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第23中学 李曼
2014年10月
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二、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普遍觉得与初中的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感觉变得抽象了,理性了。而且高一时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在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尤其如此。但是,由于学生刚上高中,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如“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具体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设定】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与等压线的区分;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像及实验视频、制作教具,增加直观性教学。
2、图示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案
课题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授课人
李曼
学校
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导入)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地理知识,大到宇宙太空,小到高山流水,都是我们地理研究的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引出本节课题)
【板书】热力环流
(图片:壁式空调、暖气片)同学们的家里都有空调和暖气,空调的位置在屋里墙壁的上方,暖气片的位置在墙壁的下方,为什么这样安装?
观看热力环流实验,观察空气水平运动方向,解释原因。
1、三元里抗英
(1)背景:1840年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侵略广州,他们在这里烧杀抢掠,激起了三元里人民的反抗。面对英军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
(2)过程:展示双方的武器对比,体现三元里人民的大无畏。
(3)意义: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自发的抗争,他激励着更多的爱国人士保卫祖国。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中国接壤的俄国对中国虎视眈眈,他们与中亚地区的阿古柏相互勾结,出兵新疆,新疆面临危急。
(2)边防和塞防之争
(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和结果
(4)王震将军对左宗棠的评价
3、黄海海战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展示海战前双方海军力量的对比。
(3)观看黄海海战的视频
4、反割台斗争
(1)反割台斗争的史实及其领袖
(2)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
(3)台湾人民坚持不懈的抗争
(4) 开罗宣言展示,强调钓鱼岛绝不让步。
5、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概况
(2)义和团在扶清灭洋的口号下打击帝国主义,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
(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过渡:我想不仅是义和团,正是中华民族每每遭到侵略就一定会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才使祖国不再一步步沉沦。
6.课堂小结
近代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军,官,民纷纷起来反抗,维护主权,不论是自发首创的三元里抗英,还是大义坚定的左宗棠,不论是悲壮慷慨的海军将士,坚持不懈的台湾人民,还是不畏强暴的义和团义士,他们身上都闪烁着耀眼的爱国精神。
过渡: 在民族危机的年代我们维护主权,不断抗争那么在当今和平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还有没有必要?以史为鉴,反思爱国。
三、以史为鉴反思爱国
出示一组图片 :各抒己见: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体会阐述新的形势下“爱国主义”的含义
结束语:我想说了这么多,新形势下对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就是24字核心价值观,国家要富强,社会要法治,每一个人除了要诚信友善,最重要的还是爱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共同缔造,让我们军民携手共筑中国梦.
学生回答
观察实验,小组绘图、讨论,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收复新疆的策略和结果
师生一起回忆日本的大陆政策
让学生说出视频中最触动情节。
学生看书找出反割台斗争的领袖。
感悟钓鱼岛问题。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用回忆义和团的发展概况和扶清灭洋的口号。
师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材料进行讨论,指出现代爱国主义的含义。
学生说出24字核心价值观,真正体会爱国主义的含义。
从生活事例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理论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地理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构建知识,归纳的能力。并学会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强调三元里武器的落后,为中国精神打下铺垫。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引导学生得出左宗棠力排众议,大无畏的精神,从而得出左宗棠的大义。
由大陆政策看出日本的野心,激发学生的爱国。
让学生直接感受战争的残酷,激发爱国。
通过材料体会台湾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让学生全面理解扶清灭洋的口号,分析义和团运动的伟大意义。
让学生全方位掌握本节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老师引导学生随着历史人物的长大感受日本的历史变化。
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对爱国有更深刻的理解。
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对本课进行升华。
板书设计: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军 黄海海战 三元里抗英 民
左宗棠收复新疆 爱国主义 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
课后作业:1.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丘逢甲这首诗创作于1896年
②两位领导人都表达了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立场
③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悲愤心情
④实现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 )
①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③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 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3.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要求: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第23中学 李曼
2014年10月
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二、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普遍觉得与初中的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感觉变得抽象了,理性了。而且高一时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在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尤其如此。但是,由于学生刚上高中,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如“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具体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设定】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与等压线的区分;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像及实验视频、制作教具,增加直观性教学。
2、图示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案
课题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授课人
李曼
学校
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导入)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地理知识,大到宇宙太空,小到高山流水,都是我们地理研究的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引出本节课题)
【板书】热力环流
(图片:壁式空调、暖气片)同学们的家里都有空调和暖气,空调的位置在屋里墙壁的上方,暖气片的位置在墙壁的下方,为什么这样安装?
