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文言文总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1 08:3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缘溪行 缘: 2、落英缤纷 落英: 3、甚异之 异:
4、豁然开朗 豁然: 5、俨然 6、阡陌交通 交通:
7、黄发垂髫 8、怡然自乐 怡然: 9、具答之 具:
10、咸来问讯 咸: 11、率妻子邑人 妻子: 12、绝境
13、不复出焉 复: 14、无论魏晋 无论: 15、延至其家 延:
16、处处志之 志: 17、欣然前往 欣然: 18、无问津者 津:
19、便扶向路。 扶: ;向: 20、便要还家。要: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2、欣然规往。规: 23、寻病终。寻: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 。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译文: 。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译文: 。
9、后遂无问津者。译文: 。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 。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 。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译文: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 。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 。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 。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陋 室 铭 刘禹锡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名: 灵: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 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乱: 。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 劳形: 。6、何陋之有? 何: 。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 ;白丁:
二、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统领全文的一句是
2、 文中点睛之笔是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4、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5、 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7、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蕃: 。 2、濯清涟而不妖。濯: 。妖: 。
3、不蔓不枝。蔓: 。枝: 。 4、不可亵玩焉。亵: 。
5、陶后鲜有闻。 鲜: 。 6、宜乎众矣。 宜: 。
7、亭亭净植。 亭亭: ; 植:
二、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以下问题
1、 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什么?
2、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4、 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核舟记 魏学洢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 可: 许: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 盈: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修狭: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5、左手倚一衡木 “衡”
6、其两膝相比者 比: 。7、珠可历历可数也 历历: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若: 。 了了: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 。 为: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
11、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 ; 因: ; 象: 。
12、尝贻余核舟一。 贻: 1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
14、雕栏相望焉。 相望: 15、石青糁之。 糁
16、东坡现右足。 现: 17、如有所语。 语:
18、佛印绝类弥勒。绝类: 。19、矫首昂视。 矫:
19、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 。20、其船背稍夷。 夷:
二、翻译句子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技亦灵怪矣哉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 ( http: / / www.21cnjy.com )底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绍黄庭坚和佛印?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 与: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 。 亲:
3、不独子其子 子: 。 子: 4、男有分,女有归 分: 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 贼: 。 作:
7、是谓大同 是: 。 大同:
二、翻译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3、男有分,女有归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6、盗窃乱贼而不作。
7、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2、“大同”社会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从哪两方面说明了“大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的优越性?
4、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三 峡 郦道元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 2、夏水襄陵 襄:
3、乘奔御风 奔: 4、素湍绿潭 湍:
5、不见曦月 曦: 6、霜旦
7、飞漱其间 飞漱: 8、属引凄异 属: ; 引:
9、或王命急宣 或: 10、虽乘奔御风 虽:
11、良多趣味 良 1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
13、略无阙处 略: ;阙:
14、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 ;夜分:
15、沿溯阻绝 沿: 溯: 。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2、 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 四时: 。 俱: 2、晓雾将歇 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 。颓: 。 沉鳞: 竞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 5、五色交辉 交辉:
二、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四、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 。 遂: 。 至: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闲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 。 盖:
5、月色入户 户: 6、欣然起行 欣然: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哪一句?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中心思想是什么?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6、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7、“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怎样的胸怀?
8、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
9、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观 潮 周密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 出: 仅: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 . 略:
4、随波而逝 逝: 5、皆披发文身 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 7、吞天沃日 沃:
8、如履平地 履: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
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 11、艨艟数百 艨艟:
1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弄: ;标: 13、珠翠罗绮溢目 溢目:
1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1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僦、赁: 。 虽: 容:
二、翻译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6、 人物略不相睹。
7、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
9、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10、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1、珠翠罗绮溢目。
1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
四、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3、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场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4、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写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内涵?
7、 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日更定 是: 。 定: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 。 毳:
3、雾淞沆砀 沆砀: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 。 更: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 白: 6、上下一白 一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 ;及:
二、翻译句子
1、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 http: / / www.21cnjy.com )炉正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回答问题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附答案: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缘溪行 缘: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
3、甚异之 异:诧异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8、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
9、具答之 具:详尽 10、咸来问讯 咸: 都
11、率妻子邑人 妻子:妻子儿女 12、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3、不复出焉 复:再 14、无论魏晋 无论: 更不必说
15、延至其家 延:邀请 16、处处志之 志:作标记
17、欣然前往 欣然:高兴的样子 18、无问津者 津:渡口
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22、欣然规往。规:计划 23、寻病终。寻:不久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
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陋 室 铭 刘禹锡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 这 3、惟吾德馨 。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儒: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二、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 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7、写出三组对偶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
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二、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 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 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核舟记 魏学洢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 可:大约; 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尚,还 。 盈:满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5、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着
6、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7、珠可历历可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若:像。 了了:清楚明白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高高的帽子。 为:是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零数
11、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雕刻。
12、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1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
14、雕栏相望焉。 相望:左右相对 15、石青糁之。 糁:涂
16、东坡现右足。 现:露出 17、如有所语。 语:说话
18、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19、矫首昂视。 矫:举
19、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20、其船背稍夷。 夷:平
二、翻译句子
1、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 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8、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答: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归:女子出嫁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二、翻译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译文: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6、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7、是故谋闭而不兴。 译文: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1)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2)人人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独子其子);(2)各种年纪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3)尤其对矜、寡、孤、独、废疾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
3、文章从哪两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答:两方面,一是社会制度,二是社会公德。
4、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天下为公
三 峡 郦道元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襄:上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其间 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 真,实在 1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极高的山峰
13、略无阙处 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
14、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15、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 用原文回答:表现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 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
答:晴霜初旦,林寒涧肃。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答: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二、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四、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观 潮 周密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出:发、起 仅:几乎、将近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 略:一点点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穷尽
11、艨艟数百 艨艟:战船
1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珠翠罗绮溢目 溢目:满眼
1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高
1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 虽:即使 容:许、使
二、翻译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 译文: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玉城雪岭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译文: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译文:一会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译文: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
7、 人物略不相睹。 译文: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7、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译文: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8、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译文: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9、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译文: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
10、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11、珠翠罗绮溢目。 译文: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1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四、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奇伟壮观。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答: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
3、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场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写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答:“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内涵?
答: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
7、 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日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二、翻译句子
1、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三、回答问题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答: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