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巧巧手》教学设计-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 1年级在唱游音乐课程中融合“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4项学习任务。
1.以创设情境、趣味唱游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变化,体验二拍子、三拍子音乐特点
2.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多种感官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在唱游和活动中渗入知识与技能;在体现音乐性前提下,设计丰富的活动,体现趣味化、生活化。
3.学业质量方面,通过本课,学生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表现歌曲轻松活泼的情绪;
4. 能用不同形式进行情境表演,体现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采用 D大调,拍,单乐段结构。旋律采用上行级进、乐句模进,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并将三次模拟理发的“咔嚓”、“沙沙”声与有规律的 X X │ X X │的节奏相配合, 生动地描绘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着的形象,反映了劳动时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同年 3月在保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举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 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做保险箱少不了铁匠,在德语中“铁匠”与“火的节庆”是同一个词,因此,乐曲喻为本次大会的内容形式。据说在焰火大会上首次演出时,乐队曾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沾作为节奏乐器。乐曲采用 D大调。拍,复三部曲式,在敲打铁砧为节奏的 4小节引子后,乐曲呈现出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部分主要主题。此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欢乐。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形体灵巧,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并较为准确地模唱“1”“3”“5”,对四分休止符的作用有基本了解,大部分同学能准确拍打“X X”“XX XX”节奏,但在音准、大跳旋律的准确演唱方面还有差距,且因生活经验及生理年龄原因,对于理发师、铁匠的工作不够了解,在创意表演方面需要老师多给与引导。因而本课各个环节都以音乐为主线,通过情境创设,将表演与音乐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演唱、律动、情景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悟音乐用心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两首作品,体会劳动时的愉快心情,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2.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理发师》,能够用不同形式表现《铁匠波尔卡》的不同乐段。
3.通过聆听、演唱、画旋律线、表演唱等方式,学唱《理发师》;用打击乐伴奏、律动表演等方式感受《铁匠波尔卡》不同乐段表现的内容主题。
4.通过“巧巧手”主题,做有劳动情节的歌舞表演,激发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匠人精神,简单了解理发师、铁匠的工作及打铁文化。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快乐的声音演唱歌曲《理发师》,能够用不同形式表现《铁匠波尔卡》不同乐段。
教学难点
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理发师》;
2.歌曲中“5 3”、“3 1”三度音程的准确演唱。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音砖三角铁碰铃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任务一:创设情境,导入《理发师》
1.核心问题一:感受主题形象
师:今天老师来扮演一位劳动者,你们猜是谁?
师: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理发师》。别看爷爷年纪大,却有一双巧巧手。
2.核心问题二:初听旋律,模仿动作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聆听体验,学唱歌曲
任务二:多遍聆听《理发师》,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1.核心问题一:初听歌曲,感受情绪,听辨剪刀和喷壶发出的声音学生活动:听辨、动作模仿师:理发师爷爷正在招收“小学徒”,让我看一看你们有没有潜质,右手小剪刀,左手小喷壶。
师:听,他的小剪刀和小喷壶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让我们模仿一下理发师爷爷的动作。
2.核心问题二:复听歌曲,角色体验
学生活动:随音乐角色体验
师:我们也来体验理发师工作吧。双排同学起立,前面是你的顾客。
任务三:学唱歌曲
1.核心问题一:学唱歌曲第一段学生活动
师:你们真是认真工作的小学徒。我们也化身理发
师,试一试吧。
生:学唱歌曲
(1)读词接龙(双响筒)
(2)画旋律线唱:解决难点 5 3 1
(3)跟琴演唱
(4)完整演唱:表现整个理发过程。
(5)填词唱:理发师爷爷考验你们掌握了没有?
