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7 16: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巴黎和会顾维钧有力驳斥日本代表,但依然没收回山东:弱国无外交
日本代表牧野男爵利用金表来贿赂顾维钧,希望他在大会上替日本说话,从而达到占领山东半岛的目的。顾维钧灵机一动,收下了金表,大会开始后,轮到顾维钧讲话时,他直接亮出了金表,在众多代表前揭穿了牧野的不齿行径。
顾维钧从容应对:“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代表着人口占全世界1/4的中国人发言,语调激昂,绝不讨好日本人,绝不放弃我国的正当权利。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讲授者:吕准能
选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四、民族与对外
国家利益的博弈 世界和平的尝试
主要历史概念: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及国际法的发展。
指导意见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指导意见2: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
体系,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二战后的广泛深入
本节重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本节难点: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1.原因:
卡诺莎之辱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学习聚焦: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被称为“中
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
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
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上的领主
庄园制使中世纪的西欧长期处于分裂割据
状态,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
在意识形态乃至社会领域,却是统一由基督教会所统治、支配,形成一个统一体——基督教世界。
核心问题:说明16—19世纪资本主义与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关系
材料三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放置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在那些世纪(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的居民,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异常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教皇子午线划分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纷争而作出裁决
(2)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显现。
材料四 在西欧,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有一个过程,便是民族国家的建立。所谓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疆域)与民族一体性。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材料五 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首先认同自己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域的人,对国家的认同感淡薄,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从15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
材料六 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在从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主义的王朝国家转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表现:
亨利八世(英,1491年-1547年)
至尊法案是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的有关宗教改革的法令。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涌现出了民族英雄贞德,这场战争促进了英、法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2课导读
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 ——李堃
路易十四(法,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
(2)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朕即国家
路易十四自号太阳王。秉政前就决心凭借君权神授观念强化绝对君主制。“太阳王”自诩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在给他的孙子的训词中说:“不要让别人来治国,你要自己做主,永远不要有亲信,也不要首相”。路易十四亲政后,立即宣布僧侣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各大臣非经国王同意不得发布任何政令。1664年国王委派官员到各省整治地方官吏,训诚他们效命中央政府。
(3)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英法等。
3.特点:
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腓特烈三世(1439-93)(奥地利大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2年,在罗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帝,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王位继承容易引发国际纠纷如西班牙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
(二)民族国家建立
1.背景:
材料一 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建立,封建割据势力被逐渐削弱。法语作为民族语言被推广。从13世纪开始,对法语的赞美之词便不绝于书,如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最为甜美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雅致、最高贵的语言等。到15世纪中叶法语逐渐从北方到南部被广为使用。
A.统一市场形成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发展。
英语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
材料二 通过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教皇的一统权威,建立了服从国王权威的民族教会,一统的基督教普世国家已被分成为很多独立的国家。
——姜守明《欧洲宗教改革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西欧,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有一个过程,便是民族国家的建立。所谓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 ——钱乘旦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C.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增强
B.王权的扩张与政治统一的加强
材料二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
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
(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
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着它们一
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专制之下无祖国”,以人民主权取代君主主权,增强民族意识
2.标志:
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49年一届政协)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直至今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在法国,每年国庆节的阅兵式是庆典活动的重头戏。
3.特征:
民族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有争议。大多数理论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19世纪的欧洲现象。而欧洲民族国家的成型,大多认为始自1648年欧洲各国达成《威斯特伐里亚公约》。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多个民族。(2)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表现
国王 —— 国家
臣民 —— 公民
专制 —— 民主
个人 —— 民族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加强王权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战争
民族意识、国家观念
主权在民
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1)国王往往就是国家, (2)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1)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族群组成
(2)主权独立
(3)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一)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1.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希望通过一定的法律来处理国家关系。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学习聚焦: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外交制度建立起来
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
——(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1500年以后,世界历史进入近代。由于许多欧洲国家脱离了教皇控制,争得了独立,形成了近代主权国家之间的新的国际关系。近代国际法随着新的国际关系的产生而在欧洲产生。
——《国际法内容的历史演变与展望》
核心问题:简述16世纪以来近代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形成与作用
(二)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1.奠定国际法的基础:
1625年荷兰人格老秀斯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荷兰】格老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
阅读材料,说一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2.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宗教改革后,欧洲形成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对立。1618年德意志内战爆发。欧洲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目的纷纷卷入战争。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及俄国支持德意志新教联盟,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廷支持天主教联盟。战争很快演变成为全欧洲的国际战争,一直持续三十年。1648年10月24日签订条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世界需要秩序,
时代呼唤理性
(各国)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以国际法的形式宣布了每个国家的独立、平等;条约必须遵守。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相关内容
内容:①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②重申“教随国定”;③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自主权等。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国际法有什么贡献?
