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_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_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7 16: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唐]《礼宾图》
唐朝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帝国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2第1段)
(一)秦朝:


西

夷、越
匈奴
羌、氐
夫余、乌桓
西北
东北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设官:
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②南抚夷越设三郡
典客: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2第2段)
(二)汉朝:
1、设官: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①军事打击:
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
大鸿胪主外宾之事。
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清末废。
北面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推行者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
目的 东汉: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北匈奴西迁远方(至欧洲)
《燕然山铭》石刻
汉击匈奴,勒石记功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2第3-4段)
(二)汉朝:
2、边疆管理:
②行政管辖:
西面 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推行者 设西域都护府: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③屯戍政策:开发边疆,移民屯田;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材料2:(屯田卒)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农耕经济模式的移植
材料1:(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定),安辑之,可击,击之。
——《汉书·西域传》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汉朝:
①在边疆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②设置特殊机构进行管理,如属国都尉、西域都护等;
③采取宽松的羁縻统治方式,皇帝通过派遣使者传达诏令或由大鸿胪管理等。
汉朝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方式
课堂
练习
1. 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一职,掌管宾客事宜,迎送接待诸侯、少数民族首领、外国王公使臣来朝。这一职位是(  )
A.典客  B.大鸿胪  C.护乌桓校尉  D.吏部
B
羁縻:
羁—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前提:主体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
意义:既体现少数民族因俗而治,
   也体现与中原体制一体化
趋势:逐渐被直接的行政管辖取代
2. 由下表出土的汉代文物可推知(  )
A.汉朝对边疆地区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
B.分封制巩固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
C.汉朝具有对少数民族册封的惯例
D.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融加强
课堂
练习
册封不是直接有效的管理,是间接的
D
出土地点 出土文物
云南昆明晋宁区石寨山 汉武帝颁授的“滇王之印”
新疆拜城县 “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刻石
新疆沙雅县 “汉归义羌长”铜印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3)
历史纵横(P6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3第1-2段)
(三)隋朝:
1、负责机构: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民族与边疆管理:
周边民族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岭南 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流求 加强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边疆政策 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战争
册封
加强联系
设置机构
因俗而治
冼夫人,一生忠义为国,被尊称“岭南圣母”
安南都护府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3第1.3段)
(四)唐朝:
1、负责机构: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史料阅读(P63)
  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
——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
2、民族与边疆管理:
唐太宗 西北边疆各族称“天可汗”
与吐蕃 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会盟
与南诏 南诏王经唐朝加封,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边疆 管理 羁縻府州制度: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安西、北庭、安北、单于、安南都护府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开明的治边政策:
少数民族在接受
中央管辖的前提下享有较大自治权
3.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平定吐谷浑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可汗慕容诺曷钵。据此可见唐太宗(  )
A.意在解决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B.未建立有效管辖民族地区的地方制度
C.处理民族问题侧重于怀柔方式
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课堂
练习
武力与怀柔相结合
A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3最后1段)
(五)宋朝:
①政权长期并立
②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
 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民族交融从未中断
P64学习聚焦: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4第1段)
(六)元朝:
材料3: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
行省制度
宣慰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政院
土司制度
澎湖巡检司
间接的因俗而治
直接的行政统治
边疆与内地逐渐一体化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4第1段)
(六)元朝:
1、统治政策:
①“行汉法”
②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四等人制”
2、对西藏:
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
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
巩固国家政权统一
材料4: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 ——傅乐成《中国通史》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4-65)
(七)明朝:
1、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提督四夷馆:
我国历史上最早为了培养翻译人才而设的官方专门机构
2、边疆管理:
①防御:修筑长城防范蒙古;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②交流: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茶马互市金牌信符”
明政府茶马贸易
官方凭证
九边重镇:不仅是明政府同蒙古族的战场,
也是汉族人民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互市贸易的场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5)
(七)明朝:
P65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材料5:通过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的供给,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杜君立《历史的慰藉》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动
互补互利
明长城: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
