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快速读懂读透信息类阅读文本
一.考情分析
1.题型
2021-2023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均为3个选择题,实用类文本为2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
2021-2023年新高考卷:非连续文本为3个选择题+2个主观题。
例:
2023全国高考甲卷“论述类”真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023全国高考甲卷“实用类”真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3)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6分)
2023新高考卷: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2.考点
全国卷和新高考卷主要考内容理解、文章论证,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据、词语理解、谈认识/看法、比较等。
3.分值
全国卷论述类为9分、实用类为12分。新高考卷为19分。
4.命题预测
第一.多文本阅读逐渐取代单文本阅读。
第二.淡化文体,注重内容上的关联,偏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整合、思路结构梳理、论证特点分析以及迁移运用能力。
二.信息类文本基础知识
1.含义
信息类文本是以提供信息为主的功能性文本。
2.特征
信息类文本是与文学类文本相对应而存在的。不同于文学类文本,信息类文本没有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旨在培养学生获得真实世界信息的能力。
3.类型
在高考语文中,信息类文本包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非连续文本”等。
例1:论述类文本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例2:实用类文本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三.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
(一)论述类文本的类型
1.政论文
政论文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例: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指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例: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3.书评
书评是指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例:《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4.时评
时评是指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例:《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二)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把握好以下三要素:
1.论点/话题
第一.含义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话题是指谈话或文章论及的对象。
第二.形式
论点的呈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呈现,在文章中以句子的形式出现,通常出现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二是不直接呈现,需要通过抓关键词,从文章中概括。
例1: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论点:“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例2: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繁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论点:握手礼不科学、繁而不周。
训练: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论点:考古学提供了许多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第一.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包括名言、警句、格言、定理、公式等及人们公认的道理。
例: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第二.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例: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即“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
这一章节侧重讲授道理论证。所谓道理论证,就是围绕论题或论点,进行多方面的论分析证,包括内涵、背景、原因、条件、现状、成绩、问题、变化、特点、影响、意义、危害、措施、启示、对策、办法等。
这种分析方法适合所有信息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尤其能够帮助学生读懂读透论述类文本,获取关键信息等。
(1)内涵/实质
内涵/实质,是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概括说明事物的含义或本质特征。
例1:狗的内涵是一种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等。通过这三个特征,将狗与其他动物,如狼、猫、狮子和老虎等区别开来。
例2: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提问:历史地理学的特性是什么?
答案:历史地理学是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具有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2)背景
所谓背景,是指促使某一事件和问题的发生的社会状况,多为较为宏大的国家与社会层面,有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研究背景、活动背景、调查背景、历史背景等。
例1:2020年国家出台很多政策促进就业,大背景就是新冠疫情造成很多企业关门或倒闭。
例2:2015年8月3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地方和学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劳动,普及校园种植或养殖,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等实践活动。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力争用3~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提问:全国中小学重视劳动教育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3)关系
关系是指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
例1:努力是成功的前提,成功是努力的目标。
例2: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提问: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
答案:①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4)原因
原因是指事情的起因,造成某种结果出现或者引发某种事情产生的因素。
按内容分,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原因;按主体分,分为主观原因(内因)、客观原因(外因);按关系分,可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
例1: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的原因在于:一是利益敲诈,通过贸易战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二是战略遏制,通过贸易战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三是模式打压,通过贸易战,缩小中国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
例2: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提问:搞调查研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第二.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5)条件
条件是指事物存在、发展的影响因素。
例1: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出,只有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学校基本防控措施到位,师生的公共安全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才能开学。
例2:近年来,Z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体升级、区域经济提升,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创造性地提出了“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市场主体升级工程。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浙江市场主体升级工作焕发全新活力,为浙江经济率先发力、逆势上行夯实了基础,赢得了先机,积蓄了能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问:Z省顺利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第一.Z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市场主体升级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第二.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创造性地提出市场主体升级工程。
(6)问题
问题是指引起研究讨论,或尚待解决的事项。
例1: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社会贫富差距严重、教育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小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
例2:F村村民过去靠砍树卖钱谋生,不久山上的树越砍越少,河里的鱼也渐渐消失,不仅使得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村民的生存发展也渐成问题。
提问:F村村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F村村民滥砍滥伐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村民面临生存发展问题。
(7)成绩
成绩是指工作或学习的收获或成就。
