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2七下·濉溪月考)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2.“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能补证唐朝时中印交往的是( )
A.愧如玄奘新归路,欲学翻经独未能
B.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C.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3.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写诗明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下列选项对唐末农民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A.推翻了唐朝统治 B.给唐朝统治致命一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4.(2022·重庆)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 )
A.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
B.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互补
C.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D.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
5.唐朝长安城人口有百万之多,其中外国人占人口的3%~5%,街头随处可见不同面孔的外国人,甚至会让人怀疑来到异域。由此可见唐朝长安是( )
A.唐朝的政治中心 B.唐朝的经济中心
C.唐朝的文化中心 D.国际性的大都会
6.“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是马克思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7.安史之乱是地方将领同中央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之后,唐朝遗留的问题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藩镇割据
C.农民起义不断 D.民族政权并立
8.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制其钱谷”的措施是( )
A.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B.增设副宰相
C.派文臣担任知州 D.设置转运使
9.东市和西市是唐都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这说明唐朝( )
A.商业繁荣 B.农业发展
C.手工业水平高超 D.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10.辽宋夏金时期,契丹族创制了契丹文字,党项族创制了西夏文字,女真族创制了女真文字。这说明这些少数民族( )
A.摒弃本民族优秀传统 B.排斥汉族的先进文化
C.着重开展向西方学习 D.注重本民族文化建设
11.(2022·福建)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12.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阊阖chāng 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l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13.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的中国传世名画巨作《步辇图》,作者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时的场景。这幅作品旨在彰显唐朝( )
A.友好的民族交往 B.频繁的中外交流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繁荣的商业发展
14.“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此对联评价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15.(2022·广东模拟)下图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6.(2022·昆明)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的历史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C.文成公主入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7.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此宋与辽进行澶渊之战 B.中原地区被女真族占领
C.蒙古人企图南下灭亡南宋 D.文天祥等开展抗元斗争
18.曲辕犁耕作方式从间歇运动到持续运动、从浅耕到深耕,使耕作速度加快、耕植深度加深、耕作质量提升、耕作区域扩展。这表明曲辕犁( )
A.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B.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
C.减轻了牛拉犁耙的牵引力 D.增加了犁壁的碎土能力
19.(2022·四川)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个行政机构是( )
A.台湾府 B.宣政院
C.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20.“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大唐的僧人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位“大唐的僧人”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21.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2.唐朝时期的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这说明当时的唐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社会风气保守
C.尚武风气盛行 D.男女平等
23.下图是西夏货币,极其珍贵,币上刻有西夏文字“贞观宝钱”。西夏文字脱胎于汉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西夏货币和西夏文字反映了民族之间( )
A.开元盛世的景象 B.经济文化的交融
C.重文轻武的弊端 D.闭关锁国的影响
24.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些诗歌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妇女的遭遇。由此可看出,唐朝诗歌的特点是( )
A.淳朴厚重,揭露现实 B.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C.蔑视权贵,超凡脱俗 D.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25.传统节日的烹饪美食多有讲究。冬春之际猪肥羊壮,春节、元宵节时肉食成为人们最爱;端午时节,粽叶飘香,粽子成为餐桌“花旦”;中秋时节,“秋风响,蟹黄肥”,螃蟹深受人们青睐。这反映了传统节日烹饪美食( )
A.适应社会需求 B.注重教化观念的渗透
C.顺应自然时令 D.具有封建迷信的色彩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22年3月的两会,主要聚焦在稳经济、促创新、惠民生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党是不忘初心、为民着想的党,它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 唐玄宗
经济 领域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 改革税制
材料二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占城)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
——〔元〕脱脱等《宋史》
(1)唐太宗统治时期和唐玄宗在位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统治局面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出现这两个统治局面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占城稻”是由哪个国家传入我国的 依据材料,指出占城稻与中国稻相比,具有怎样的优点。
(3)结合以上探究,你认为应如何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7.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并且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通过公开公平的考试,选拔优秀人才。
材料二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还是发布“罪己诏”。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1)材料一所提到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被称为什么。唐太宗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唐太宗自身的角度,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8.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推动。李老师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生产工具的革新】
任务二 【水利工程的兴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任务三 【商业发展的突破】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1)依据图片依次写出上面生产工具的名称及用途。
(2)写出上面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水利工程的名称,并依据材料说说它们的作用。
(3)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宋朝商业发展有何突破
(4)综合上述探究活动,说说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29.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作品记录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今杭州)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珠玉),户盈罗绮竞豪奢。
——选自〔宋〕柳永《望海潮》
材料二 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苏州府盛泽镇上男女老少都以蚕桑为业,丝织作坊彻夜工作。这里有说合买卖双方成交而从中取得佣金的绸丝牙行千百家。周围村镇的手工业者和商人都在这里交易买卖,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材料三 晋商历史小说《大商道》中提到:明清以来,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影子。大凡繁华都市、水陆码头、交通要津、商业集镇都建有晋商会馆。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提出:“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钱塘”繁华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明朝盛泽镇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山西晋商发展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3.【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题干“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表明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故C符合题意;
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现象反映的是文化方面,不是经济方面,故B不符合题意;
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藏汉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5.【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6.【答案】C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7.【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8.【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9.【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10.【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据“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可知,谚语体现了先民强调农业生产时要不误农时,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在题干中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强调农业生产不误农时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3.【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4.【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15.【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以及图片上的关键文字“甘肃行省、辽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ABC三项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没有实行行省制,不符合题意;
