之处,品析语言,联系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五
课时安排
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课文生字词的学习与积累。
2.圈画出印象深刻的片段、语句、字词,阅读初感知的分享与交流。
3.抓住叙事要素梳理故事情节,在情节发展中感知人物形象。
图片
第二课时
(一)思考“不变”
1.活动:选取你最喜欢的一次变化,读一读、演一演。
(学生通过演读、表演奥楚蔑洛夫的变化,在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2.教师提问:在变化中,你看到、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奥楚蔑洛夫?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3.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对小狗和赫留金的态度与裁断不断发生变化(5次),你能否发现他不变的是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
(二)为何要“变”
1.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为何要变?(思考探究第二题)
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思考)
1. 教师补充小说写作背景及作者创作特色
(了解作者创作风格与情感态度)
教师总结:契诃夫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深刻、批判讽刺
(三)一起找“变”
1.教师提问:善“变”的只有奥楚蔑洛夫吗?还有哪些事物、人物发生变化了,试着在文中找一找。
方法点拨:深入细节(语言、动作、外貌等)品味变化
(教师视学生情况给出范例或让学生寻找)
2.一起找“变”
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展示
预设及点拨:
①手指: 胜利的旗帜”变为“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 ”的敲诈工具,再变为“蠢手指头”,最后成了夸赞咬破手指头的小狗“不赖” “伶俐”的物证。
②军大衣:穿上、脱下等变化显示着奥楚蔑洛夫心理态度的变化。
③法律:法律和军大衣都是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工具
④笑:“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探究当时社会的人们与心态——冷漠、看热闹、同样媚上欺下而不自知的麻木、愚昧。
(四)“变”中悟深意
教师引用:鲁迅先生称赞契诃夫的作品“我认为没有一篇是可以一笑了之的。”
学生思考: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仅仅是为了批判、讽刺以奥楚蔑洛夫为代表的甘心当统治阶级看家狗的小官僚吗?
教师总结:奥楚蔑洛夫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地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和环境。专制、黑暗的土壤之上无法生长出公平公正之花!
(五)作业布置
1.《阳光学业评价》P36—37
2.阅读至少两篇讽刺小说:
A 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
B《儒林外史》:老童生周进哭同贡院、匡超人夜读遇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