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基础,开创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缔约国须遵守条约、可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比较项目 国内法 国际法
法律关系主体 一国境内自然人、法人 国家、部分政府间国际组织
调整对象 自然人、法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
立法方式 国内立法机关制定 国家间协议制定
强制力依据 政府意志 各国共同意志
强制方式 通过司法、执法机构强制执行 依赖于个别惩罚或集体行动
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与他国或者多国的交往活动。外交自古有之,近现代外交一般认为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三)外交制度的建立
1.17世纪后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建立起来。第一等级是大使和教皇使节,被认为具有“代表”的特性;特使、常驻公使和代办分别构成第二、第三和第四等级。还规定要得到所在国认可。
开始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
维也纳会议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为指导思想,
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
持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和平与协调。
掌权者总幻想创造历史,却对江山社稷和无数个体造成大悲剧。
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
不能失去耶路撤冷一样。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
2. 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与扩展
3. 历史作用: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的途径。
建立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西班牙
1、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⑴背景:①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学习聚焦:2()世纪国际法的范围、作用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核心问题:归纳2()世纪国际法发展的背景、表现及局限的史实
在国联成立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大家都认为每个国家都是判断自身行动的唯一和最高的裁判,因为国家再不服从任何更高的权利,对于其他国家的批评或质问,国家都有权利表示愤慨。 -----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隔阂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同上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使人们认识到国家利益之上的人类共同利益
⑵表现:①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 国际联盟。
③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
缔约国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⑶局限:①国联被英法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②国联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 原则,难以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③《非战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非战公约》在巴黎签署的场景
《非战公约》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美)凯洛格
2、二战期间,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3、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⑴背景:①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遭到破坏。 重新建群
⑵表现:①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吸取了国联教训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②二战结束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⑶局限: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的严重威胁。
②1946年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海牙国际法庭
③国际法的领域扩展,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
言,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踢群
(22.6湖南.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C
(22.6.全国新课标.33)图5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图5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B
(22.6湖南.21)[选修3战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 (4分)
(23.01.浙江.21)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也是 20 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之后,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下列项中属于这套“外交体系”的有 ①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 ②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 ③建立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 ④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推动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的原因
2、专制王权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变的标志
3、民族国家的特征
1、国际法形成的背景、原因
2、国际法形成的过程
3、外交制度的建立及发展
1、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2、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相互促进
知识框架:
时空坐标
16世纪
《战争与和平法》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国联
《联合国宪章》
非战公约
二战后国际法发展
国际法院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发展
1917
十月革命开辟国际法新阶段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1815
1625
1648
1920
1945
1917
1928
1946
《战争与和平法》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维也纳体系
十月革命
国际联盟
《非战公约》
《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院建立
近代国际法形成,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推动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雅尔塔体系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欧洲范围内
维也纳体系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国际关系
外交关系
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自主学习:以时间为序自主梳理国际法与外交制度发展的脉络并进行分期,简要概括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1625
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基本原则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奠基
1815
维也纳体系,领域扩展
十月革命,开辟新的阶段
1917
一战后
国际联盟,《非战公约》签署
二战后
《联合国宪章》,国际法院
国际法举要
经济类:
《布雷顿森林协定》1944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关贸总协定(1947)与世界贸易组织(1995)
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可持续发展类: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
文化遗迹与自然栖息地一样,属于全体人类,所有人都有责任对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保护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
《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1996
《京都议定书》1997
二战后国际法的变化:
1、主体大大增加:过去适用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各国际组织等都是国际法主体
2、内容不断充实: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领域,国际合作谋求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3、形成较完整体系: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4、国家本位观淡化: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5、国际法地位不断提高,效力得到强化。
历史的沉思——国力的较量,妥协的产物,中国要想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把国内的事情办好,立足于和平崛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法遭遇的挑战
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况下,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1983年底到1984年初,美国在尼加拉瓜的数个港口布雷,严重威胁航行安全。
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1994年,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实行种族大屠杀,共造成约100万人死亡。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特朗普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