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5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5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7 16:5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思考(新课导入)
1.国家的概念?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国家的基本职能?
社会治理
3.国家要如何实现社会治理?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以某种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宏观引入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
(1)政治制度
(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3)法律与教化
(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5)货币与税收
社会治理
(1)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法律与教化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1课):
1、先秦时期新旧制度的交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
2、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日益完善
近代政治制度的实践(民国时期)第3课
当代: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
历代变法和改革(第4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主制度的先河、起源、确立发展)第2课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趋势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主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变革、不断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完善)。
时空坐标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课堂任务1:知识梳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先秦)
夏朝:________制
商朝:__________制度
西周:________制;_________制;礼乐制度。
东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______制、_______制瓦解;_______加强,______制、_______制产生
内外服
分封
世袭
BC2070
BC17世纪
BC11世纪
BC771
BC221
BC770
宗法
分封
宗法
君主权力
郡县
官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思 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王位世袭制
家 天 下
传 贤
禅 让 制
公 天 下
传 子
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
1.夏朝---
王位世袭制
认识: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商朝---
1.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
2.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特点:
商王采取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外服地区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松散性。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度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根本:巩固西周统治
(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哪些?
同姓贵族,
异姓功臣,
旧贵族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
宗法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是家族血缘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家国一体;
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等级森严。
概念: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
3.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之间的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顺利实行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材料1: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材料2: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一《左传·襄公十四年》
材料3: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晚期,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言论。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课堂任务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商周政体的特征。
特征: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级森严;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具有制约作用;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课堂任务3:春秋战国在政治方面还有哪些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变化:宗法分封瓦解,君主权力加强,官僚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始产生
原因: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出现。
结论:生产力发展,促使政治制度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解体。战国时,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土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笔记结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先秦)
夏朝:________制
商朝:__________制度
西周:________制;_________制;
礼乐制度。
东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______制、_______制瓦解;_______加强,
______制、_______制产生
内外服
分封
世袭
BC2070
BC17世纪
BC11世纪
BC771
BC221
BC770
宗法
分封
宗法
君主权力
郡县
官僚
早期政制的特征: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级森严;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具有制约作用;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原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出现
即时巩固
(2023广东高考) 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 《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 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 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D
君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
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中央与地方
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秦朝
确立形成
明清
顶峰 衰落
汉到元
完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课堂任务1:知识梳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秦朝)
政治制度:
________制
__________制
________制
________制
还建立了以________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文书制度)
BC201
BC207
皇帝
三公九卿
郡县
廷议
邮传
中央
地方
1.皇帝制度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妙妙之身,兴兵诛暴乱……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制曰:“可”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嬴政(前259—前210)
思 考:以上材料反映出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构,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4.地方制度——
(2)郡县制的作用:
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3.廷议制度
作用: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最终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
郡县制
(1)郡县官吏的产生方式:
中央任命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推广全国
【探究】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官员产生方式
与中央的关系
影响
世袭
皇帝任命
有较强的独立性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易形成割据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5.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2)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睡虎地秦墓竹简
笔记结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秦朝)
政治制度:
________制
__________制
________制
________制
还建立了以________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影响:
BC201
BC207
皇帝
三公九卿
郡县
廷议
邮传
中央
地方
特点:
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皇权至上;家国同治;官僚政治;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行政效率
默写
1、夏商周的制度
2、春秋战国的政治变化及经济原因
变化:春秋战国: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君主权力加强,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产生
原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出现
夏朝:世袭制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课堂任务1:阅读课本P4-6,填写下列表格空白部分(注朝代+史实)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两宋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廷议
郡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萌芽
确立
成熟
强化
(一)中央行政制度(宰相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2.中外朝制度(两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或“内朝” ),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行政中枢。
2.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
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
B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2023广东高考)3.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 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 豪强势力的膨胀
C. 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 专制皇权的弱化
B
(2022广东高考)3. 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 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 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D
3.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
作用:保证君权的独裁;
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防止专权,减少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
相权被削弱,皇权进一步加强。
4. 二府三司制(宋朝)
5. 一省两院制(元朝)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事繁多,为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为一省。
影响: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
(2)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以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后期虽然有了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是否通过,仍需要皇帝的批红。
(1)废丞相:标志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
6. 废丞相设内阁(明朝)
7. 军机处的设置(清朝)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
原因: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 郡国并行制(西汉初)
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
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弊端:
解决办法:
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刺史---州牧
监察区---行政区
监察权---军政大权
汉代十三州示意图
2.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东汉晚期---魏晋南北朝)
注:唐朝的道和宋朝的路都是由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
3.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隋朝)
4.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唐朝)
5.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唐朝)
6.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宋朝)
7.行省制度(元朝)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8.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派巡抚(明朝)
9.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清朝)
10. 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明清时期)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宰相;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课堂任务2:根据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表格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时期 中央 地方 特点
先 秦 夏

