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说课稿
各位同仁:大家好!
现在我就今天所教的《七律·长征》一课谈谈设计思路和课后反思,如有不恰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出。
《七律·长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专题,共编排了5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是领略毛主席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哲学家、战略家,又是了不起的诗人的革命豪情和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课标中对高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律、渡、索、崖”等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磅礴、逶迤”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的豪迈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顺利的完成本课教学,我课前认真备课,搜集相关资,了解时代背景,精心设计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合作探究、朗读想象、理解感悟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认识伟人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然后,简介长征,学生读诗,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能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和语感,有感情的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我抓住读这根主线,每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长征》这首诗,通过熟读课文,我们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起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抓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课文插图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在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看到这样的崇山峻岭耸立在眼前,你会是什么心情?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理解,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理解上,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观看视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战胜敌人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看图片,体会有几根铁索悬在空中横跨大渡河,下面是滔滔的河水,让人头晕目眩,心惊胆寒。
(四)联系生活实际,课外拓展。
总之,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在读中去体会,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课堂上,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抓关键词理解诗句,而始终把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范读,学生单独读,集体读,分组读,赛读,关注读的方式和方法,以读促悟。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不少问题,请在座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