例1: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初见成绩:“六升两降”,即家庭厨余垃圾分出数量、厨余垃圾分出质量、桶站设置达标率、执法检查力度等六项指标提升,其他垃圾清运量、问题率两项指标下降。
例2: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提问:请概括中国考古学所取得的成绩。
答案:考古资料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
(8)特点
特点是指事物独特的地方,是一个或一组客体可供识别,即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
例1:非常固执的人,往往有以下三个特点,对事情一知半解,却认为自己“滚瓜烂熟”;做错事了,还不思悔改;不热爱学习,难以接纳新兴事物。
例2: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提问: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的特点。
答案: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
(9)影响/作用
影响指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改变人或事的行为、思想,以及带来的结果,可分为积极影响/作用,例如意义、价值、效果等;消极影响/作用,如危害、问题等。
例1:受疫情影响,美职篮延期多场比赛。
例2: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提问:概括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作用。
答案: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推进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
(10)阶段
事物或事件发展的顺序或段落。
例1:舒伯的职业发展5阶段,成长阶段(出生——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65——死亡)。
例2:1982年,一位美国教授在校园BBS上建议用字符“:-)”来表示笑话,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生产力,此后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此它被称为“改变历史的一张笑脸”。颜文字是它的升级版,其显著特点是用键盘符、标点或者两者的结合体模拟出人的面部和某种身体姿态,用来方便快捷地表达和传递情绪。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呲牙“”、偷笑“”、笑哭“”等惟妙惟肖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如火如荼,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
提问: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案:ASCII元素组成的表情符号;颜文字;绘文字;自定义表情符号。
(11)经验/措施/对策
第一.经验是指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
例1:作文学习经验,在日常的积累过程中,考生最好能背诵几篇优秀的范文,熟悉文章行文的文风和结构,结构框架的特点尤其重要。
第二.措施是指针对情况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2:此次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a.采取封闭措施,全面进行环境消杀;b.摸排名单,逐一进行排查,及时做好管控;c.通过流行病调查,锁定暴露者的管控范围;d.公安部门开展大数据比对,进一步排查相关人员;e.对外发布紧急寻人,广泛查找相关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第三.对策是指应对的策略或方案。
例3:制定高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为了促进社区管理的良性运行,注重在社区建设中完善社区激励机制。建立包括组织和个人的奖励机制。要制定良性、合理的年度收入增长机制,让在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薪酬增长有个明确的认识。
例4: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提问: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具体流程
1.先读题目(1分钟)
先读题目,把握阅读重点。
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
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
2.阅读全文,明确材料性质,做好圈画标记(4分钟)
(1)标记题目相关的信息、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第一.范围、程度、频率词
全、都、凡、凡是、所有、几乎、多数、总共、部分、一些、少量、之一等。
最、十分、绝对、极、更、基本、比较、重要、根本等。
非常、通常、偶尔、仅仅等。
第二.时态词
曾经、过去、之前、已经、现在、目前、将、尚未、以及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等。
第三.指代词
这、此、那、它、其、之等
第四.肯否词
一定、必定、的确、有;没有、无、无非、防止、禁止等
第五.已然未然
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第六.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只要……就……、只有……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不是……而是……、虽然……但是……、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第七.顺序词、总结词、概念词
顺序词:“首先”“此外”“同时”“第一”等。
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等。
概念词:文中反复出现的概念词语。
第八.举例子(例如:人名)
(2)明晰材料的性质
围绕某一话题,明晰语句是分析内涵、背景、关系、现状、成绩、问题、原因、影响、作用,还是经验、措施等。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学的成绩)。“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考古写史的成绩)。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考古学的意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举例)。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上古史体系的重构)。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考古学的意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学对于写史的意义,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进行论证)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阐述“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的问题以及我们该怎么做)
3.逐段概括段意,明确该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学的成绩)。“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考古写史的成绩)。
主要内容:阐述考古学与考古写史的成绩。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考古学的意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举例)。
主要内容:阐述考古学的意义,并举例说明。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上古史体系的重构)。
主要内容:描述重构上古史体系的成绩。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考古学对于重构上古史的意义)。
主要内容:阐述考古学对于重构上古史的意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学对于写史的意义,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进行论证)
主要内容:阐述考古学对于写史的意义,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进行论证。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阐述“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的问题以及我们该怎么做)
主要内容:阐述“证经补史”传统史学思路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该怎么做。
4.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第一段:阐述考古学与考古写史的成绩。
第二段:阐述考古学的意义,并举例说明。
第三段:描述重构上古史体系的成绩。
第四段:阐述考古学对于重构上古史的意义。
第五段:阐述考古学对于写史的意义,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进行论证。
第六段:阐述“证经补史”传统史学思路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该怎么做。
5.再次审读题干(1分钟)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
6.找信息区间(1分钟)
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定阅读区间。
7.文题比对,选答案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求异,确认对还是错。
四.真题训练
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
B.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
C.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
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错误,文中说的是“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以及”表示并列,无法看出侧重哪方面。
B.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考古学的意义)
C.““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错误。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
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文中是说不能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非“无关紧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B.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注重将传统历史学作为参照,用以凸显考古学的独特价值。
