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课件(共5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课件(共5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7 16:0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时安排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课时 古来万事东流水,遗落青史一场梦
登高
一课时 无边落木之秋,几多艰难苦恨
琵琶行
课时1 理故事情节,赏环境描写
课时2 赏琵琶之声,析“天涯沦落”之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内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课时 古来万事东流水,遗落青史一场梦
学习目标
1.梳理梦境变化的不同层次和意境特点。
2.品味诗人借助梦境中的意象和梦醒后的感慨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追求。
作者知识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以醉时所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
诗歌特点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其诗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背景知识
天宝二年(743),因朋友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42岁的他,满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玄宗沉溺于声色,宦官权贵谗言中伤,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第二年,天宝四载(745),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诗,向朋友表明自己的心情。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背景知识
游仙诗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思想感情的诗歌。游仙诗至汉魏六朝基本成型,魏晋南北朝以后,尽管游仙诗不像此前那样兴盛,但作此类诗歌者依然大有人在。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具备了浪漫的色调。
诵读诗韵
基础知识
分组学习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梦游天姥的原因是什么?
2.跟随诗人足迹的变化,找到梦境中风景的变化。诗人在梦中的景色可以分为哪几部分?给每一部分景象取一个名字,并概括其意境特点,填写下表。
3.梦中神游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知人论梦,思考现实和梦境的对应之处,以及入梦目的,判别美梦、噩梦还是其他。
4.结尾是李白在梦醒后留给来送别的朋友的心里话,这三句话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主义诗风:“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本诗是如何达到或者体现这种效果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回答。
合作学习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梦游天姥的原因是什么?
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②“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天姥山虽然神秘遥远,但并非如瀛洲一样虚无缥缈,遂燃起追寻之志。
③“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因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所以未见其山就已经在心目中勾勒出天姥山雄奇壮美的形象,愈发想去亲自一见。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2.梦中的景色可以分为哪几部分?给每一部分景象取一个名字,概括其意境特点。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3.梦中神游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知人论梦,思考现实和梦境的对应之处,以及入梦目的,判别美梦、噩梦还是其他。
①“半壁见海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对应诗人平时浪迹名山大川的生动写照。表明诗人对历遍名山大川的谢灵运的仰慕,以及对自由的仰慕。
②黄昏山景图的阴森和惊心动魄,对应诗人现实中求取功名之路的不容易。险恶多变映衬的是官场的险恶多变和人生之路的艰难坎坷。
③“洞中仙境”的描写和诗人“长安三年”的生活相对应,纸醉金迷,前呼后拥,春风得意,繁华瑰丽。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不如意,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现实不自由的厌恶。
④所以,梦游天姥并不是单纯的美梦,也不是噩梦,而是现实的写照。梦由心生,源自现实。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4.结尾是李白在梦醒后留给来送别的朋友的心里话,这三句话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现的是一种超越名利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观。
②“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现的是沉醉精神自由、吸纳山水精神的人文情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对一切抹杀人的尊严行为的决绝态度,强调了内心感受重于功名富贵的尊严感,表现的是傲骨嶙峋、不慕权贵的独立人格。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5.《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梦游》的浪漫主义诗风:“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本诗是如何达到或者体现这种效果的?
(1)在构思立意上,新奇独特,自由奔放。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山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表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诗人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示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2)在艺术手法上,想象瑰丽,夸张大胆。诗的开头部分“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运用夸张手法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诗中描绘了金碧辉煌、光耀夺目的神仙世界,是诗人借助想象把不同地方的不同物象进行建构和幻化的结果,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美妙空间,生动地展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尽显浪漫主义特色。
(3)在语言特点上,语言精练,参差多变。语言精练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富有很强的表现力。诗人在表现梦中奇景时,用精练清新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四幅画面,色彩和情调各不相同。同时,诗人还注意用句式的变化表达感情,全诗的句式以七言为主,交错运用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句式,节奏有缓有急,取韵换韵平仄相间,富有音乐美,使诗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合作学习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学习内容
登高
一课时 无边落木之秋,几多艰难苦恨
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的起承转合、对仗严谨,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体察诗人的身世之悲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作者知识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
杜甫是唐朝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传世,约有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背景知识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四川夔州所作。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
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人生慨叹,写下了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一诗。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诵读诗韵
基础知识
分组学习
1.沈德潜称赞首联“格奇而变”,其他名家评价:“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请结合诗句理解“尽谢斧凿”和“格奇而变”之妙的表现。
2.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此联表现了怎样的景象?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3.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对《登高》的颈联作了相关评论,认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十四字含有“八意”,即有“八重之悲也”。请解析。