西周
秦 清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秦

隋唐




发展 趋势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朝 东汉: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内阁
郡县制
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形成州—郡—县
后期设节度使
沿用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
设转运使、通判
行中省制(行省)
初:布政使司、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后:巡抚、巡按
巡抚、总督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权力高度集中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制度不断
发展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周人秉承“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的原则,将最为重要的周公、召公分别分封到西周的东方和北方,将武王幼子唐叔分封到毗邻宗周便于防御西北方向戎族入侵的晋地。此举意在(  )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确保王位顺利继承
C.结束分裂实现中央集权 D.防范潜在政治风险
A
2、《史记》记载,周灭商之后,封师尚父于齐营丘(靠近夷族),姜太公对当地“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使得“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姜太公的做法(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推动了齐国的社会转型
C.威胁周天子权威 D.促进了区域交流与认同
D
3、汉初分封同姓王,西晋分封司马宗室,明初分封诸子做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度依然存在 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专制皇权日益巩固
B
4、《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武王十分钦佩。这反映了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 B.重大事务需要集体决策
C.商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强大 D.神权政治占据主导地位
A
6、春秋中期以后,家臣伴随家主卿大夫势力的增强而膨胀,针对“家臣屡叛乱和陪臣执国命”问题,鲁国季孙氏改任“无土无民,但受谷俸”的孔子及弟子掌鲁政。该举措(  )
A.使得礼乐制得以延续 B.推动官僚制度的萌发
C.反映了卿权取代王权 D.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B
5、春秋前期,秦、晋韩原之战中晋惠公被俘,晋国内曾召集国人以征询改立新君的意见。晋惠公遂派人回国,以国君的名义将一部分土地赏赐给国人,名之日“作爰田”。这反映了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 B.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C.重大事务采取集体决策 D.兼并争霸战争的频繁
A
7、春秋时期,要适应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掌握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对外战争抢占土地,并在新占领的地方设置直接隶属于君主的新的地方行政机构,“县”的出现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县制的出现(  )
A.反映了旧制度的崩溃 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有利于贵族势力发展 D.顺应了社会发展要求
D
8、秦朝,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如因另有重用而免除其原有较低的职务,因不称职而免职,因犯罪而免职,总之,国君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有权免去其臣下的职务。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由此可知,秦朝(  )
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冲击 B.地方各级主官权力较大
C.官僚政治体制作用凸显 D.统治者决策带有随意性
C
9、《中国历史通论》记载: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与秦以后“大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主要反映了(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分裂割据向国家统一转变
C.百家争鸣向思想统一转变 D.井田制经济向小农经济转变
A
10、廷议(又称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据此可知,廷议制度(  )
A.有助于决策的合理性 B.有效限制了专制皇权
C.体现了民主决策色彩 D.缓和了皇权相权矛盾
A
11、经过60余年的修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进行改革并积极开拓疆域。下列各项,属于汉武帝改革措施的是(  )
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设直接为皇帝掌控的中朝
C.分封一批同姓的诸侯王 D.首创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
B
12、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名位崇高,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这反映出(  )
A.中央决策机构臃肿 B.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C.封建官僚体系完备 D.外戚专权受到遏制
B
13、唐代中期以后,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的地位不断上升。到唐末,枢密使有了专门的办公机构——枢密院,“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最终确定。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表明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 B.成为宦官专权的根源
C.说明了唐代中枢机构的异化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14、唐代初期,政事堂只是宰相们的临时开会场所,原本只有三省的长官出席;后来,唐代的宰相逐渐增多,开会时政事堂人满为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发展趋势(  )
A.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 B.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
C.表明三省的分工日益明晰 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B
15、表2所示为清朝主要中枢机构职权划分情况。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专制集权受到中枢机构限制 B.中央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中枢权力实现了分权与制衡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16、刘邦的重要谋士郦食其曾说:“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地方制度重构主要依据血缘关系
B.汉初分封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C.中央政府的集权化趋势亟需强化
D.大一统思想并未被贵族普遍认可
B
17、(13分)制度与时代
材料一
汉朝从武帝(设立中朝)以后,宰相就渐渐失其实权……(曹)魏朝建国之初,置了一个秘书省(后改为中书省),于是中书亲而尚书疏。南北朝以后,因侍中(门下省负责人)常在禁近,时时参与机务,于是实权又移于门下省。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机要是在中书、门下省的,尚书不过执行政务罢了。到唐朝,就用三省的长官作为丞相,中书面授机务,门下省掌封驳,尚书承而行之。中叶以后,所谓翰林学士,和天子十分亲近,又渐渐的握起实权来……明清时期的殿阁,也不外此理。
——吕思勉《大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并任选两个时期加以说明。(5分)
材料二
科举夙(一贯)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核心)。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 《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该奏折提出的时代背景及相关作用。(8分)
(1)趋势: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意1点,共1分)
说明:汉朝——设立中朝,决策权力逐渐转移到皇帝亲信处; 魏晋南北朝——任用近臣,皇帝亲信的中书省、门下省掌权; 唐朝——多人、多部门任职来分割宰相权力。(任选两个时期各2分,共4分)
(2)背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持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每点2分,共4分)
作用: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学堂,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推动了选官制度改革,废除科举制,由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开通民智,解放思想。(任意2点,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