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两校七年级上册历史入学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两校七年级上册历史入学联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7 15:3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第一学期入学联考
学校 姓名 考生号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单选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 )
A.神话 B.化石 C.传说 D.文字
2.被称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更有悠久的历史,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如下图所示的远古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开始吃熟食,在夜间也能照明,扩大活动的范围。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会使用火 B.会使用磨制石器
C.会交换生活用品 D.有爱美意识
4.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聚群而居,其中居住于长江流域的是( )
A.半坡人 B.河姆渡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5.下图是距今大约3万年以前山顶洞人使用的鱼骨针和贝壳、石块组成的装饰品。这些文物的出土,不能说明( )
A.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 B.他们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C.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D.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
6.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两种房屋复原图,造成其样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半地穴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
A.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 B.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不同地区的文化繁荣 D.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7.下列关于传说与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传说是虚构的故事没有任何可信度 B.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过来的
C.传说就是历史史实 D.通过考古发现被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
8.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每年清明,众多海外华侨踏上寻根之旅,共同祭拜“人文初祖”。“人文初祖”是指( )
A.黄帝 B.炎帝和黄帝 C.尧 D.禹
9.“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 尤乱。”对此话解读错误的是( )
A.这是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 B.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阪泉之战
C.“平定蚩尤乱”后形成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D.相传黄帝发明了指南车等
10.“大禹治水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舜去世后,他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该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华夏族的形成 B.禅让制的实行 C.世袭制的确立 D.早期国家的产生
11.《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用人标准是( )
A.血缘关系 B.德才兼备 C.学识渊博 D.战功显赫
12.距今4300—4000年的山西陶寺都城遗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 )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
二、综合题(共26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材料二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三 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图A、图B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何种类型的房屋。他们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意义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明起源的迹象是什么。概括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特征。(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黄帝陵祭文》
材料二:《墨子·尚贤上》:“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史记·五帝本纪》:“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
材料三: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1)根据材料一回答,毛泽东之所以给予黄帝如此高的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举一例黄帝的“伟业”加以证明。(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举舜.禹成为首领的制度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归纳,我们应该从大禹治水的典故中学习大禹的哪些精神?(4分)
试卷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化石。远古时代的化石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B项正确;神话不能作为史实依据,排除A项;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但不能作为主要依据,排除C项;远古人类时期当时没有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A项正确;北京人今约 70 万—20 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遗址均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不在云南,排除BC两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不在云南,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远古人类是北京人。从“茹毛饮血”到“吃熟食”“夜间也能照明”,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并不是磨制石器,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交换物品和爱美意识的知识点,排除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依据题干的“居住于长江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代表,B项正确;半坡人居住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北京人、山顶洞人与长江流域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5.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仅凭这些文物不足以反映出当时山顶洞人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题干图片展示了山顶洞人使用的鱼骨针和贝壳、石块组成的装饰品,鱼骨针反映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以及他们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装饰品说明其具有爱美的意识,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其样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虫蛇,因此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地,架空地板,可以防潮通风,防止野兽虫蛇侵袭。半坡位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火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D项正确;“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文化繁荣”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关于炎帝和黄帝尧、舜、禹的传说,通过考古发现被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D项正确;传说被印证也可能是真实,排除A项,有些传说无法印证,不一定真实存在,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过来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传说不被印证就不是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人文初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是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中华民族都自称炎黄子孙,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项正确,排除A项;尧、禹都是黄帝以后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琢鹿战役,不是阪泉之战,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联合炎帝起来打败了蚩尤,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养蚕巢丝,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乐官令伦制作了乐器。“平定蚩尤乱”后形成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黄帝即轩辕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在琢鹿战役中,黄帝创造指南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舜去世后,他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结合所学知识,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 “禅让制”,材料所述“禹”在瞬去世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突出反映了禅让制的实行,B项正确;华夏族形成于炎帝、黄帝战败蚩尤之时,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A项;“禹传子,家天下”标志着世袭制的确立,排除C项;夏商周的建立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由材料“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并结合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B项正确;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治制度的用人标准是学识渊博,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治制度的用人标准是战功显赫,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可知,这一时期私有制出现且阶级分化明显,B项正确;在我国,黄河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排除C项;题干内容与化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1)图A: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B: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2)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社会分化。多元一体、绵延不断。
【详解】(1)房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是生活于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B是生活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建筑。
不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房屋是半地穴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房屋是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因此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因为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
(2)意义:根据材料二“人们已经懂得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迹象:根据材料三“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可知,文明起源的迹象是: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
特征:根据材料三“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可知,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多元一体,绵延不断。
14.(1)原因: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举例: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建造宫室;制造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等。
(2)禅让制。
(3)创新精神,公而忘私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所以毛泽东所以给予黄帝如此高的评价。
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的“伟业”有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建造宫室;制造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等。
(2)制度:根据材料二“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3)精神:根据“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可归纳出公而忘私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使用疏导的方式治水,反映出创新精神。
答案第2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