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学期入学联考
学校 姓名 考生号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单选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某地有一座雕塑:一双大手把一根大烟枪折为两段。这一雕塑最可能建在( )
A.厦门 B.虎门 C.澳门 D.江门
2.某班同学制作了“近代中华英雄谱”板报,其中“哀国步维艰,焚烟弭患,近代首尊攘外史;痛民生疾苦,兴利除弊,千秋敬仰文忠公。”赞扬的英雄人物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宝贵 D.邓世昌
3.英国远在欧洲,离我国万里之遥,之所以还要跑来侵略我国的根本原因是( )
A.为了挽回鸦片销毁的损失 B.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C.为了割占香港岛 D.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4.“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人至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这说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
A.清军将领指挥水平较低 B.清王朝政治腐败
C.中英武器装备差距较大 D.英国战争准备充分
5.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危机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抗争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中国被迫签订的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读图思考,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中法《天津条约》的签订
7.下列属于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借口的是( )
A.“马神甫事件”和“鸦片事件”
B.“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C.“亚罗号事件”和虎门销烟
D.“马神甫事件”和虎门销烟
8.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后,一位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尤能圣,圆明不复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 )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日本军队 D.八国联军
9.下图为现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条约签字页,上面的日期为:“大清咸豊十年九月十一日 大英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该条约是( )
A.《虎门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0.马克思指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是指( )
A.割占我国香港岛 B.强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C.大肆劫掠圆明园 D.获得兵费赔偿白银2亿两
11.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内乱毁梦”是指( )
A.拜上帝会,聚集力量 B.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C.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D.替天行道,扶清灭洋
12.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是指太平天国( )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C.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D.没有充分的发动群众
二、综合题(共2大题,共26分)
13.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圆明园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材料二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和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都是指谁?“果园的主人”指谁?“果子”指什么?(4分)
(2)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4分)
(3)历史学家钱乘旦在新书《西方那一块土》中论述:“西方文明的确有许多长处,值得他人学习,但也有不少短处,需被他人引以为戒。我们观察西方文明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文明不在‘那山’中,可以看得更清楚。”从客观角度评价西方“文明”国家在材料中的作为。(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6分)
(2)据材料二,为什么说《资政新篇》的提出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6分)试卷第2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前,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折断的烟枪这一雕塑最可能建在虎门,B项正确;虎门销烟发生在虎门,不是在厦门、澳门、江门,排除ACD项。故选B项。
2.A
【详解】由题干“哀国步维艰,焚烟弭患,近代首尊攘外史;痛民生疾苦,兴利除弊,千秋敬仰文忠公。”并结合所学可知,赞扬的英雄人物是林则徐。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谥号文忠公,A项正确;关天培虎门之战壮烈殉国,排除B项;左宝贵平壤战役殉国,排除C项;邓世昌黄海海战殉国,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B项正确;为了挽回鸦片销毁的损失不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割占香港岛是鸦片战争的结果,排除C项;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英军……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可知,清军武器装备落后,英军“船坚炮利”,这是清军失败的原因之一,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军将领指挥水平较低,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清王朝政治腐败问题,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英军的船坚炮利,无法充分说明英国战争准备充分,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北京条约》是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排除B项;《马关条约》是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项;1901年,清政府和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据图表“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要与英国商定,破坏了关税主权,对中国危害最大,C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与表格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中国手工业纺织属于中国的自然经济,与关税无关,排除B项;中法《天津条约》的签订发生在185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鸦片事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虎门销烟是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劫掠,为了掩盖罪行,又放火焚烧了圆明园,B项正确;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排除A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 大英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签订,C项正确;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排除A项;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排除B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B项正确;割占我国香港岛的是英国,排除A项;大肆劫掠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排除C项;获得兵费赔偿白银2亿两的是日本,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一次严重内乱,史称“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即题干所述的“内乱毁梦”,C项正确;拜上帝会,聚集力量体现的是“宗教构梦”,排除A项;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政权,体现的是“政策筑梦”,排除B项;替天行道,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可知,李大钊先生是在评价太平天国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这说明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在理论指导方面的缺乏,没有提及宗教改革,无法反映太平天国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没有充分的发动群众,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3.(1)英国和法国;清政府;西方列强在华的特权和利益。
(2)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3)西方列强在材料中的表现充分证明,标榜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国家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弱国无外交;应该建立强大的国家。(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两个强盗和树上的伙伴:根据材料“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篇废墟。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和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都是指英国和法国。
“果园的主人”和“果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果园的主人”指清政府;“果子”指西方列强在华的特权和利益。
(2)严重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1860年,英法联军向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3)评价: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可看出,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结合所学知识,从认识西方列强的本质、受到侵略的原因、怎么做等角度作答,如:西方列强在材料中的表现充分证明,标榜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国家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弱国无外交;应该建立强大的国家。
14.(1)社会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原因:缺乏可实施的社会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社会革命:根据材料一“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转变:根据材料“《资政新篇》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可知,《资政新篇》提出了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的理论,这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可实施的社会条件;其次太平天国政局不稳战争环境紧张;还有就是这些政策很难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答案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