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4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7 16:5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朝代更替顺序:
传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社会形态的发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良渚遗址申遗成功 专家:国际承认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材料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
良渚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曾两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当事人高蒙河对澎湃新闻表示,“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良渚申遗成功,是怎样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这要求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国家?中华文明是怎样诞生的、早期国家又是怎样形成的?
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界定为:……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思考:构成文明的标志有哪些?
国家、城市、文字、金属
文明
课标要求:
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掌握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重点: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社会形态概念
目录: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贵存
2、从部落到国家
3、商和西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
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別。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干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中华文明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民主法律的完善
经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
息文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
文化: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向西方学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概念解读1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
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
概念解读2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时空坐标
结合下面“旧石器时代——生产生活”的生活场景,指出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有什么特点。
特点:
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通过图片材料获取信息
新石器时代石器
磨制石器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
大汶口文化红陶
龙山文化蛋壳陶
红山文化玉龙
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
结合下面的图片,指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特点
打磨方法制造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
结合课文P4第2自然段
原始社会组织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什么?
原始人群
旧器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新器晚期父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通过图片材料获取信息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之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私有制:相对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即财产进行个人或集体的排他性占有。
阶级: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
——以辽宁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为例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出现了较大规模
的祭坛和神庙
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
生产力发展,
出现社会分工
社会组织扩大,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贫富分化加大,
出现权贵阶层
丰富史料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神徽”像
良渚文明: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浙江杭州环太湖地区,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
良渚文化陪葬品
史料实证
课堂讨论3:
对比P2分布图和P3分布图,看图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距今约70万—20万年
距今约170万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燕辽文化区
山东文化区
江浙文化区
中原文化区
红山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500年
起源于大河、大江流域,中原为核心;分布广泛,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 (约170万年-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 (约1万年-5000年前) 夏朝 商朝 周朝
政治 原始民主 贫富分化,部落联盟,禅让制,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
经济 刀耕火种
文化 特点
表格1: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
渔猎采集,
群居,用火
彩陶,种植业,养蚕缫丝,黑陶(龙)
玉器,祭坛和神庙(良、红)
各地文化遗址
起源于大河、大江流域,中原为核心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起源
(原始社会)
旧石器(打制)—新时期(磨制)
生产力进步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公有到私有(私有制、阶级分化、国家诞生)
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早期国家
(奴隶社会)
请抄笔记!
二、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约公元前2070年
今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约公元前771年
商朝
世袭制、二里头遗址
内外服制,井田制,甲文、青铜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夏朝
西周
时空坐标
课堂问题4:
阅读课本P5-P7文字材料,找出早期国家形成的史实(包括夏商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朝 (AC2070-1600年) 商朝 (AC1600-1046年) 周朝
(AC1046-771年)
政治
经济
文化 特点
表格2: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
内外服制
世袭制
甲骨文,
青铜文化
华夏认同
井田制,石器锄耕;养蚕缫丝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起源于大河、大江流域,中原为核心;分布广泛,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是按地域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联盟首领,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再单纯的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另外: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课堂问题3:为什么说禹建立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国家性质:
权力传承:
社会转型:
公天下 → 家天下
传贤 → 传子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商朝的统治
考古发现: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鴞尊 兽型觥
(1)“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充满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应当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2)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政治制度:
(1)分封制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分封目的:
分封对象:
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同姓亲族(鲁、晋、燕…)
先王贵族(宋、杞…)
异姓功臣(齐、秦、楚…)
西周分封示意图
西周的统治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
庶民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奴隶
积极:①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对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分封制的作用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
西周的统治
政治制度:P7历史纵横
(2)宗法制P7(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大夫
大宗

大宗
天子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王位之争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如果分封不公平会不会出现你争我夺、兄弟自相残杀场面呢?
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嫡 子:
嫡即正妻,是正妻所生的儿子
即宗子,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嫡长子:
大 宗:
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小 宗:
在宗法制度下,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含义:一种权利的继承和分配制度)
大宗与小宗关系: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核 心:
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西周宗法制
大宗
小宗
如何理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1、“家国情怀”、忠孝观念;“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 “叶落归根”观念(族谱、姓名、拜祖)
3、宗祠、祠堂牌匾
4、男尊女卑、重男轻女观念等
宗法制现实生活的体现?
【课堂探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总的来说,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对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规定了分配的原则,是维系分封制的内核(血缘)纽带。
宋氏宗祠
据《周礼》记载,衮服是西周
统治阶级的最高一级礼服。
你发现下面两套服饰有何不同
西周一般贵族服饰
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补充
周公制礼作乐
聘礼
朝礼
飨礼
射礼
祭礼
丧礼
婚礼
冠礼
八 礼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编钟:天子十二枚,诸侯九枚, 卿大夫六枚,士三枚。
礼:明尊卑,分上下,区分阶级;
乐:不同阶级有不同待遇
试分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三者的关系。
分封制
礼乐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的表现(表)
血缘纽带(里)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权利的分配
权利的继承
探讨: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2)家族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
权力相结合(家国同构、合一)
(3)形成严密的等级制度
(4)中央集权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甲骨文、祭祀
分封制、宗法制
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课堂问题5:观察说出夏商周疆域的变化,思考随着疆域的变化什么也发生变化?
疆域不断扩大,文化认同推广,中华文明发展
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困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B
习题巩固:
D
3、“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井田制
井田制示意图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2)农具
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中华文明起源
(原始社会)
生产力进步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早期国家
(奴隶社会)
夏:世袭制
商和西周
政:(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宗、礼
经:土地国有(井田制)
文:青铜器、甲骨文
特点:①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合一)
③严格的等级关系 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请抄笔记!
旧石器(打制)—新时期(磨制)
公有到私有(私有制、阶级分化、国家诞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