4.鲁迅评价:“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通过《登高》后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呈现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填写下表:
5.根据以上各题目的具体分析,你已经对《登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大致懂得了它为何会被称为“古今律诗第一”。请在此基础上,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1.沈德潜称赞首联“格奇而变”,其他名家评价:“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请结合诗句理解“尽谢斧凿”和“格奇而变”之妙的表现。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2.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此联表现了怎样的景象?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3.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对《登高》的颈联作了相关评论,认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十四字含有“八意”,即有“八重之悲也”。请解析。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4.鲁迅评价:“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通过《登高》后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呈现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填写下表: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5.根据以上各题目的具体分析,你已经对《登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大致懂得了它为何会被称为“古今律诗第一”。请在此基础上,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有古人的评价,有诗句的化用,有诗歌的特点,以现代人的身份书写,150字左右。
(示例)
1 200多年前的秋天的夔州,距离我们是如此遥远,但是我们却知道,它在一个老人登高的那一天,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八句之内起承转合,五十六字之内沉郁顿挫,十四字内悲意八重,字字精当,尽谢斧凿,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星移斗转,这里又经历过多少次无边落木萧萧而下,多少回不尽长江滚滚而来,时光不语,却永远留下了古今律诗第一的传唱。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学习内容
琵琶行
课时1 理故事情节,赏环境描写
学习目标
1.梳理《琵琶行》内容,解读诗前序言的作用。
2.赏析诗歌中的环境描写。
课时2 赏琵琶之声,析“天涯沦落”之人
学习目标
赏析音乐描写和人物形象。
作者知识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称“刘白”。
他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宣宗作《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算是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新乐府运动
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和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琵琶行》属于后者。
基础知识
借助课下注释批注全文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分组学习
1.为了提升宣传度,需要制作宣传海报。请为古典音乐剧《琵琶行》演出活动写一句宣传语。
2.为了跟原创保持高度契合,本音乐剧根据原文五段内容,分为五幕剧。每一幕都需要取一个名称,呈现在海报上。请根据示例,为音乐剧篇章命名。
3.音乐剧的第一个活动是主持人朗诵《琵琶行》序言,因为大家一致认为此诗的序言也非常重要,必不可少。请说明理由。
4.现在,需要你根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为前四幕剧准备四幅舞台背景图,请你找出这些景物描写,然后思考:这些景物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它们在诗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填写下表。
课时1 理故事情节,赏环境描写
合作学习
1.为了提升宣传度,需要制作宣传海报。请为古典音乐剧《琵琶行》演出活动写一句宣传语。
(示例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古一声,邀你共赴
(示例二)谁让东船西舫无言?谁让司马青衫泪湿?看《琵琶行》音乐剧,让我们共赴一场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盛宴
(示例三)带你梦回大唐,带你重温一千多年前的经典之声;
一曲《琵琶行》,唱尽人生百般滋味
合作学习
2.为了跟原创保持高度契合,本音乐剧根据原文五段内容,分为五幕剧。每一幕都需要取一个名称,呈现在海报上。请根据示例,为音乐剧篇章命名。
示例:第一幕——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幕——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三幕——歌女倾诉身世苦
第四幕——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幕——重闻琵琶青衫湿
合作学习
3.音乐剧的第一个活动是主持人朗诵《琵琶行》序言,因为大家一致认为此诗的序言也非常重要,必不可少。请说明理由。
①序言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本诗的写作缘由;
③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④能显示出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叙事诗。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zhēng)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gǔ)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mǐn)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合作学习
4.现在,需要你根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为前四幕剧准备四幅舞台背景图,请你找出这些景物描写,然后思考:这些景物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它们在诗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填写下表。
分组学习
1.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请找出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诗句,思考:诗人每次听后有怎样的感受?诗人的感受有何作用?对琵琶女的这几次弹奏分别采用了哪种描写方式?然后填写下表。
2.第二段详写琵琶之音。阅读文段,寻找声音的变化特点。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3.赏析人物形象
(1)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试填写下表。
(2)梳理并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今昔对比,填写下表。
(3)概括形象特点①琵琶女:②诗人:
4.结合《琵琶行》和相关知识,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白居易祠”的下联。
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江西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祠有一联:“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包含诗中的故事,又表现出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
课时2 赏琵琶之声,析“天涯沦落”之人
合作学习
1.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请找出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诗句,思考:诗人每次听后有怎样的感受?诗人的感受有何作用?对琵琶女的这几次弹奏分别采用了哪种描写方式?然后填写下表。
合作学习
2.第二段详写琵琶之音。阅读文段,寻找声音的变化特点。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合作学习
3.赏析人物形象
(1)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试填写下表。
合作学习
3.赏析人物形象
(2)梳理并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今昔对比,填写下表。
合作学习
3.赏析人物形象
(3)概括形象特点
①琵琶女:
②诗人:
①琵琶女:曾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伎。青春欢笑,年老色衰,漂泊江湖。
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成熟美女性。
②诗人:曾经胸有大志,志得意满而今被贬谪苦地,压抑悲凉的知识分子。
合作学习
4.结合《琵琶行》和相关知识,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白居易祠”的下联。
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江西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
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
祠有一联:“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包含诗中的故事,又表现出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
浔阳千尺水  勾留江上别离情
琵琶行并序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