对明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袭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
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在发展,是民族间交往的主流。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5第1段)
(七)明朝:
2、边疆管理:
①防御:长城;“九边”
②交流:互市
③羁縻政策:
东北 设都司、卫、所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进贡,接受征调
西北 设卫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进贡,接受征调
西南 设土司
西藏 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敕封僧俗领袖 “王”“法王”;贡赐、茶马贸易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
防御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承担一定的屯田和防御任务,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保证军粮供应,与政治、经济、国防有密切关系。
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因俗而治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P65第2段)
(八)清朝:
1、管理机构:
理藩院
清朝开国之初设立,隶属礼部,专管蒙古、藏族事务;也管理与沙俄事务。
2、边疆管理:
北方 满蒙联姻:控制漠南蒙古
西北 军事斗争:平定准噶尔叛乱,安置土尔扈特部
青藏 册封: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授官:设立西宁、驻藏办事大臣
西南 沿袭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
材料6:明代推行的土司制度,对稳定南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则是到清代才得以完成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多元管理
中央集权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修长城筑九边
都司
册封法王
土司制度
茶马互市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武力平乱
满蒙联姻
册封达赖班禅
驻藏大臣
改土归流
理藩院
收复台湾
读图分析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策的特点。
雅克萨之战
特点:①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
②多元治理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③恩威并施:镇压叛乱的同时还通过联姻、册封等方式加强联系;
④继承前代民族政策并有所发展。
4.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仍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任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对边境的威胁减弱。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生存的重要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课堂
练习
D
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下列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机构或官职是(  )
A.宋朝的“三司使”
B.元朝的宣政院
C.元朝的宣慰司
D.清朝的“军机章京”
课堂
练习
B
中央财政机构
掌管军民之事
俗称“小军机”,中央权力机构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P66第1-2段)
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秦汉
▲汉西域诸国图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史料阅读(P66)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
…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P66最后1段-P67)
先秦
秦汉
与域外广泛交往交流
开通丝绸之路(陆、海)
隋唐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赤土国
常骏
▲裴矩
掌管通商
造纸术
遣唐使
遣唐使:
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对推动日本社会发展、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巨大贡献。
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井真成墓志拓片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P67第1-2段)
先秦
秦汉
与域外广泛交往交流
开通丝绸之路(陆、海)
隋唐
对外开放
宋元
宋朝海路转趋发达,
元朝往欧洲的海陆通畅
宋朝海路发达的原因:
①宋朝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为海外贸易奠定物质基础;
②宋朝的北方陆路交通阻隔,与中亚等地的贸易不畅(周边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
③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更加先进;
④统治者的重视(农商并举)。
材料7: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意]《马可·波罗行纪》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P67第1-2段)
先秦
秦汉
与域外广泛交往交流
开通丝绸之路(陆、海)
隋唐
对外开放
宋元
宋朝海路转趋发达,
元朝往欧洲的海陆通畅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P67第2段)
先秦
秦汉
与域外广泛交往交流
开通丝绸之路(陆、海)
隋唐
对外开放
宋元
从海路发达到海陆通畅
明清
①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朝贡体制(公元前3世纪-公元19世纪后期):
以儒家价值为基础、朝贡方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具有君臣等级色彩;强调“厚往薄来”;崇尚睦邻友好,不干涉朝贡方内政。
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方商业资本冲击下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阅读材料,想一想: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
学思之窗(P68)
  (明)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国朝(指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乾隆初年,洋行有二十家……至(乾隆)二十五年,洋商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谓之“外洋行”…… ——梁廷枏(nán)《粤海关志》卷25《行商》
局部开放沿海地区
允许私人海外贸易
征收海外贸易税
设置机构进行管理
只许“十三行”对外贸易
政策从鼓励对外贸易到限制对外贸易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P67第2段)
先秦
秦汉
与域外广泛交往交流
开通丝绸之路(陆、海)
隋唐
对外开放
宋元
从海路发达到海陆通畅
明清
①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②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③闭关锁国政策
▲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
思考探究
探讨这三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命运为何不同?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衔命远邦,驰骋上国”,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推动大化改新。
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他对东方的记述掀起了西方世界的“黄金热”,西方人开始向东方进发。
18世纪,马戛尔尼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乾隆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
唐对外开放兼容并蓄
元幅员辽阔
海陆通畅
清小农经济 朝贡贸易
天朝上国 闭关锁国
从表象到本质:
保守封闭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方能自立民族之林。
课堂小结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
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6.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的作用。
课堂
练习
①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经济: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④生活习俗:各民族的衣食住行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
材料二:唐人陈陶《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