观看热力环流实验视频,提出要求:
观察空气水平运动方向
画出示意图并解释原因。
【小结】同学们讲解的非常好,我们把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总结一下:
【板书】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 空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热力环流
【强调】热力环流中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比较的,垂直方向永远是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强化练习】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热力环流的例子,请同学们看课本48页活动题。
【讲解】上海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市中心附近气温最高,向四周气温逐渐降低。(幻灯片展示)任意选取一个方向,市区气温高,两侧的郊区气温低,在同一方向市区和郊区出现了气温差异,要求:1.画出城区和郊区热力环流图。2.比较图中四地气压数值大小。
【引入等压面】假设地面性质均一,受热均匀,还有空气的垂直运动吗?如果没有空气的垂直运动,那么图中的①②两地气压值相等,③④两地的气压值相等(引导学生回答),即高度相同,气压相等。我们把气压相等的点连起来得到的面即为等压面。
请同学们看课本48页图2-29,观察等压面的分布特点及变化。
【教具演示】用水平面去截弯曲的等压面,引出等压线,进而引出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请同学们看课本4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
找出高空和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找出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区别
待学生回答后利用教具简单讲解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记结论。
【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研究的是局部地区。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是不均匀的,比如热带受热多,寒带受热少,那么在热带和寒带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热力环流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学生回答
观察实验,画出示意图,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小组交流
师生一起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补绘35℃、35.5℃两条等温线,总结上海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
画出城区和郊区热力环流图,完成习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等压面的概念
学生看书观察不同情况下等压面的分布特点,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教具,思考,实现空间向平面的转化
阅读、思考、分析、回答
从生活事例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理论原理
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将抽象的大气运动变得形象直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地理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引导学生梳理热力环流中各个环节的产生顺序、因果关系
避免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
检查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得出等压面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帮助学生实现等压面向等压线的转化,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突破难点。
该部分理论层次较深,理解困难,课标要求学生仅记住结论,不要求过程分析,因此简化处理。
激发学生学习下节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
近地面的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 水平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风
课后反思:
课件14张PPT。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
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李曼壁式空调暖气片小组活动:
根据实验,仔细阅读课本第48页内容,讨论A、B之间,A1、B1之间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因(绘图解释)
周埔上海地区某日14时等温线分布图实例城市风①②④③1.画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标出四地的气压分布状况(注意画图顺序)
2.图中四地的气压数值由大到小排序高低高低地面①②④③热冷低低高高②>①>④>③热力环流:等压面地 面⑤④③②①等压面1000900800700600热力环流:等压面地 面1020101510051000等压面阅读课本第48页图2-29,观察并总结图中等压面的弯曲规律1000980520500热热力环流:等压面地 面1020101510051000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等压面向下凹1000980520500热活动:阅读课本第49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
2.高空风风向和等压线的关系
3.近地面风风向和等压线的关系。
4.找出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区别。
谢谢实例甲乙丙如果要在这个城市建一个大气污染严重的火电厂,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考虑火电厂应该建在图中甲乙丙哪个地方?练一练等压面2000米①②③④判断①②③④气压数值关系①>②=④>③练一练将图中序号与右侧选项连线,并判断该图表示的是
半球的风,是近地面还是高空的风?
① 摩擦力
② 风向
③ 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 地转偏向力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