C.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
D.第三段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展示了考古学在上古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论点以及论证的能力。
C.“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错误,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第五段开头用“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古史体系”进行了总结,由此可知,列举这些考古发现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为其所属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佐证。
B.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C.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
D.“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错误,文中说的是“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文中只是说“超越了”“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并没有说就此证明其“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训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
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错,无中生有。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这里只是在说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把它与典籍记载进行比较,二者应当是各有价值。
C.“都脱不开……也是如此”错,表述绝对,根据原文第五段“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可知,选项缺少一个前提条件“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
D.“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错,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末尾只是说“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而通过第六段“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知,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影响的是金银器纹样设计的图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B.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要。
C.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思路。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概括不全面,原文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见原文是两个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
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治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
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所以……”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是“……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
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区中的政策工具实践
据统计,199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370万吨,居世界首位,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地区已占全国面积的40%左右,主要集中在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等地区。可见,我国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空间上的聚集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理已迫在眉睫。1995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对已经产生、可能产生駿雨的地区或者其他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地区,经国务院批准后,划定为酸雨控制区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4A.1995年我国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在此背景下,政府岀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便治理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这标志着通过划定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区的方式,治理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区域性’‘污染的序幕正式拉开。这一阶段的政策工具在日渐丰富,但依赖纵向上的中央权威进行区域政策工具协同整合的特征十分明显。
针对于二氧化硫和酸雨等污染严重、危害较大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高“强制性’’的政策工具因其易于操作、效果明显而被更多地选择使用(4B.文中的政策工具,指的是针对我国二氧化硫和酸雨等污染的特点,对污染控制区釆取的达成治污目标的各种手段方法。)。具体表现为:其一,管制型政策工具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断细化完善。在SO2的排放控制方面,我国除规制了“两控区”内SO2的排放总量控制的总体框架,还逐步采用了一系列其他管制型政策工具,如“限产关停高硫煤矿”“限制城市燃料含硫量””适时调整’两控区’范围”等(4C.管制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排放总量控制,二是适时调整,如限产限排,调整“两控区”范围等。)。其二,市场型政策工具被渐进引入。1996年,体现“利用市场”逻辑的SO2排污收费制度被要求扩大应用至“两控区”,而后更是要求在两控区内做好二氧化硫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这一时期“创建市场’‘方面的政策工具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如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选取两控区内的山西、天津、柳州等7省市试行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5B.1996年,体现“利用市场”逻辑的排污收费制被要求在“两控区”实行,而“创建市场”方面的政策工具尚未全面铺开实行。)(4D.引入市场型政策工具后,各地政府利用“市场逻辑”制定排污收费制度,并进而发展成为两控区内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其三,自愿型政策工具初现端倪。由于受信息技术和公民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在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中,自愿型政策工具更多体现为污染和治理信息被有条件地监测、收集和公开,以及组织或个体针对大气污染的信访活动。(5C.自愿型政策工具更多体现为组织或个体针对大气污染开展的各种活动,很少来自政府的干预,因而较少制约。)(6D.由文意推断,划定控制区的做法,在应对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时仍显单薄。)
这一时段,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政策工具,基本是依靠纵向上的中央权威进行统一协调,横向上政策工具间的互动与协调则处于缺位状态。(6A.“两控区”的治污工作,主要依靠纵向上的中央权威协同整合,导致横向上的政策工具间的互动协调处于缺位状态。)在控制区内,传统的管制型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各地政府要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选择、执行,在工具最终的执行效果方面,中央政府拥有评定权(5A.管制型政策工具居于主导地位,就是因为它源自中央权威,便于操作、效果明显,因而更多地被选择使用。);对于新兴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选择应用,除山西太原等地尝试性地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政策外,影响更为广泛深远的市场型政策工具的选择依然要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由中央进行统一选取协调。(6B.在控制区内,各地政府只能按照国务院规定选择、使用传统管制型工具,而正式的市场型工具的选择,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受制于大气环境“属地管理”体制和政治锦标赛等因素的影响,在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控制工具选择方面,地方政府间突出表现为’’各自为战”,甚至有利用宽松的大气政策工具进行无序竞争的情况发生,工具间的互动协调难有突破(6C.“两控区”内的各地政府,因受某些体制制约和政治锦标赛等因素影响,存在着“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情况。)。这一时期,两控区中的政策工具整合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硫和酸雨的信息监测和管理加强方面。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1995年我国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在此背景下,政府岀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便治理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
B.文中的政策工具,指的是针对我国二氧化硫和酸雨等污染的特点,对污染控制区釆取的达成治污目标的各种手段方法。
C.管制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排放总量控制,二是适时调整,如限产限排,调整“两控区”范围等。
D.引入市场型政策工具后,各地政府利用“市场逻辑”制定排污收费制度,并进而发展成为两控区内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
