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平均速度 (15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平均速度 (15页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18 17:41:51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v=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重难点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测量长度的工具
测量时间的工具
如何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新课导入:
下面是测量什么的仪器?
间接测量
1.实验原理:
刻度尺
机械停表
根据公式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测平均速度:
2.实验器材:
小车、长木板、木块、金属片。
步骤一:
实验步骤: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由静止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通过的时间t1,数据填入表格。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将金属片放置在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所用时间t2,填入表格。
步骤二:
实验步骤: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时间t3,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填入表格。
怎么测量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
=
实验步骤: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全程
前半程
后半程
实验数据:
s1 = 0.70
t1 = 3.2
v1 ≈ 0.22
s2 = 0.35
t2 = 1.9
v2 ≈ 0.18
s3 = s1 - s2 = 0.35
t3 = t1 - t2 = 1.3
v3 ≈ 0.27
返回
返回
小车前半程运动慢,后半程运动快,全程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分析表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
交流评估:
1.为了方便计时,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金属片的作用是防止小车滑落,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3.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时,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头,而不是测斜面的长度,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4.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当堂训练
(1)要完成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
(2)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3)若图中停表的每格为1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4)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1.为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刻度尺
停表
v=
0.1
0.12
小于
2.如图,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当堂训练
(3)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__.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5) ________ (填“>”、“<”或“=”)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AB段的距离= cm,测得时间=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cm/s
(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AB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选填“A”或“B”)
v=
时间
40.0
25.0

同一位置
>
B
知识拓展
超声波测距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超声波的指向性强,因而经常用于距离的测量、汽车倒车防撞、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超声波测距原理 如图所示,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
录的时间t,仪器自动计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如果障碍物时运动的物体,超声波测量仪还可以测出物体移动的速度。
发射器
接收器
障碍物
课堂小结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3.实验结论:
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全程是加速直线运动。
课后作业
1.熟练掌握测量斜面上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完成练习册上对应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