评价任务:能跟随音乐情境和老师的语言要求参与到歌曲的聆听、角色体验中,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第一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唱过程中的参与性。
三、综合拓展深化主题
任务四:聆听《铁匠波尔卡》,简介作品
1.核心问题一:导入及初听
学生活动:初听,跟随音乐模仿打铁动作
师:理发师的客人越来越多,可此时小剪刀已经不锋利了。有一个好朋友能帮我们打造新剪刀,你们看他是谁?师:他就是奥地利的铁匠。在奥地利的小镇上,有一个铁匠铺,铁匠铺里的老铁匠打铁的手艺十分了得。听,铁匠爷爷又要开始打铁了,如果听到打铁声,请做打铁动作跟他一起敲起来吧。
2.核心问题二:简介作品
学生活动:了解作品名称、曲作者
师:一位音乐家约瑟夫施特劳斯捕捉到了铁匠打铁的声音,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铁匠波尔卡》。
任务五:分段聆听,不同形式表现每个乐段
1.核心问题一:聆听 A1主题
学生活动:
(1)画旋律线模唱主题旋律
(2)填词唱
(3)打击乐伴奏:三角铁、碰钟
2.核心问题二:聆听 A2主题
学生活动:随音乐表演
(1)大铁锤师:铁匠爷爷要开始打铁了。数一数出现了几次打铁声。打铁最重要的工具是铁锤,但铁锤太重,爷爷不得不用两只手握住铁锤。
(2)小铁锤:播放打铁视频师:铁匠爷爷还用了哪种铁锤呢?
3.核心问题三:完整聆听表现 A乐段
学生活动:完整聆听表现 A乐段
师:让我们跟着铁匠爷爷感受打铁的快乐吧。
4.核心问题四:聆听 B主题学生活动:随音乐模仿拉风箱
5.核心问题五:听辨乐曲结构学生活动:听辨 A’主题,了解乐曲结构
6.核心问题六:完整聆听、表现乐曲学生活动:用不同形式表现每个音乐主题评价任务:学生能用不同形式表现聆听到的每个音乐主题
【设计意图】分段聆听,设计不同形式表现乐曲主题,循序渐进引出乐曲 ABA结构,学生能够随音乐感受、表现铁匠打铁的音乐形象。
四、创编实践,表现歌曲
任务六:学唱《理发师》第二段,边唱边表演
1.核心问题一:导入第二段
学生活动:跟琴学唱
师:在铁匠爷爷的帮助下,理发师又获得了崭新的剪刀,理发店也迎来了新客人。让我们拿起新剪刀,继续帮爷爷理发吧。
2.核心问题二:完整演唱《理发师》两段歌词
学生活动:跟音乐唱
2.核心问题三:边唱边表演评价任务:能够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理发师》【设计意图】趣味唱游。
五、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任务七:总结本课所学,激发学生对“巧巧手”、“爱劳动”的情感体验
1.核心问题一:简单了解中国打铁文化
学生活动:
师:打铁也是我国民间一门古老的劳动技能,师傅用一把小铁锤就能够锻打出精巧的工具。
2.核心问题二: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学生活动:
师:理发师和铁匠爷爷都用他们的一双巧巧手给大家送去帮助,劳动带给我们快乐,音乐也带给我们快乐,希望同学们用你们的巧巧手去创造更多的快乐。
评价任务:学生能够了解本课“巧巧手”、“爱劳动”主题的教育意义,简单了解中国打铁文化。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
《巧巧手》课后反思
《巧巧手》是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融合了歌曲和欣赏曲,根据艺术新课标和大单元教学理念要求,本课教学设计我综合了《巧巧手》这一单元中的歌曲《理发师》、欣赏曲《铁匠波尔卡》,课型为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情境创设、多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将两首作品衔接巧妙,学生们在“理发师”职业体验中,借助律动、画旋律线、音砖、柯尔文手势等手段完成歌曲表演唱;为帮助理发师打造新剪刀,我又带领学生们走进“铁匠铺”,通过打击乐伴奏、情境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们在趣味十足的唱游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较好达成教学任务。通过对本堂课的复盘,有几点需继续改进,如教师的范唱要更加专业、形象;在教学的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意实践的生成与表达、激发学生艺术潜能;同时将文化理解、情感渗透贯穿到审美教育的每个环节,加强核心素养之间的融合,全面实现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