答案:B(A原文是“修订”,而不是“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法》早在1988年就已经颁布实施。C.第二个方面概括不当,“限产限排”不属于“适时调整”范围,两者为并列关系,且“适时调整”属于“一系列其他管制型政策工具”,不能与“排放总量控制”并列。D.“各地政府”“两控区内”扩大了概念外延,原文是“两控区”“两控区内的山西、天津、柳州等7省市”。)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管制型政策工具居于主导地位,就是因为它源自中央权威,便于操作、效果明显,因
而更多地被选择使用。
B.1996年,体现“利用市场”逻辑的排污收费制被要求在“两控区”实行,而“创建市场”方面的政策工具尚未全面铺开实行。
C.自愿型政策工具更多体现为组织或个体针对大气污染开展的各种活动,很少来自政府的干预,因而较少制约。
D.概括而言,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区中的政策工具有三种:管制型政策工具、市场型政策工具和自愿型政策工具。
答案:C(“较少制约”表意不明且推断条件不充分,自愿型政策工具虽少政府制约,但“受信息技术和公民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且其更多体现的是组织或个体针对大气污染的信访活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控区”的治污工作,主要依靠纵向上的中央权威协同整合,导致横向上的政策工具间的互动协调处于缺位状态。
B.在控制区内,各地政府只能按照国务院规定选择、使用传统管制型工具,而正式的市场型工具的选择,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
C.“两控区”内的各地政府,因受某些体制制约和政治锦标赛等因素影响,存在着“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情况。
D.由文意推断,划定控制区的做法,在应对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时仍显单薄。
答案:6.A(强加因果。纵向权威与横向缺位无必然因果。)
五.课堂检测
检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1A、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利观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1B.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主要方式。)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的公共关系网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3A、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道德人。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3C、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1C、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生态危机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公共资源的破坏,因而需要公共人在场以保护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结为生态道德的滑坡,因而需要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公共人在伸张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
(摘编自李波、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B.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主要方式。
C.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D.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
答案:D(本题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错误,选项对应原文第二段“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据此可知,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主要体现在“公平分配”,而不是“享有”和“承担”。
B项,“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制定环保法规”错误,选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原文说的是“影响”,这和选项中的“制定’‘不一致。
C项,“这种感情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错误,选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气“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是意识层面的,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生态公民对自然的情感化为生态感恩意识,这种感恩意识会促使人们捍卫生态利益,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利和生态合作观念。
B.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
C.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D.文章在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时,都是先界定概念内涵,然后做特征分析。
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错。原文开头段提岀“生态公民”这一概念,然后分两个角度阐释,每个角度都分三点具体展开,称之为“条分缕析”是合理的。但第二段的“公共人”和第三段的“生态人”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称之为“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
B.生态公民兼具“公共人”“生态人”两种品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
D.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
答案:
3.B(本题考査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的“对立”说法错误。基于原文信息,“公共人”和“生态人”分别从不同的路径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是路径不同,但不是路径相互对立。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检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文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固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通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静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
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提出气候正义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故A项错。
B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限制排放只是一个具体的方面,不能涵盖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的全部,故B项错。
C项来源于原文第三段,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不仅指对后代负有义务,也指对我们自己负有义务,故c项错。
D项既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一个细节,也是对全文的概括。原文说“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这表明已有的科学认识影响了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而全文重点谈的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可见如何认识利益分配,也影响理解。故D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
A项是对原文论证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分析。原文谈到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而时间维度又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论述更加深入一些,故A项正确。
B项是对原文的立论前提和指向性的分析。原文说“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谷里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可见立论前提是气候容量有限,社会正义是被指向的同题之一。故B项正确。
C项是对原文论证立场的分析。原文确有大量篇幅在阐述代际公平问题,但也只是把它作为各类公平问题中的一类来讨论的,而且更加注重的是当下我们这一代的问题,并没有立足未来,故c项错误,是本题答案。
D项是对原文整个论证思路的分析。原文说非政府组织以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审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正义应运而生,这交代了背景,接下来从两个维度看,这是逐层分析,最后说“气候正义的内涵是……”,这便说明原文最终梳理出了气候正义的内涵。故D项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A项是根据原文立论的前提做出的推断。如果气候容量有限这一前提被替换为气候容量无限,那么,相应的伦理审视、气候正义的问题就缺乏前提,故A项正确。
B项是根据原文“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做的推断。落实长期目标只跟后代利益有关,不能保证后代的需求,尤其不能保证后代可能存在的诸如奢侈排放之类的需求。故B项错误,是本题答案。C项是根据原文多处细节做出的推断,如原文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相应的公平问题才能实现,又特别强调代际公平方面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归结起来就是C项的表述,故C项正确。D项是根据原文论述的重心和视角做出的推断,带有对原文观点及其论证的评价性质。原文从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及国家、地区、个人等诸多层面展现了气候容量公平享有的复杂性,又强调气候正义作为视角有其独特的关注核心,可见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值得并且需要从其他角度进行讨论。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