D项元朝盛行题干图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时根据图片以及图片上的关键文字“行省”。
16.【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张骞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之后,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7.【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18.【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19.【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台湾府,不符合题意;
B.宣政院,不符合题意;
C.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0.【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21.【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22.【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23.【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24.【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25.【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26.【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越南。穗长而无芒,不择地而生。
(3)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作物;国家领导人重视农业,以民为本;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经济的繁荣
27.【答案】(1)进士科的设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贞观之治。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28.【答案】(1)图1:曲辕犁,耕作;图2:筒车,灌溉;图3:秧马,拔秧。
(2)都江堰、大运河。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交通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交流。
(3)宋朝商业发展已突破时间和空间(市坊)的限制。
(4)因素: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社会环境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29.【答案】(1)表现: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百姓富足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成因:南方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杭州经济基础雄厚;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打破原有男耕女织的分工,男女均从事丝织业生产;有专门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以丝织业为主形成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工商业市镇;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活动范围广;在交通便利的商业要地建设会馆;重信义;等。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 / 1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2七下·濉溪月考)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
2.“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能补证唐朝时中印交往的是( )
A.愧如玄奘新归路,欲学翻经独未能
B.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C.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3.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写诗明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下列选项对唐末农民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A.推翻了唐朝统治 B.给唐朝统治致命一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2022·重庆)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 )
A.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
B.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互补
C.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D.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题干“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表明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故C符合题意;
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现象反映的是文化方面,不是经济方面,故B不符合题意;
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藏汉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5.唐朝长安城人口有百万之多,其中外国人占人口的3%~5%,街头随处可见不同面孔的外国人,甚至会让人怀疑来到异域。由此可见唐朝长安是( )
A.唐朝的政治中心 B.唐朝的经济中心
C.唐朝的文化中心 D.国际性的大都会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6.“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是马克思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答案】C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7.安史之乱是地方将领同中央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之后,唐朝遗留的问题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藩镇割据
C.农民起义不断 D.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8.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制其钱谷”的措施是( )
A.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B.增设副宰相
C.派文臣担任知州 D.设置转运使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9.东市和西市是唐都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这说明唐朝( )
A.商业繁荣 B.农业发展
C.手工业水平高超 D.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10.辽宋夏金时期,契丹族创制了契丹文字,党项族创制了西夏文字,女真族创制了女真文字。这说明这些少数民族( )
A.摒弃本民族优秀传统 B.排斥汉族的先进文化
C.着重开展向西方学习 D.注重本民族文化建设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11.(2022·福建)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解析】【分析】据“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可知,谚语体现了先民强调农业生产时要不误农时,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在题干中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强调农业生产不误农时的相关史实。
12.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阊阖chāng 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l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3.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的中国传世名画巨作《步辇图》,作者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时的场景。这幅作品旨在彰显唐朝( )
A.友好的民族交往 B.频繁的中外交流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繁荣的商业发展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4.“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此对联评价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15.(2022·广东模拟)下图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以及图片上的关键文字“甘肃行省、辽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ABC三项秦朝、唐朝、宋朝都是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没有实行行省制,不符合题意;
D项元朝盛行题干图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时根据图片以及图片上的关键文字“行省”。
16.(2022·昆明)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的历史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C.文成公主入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张骞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之后,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7.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此宋与辽进行澶渊之战 B.中原地区被女真族占领
C.蒙古人企图南下灭亡南宋 D.文天祥等开展抗元斗争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18.曲辕犁耕作方式从间歇运动到持续运动、从浅耕到深耕,使耕作速度加快、耕植深度加深、耕作质量提升、耕作区域扩展。这表明曲辕犁( )
A.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B.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
C.减轻了牛拉犁耙的牵引力 D.增加了犁壁的碎土能力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19.(2022·四川)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个行政机构是( )
A.台湾府 B.宣政院
C.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台湾府,不符合题意;
B.宣政院,不符合题意;
C.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0.“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大唐的僧人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位“大唐的僧人”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21.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22.唐朝时期的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这说明当时的唐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社会风气保守
C.尚武风气盛行 D.男女平等
【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23.下图是西夏货币,极其珍贵,币上刻有西夏文字“贞观宝钱”。西夏文字脱胎于汉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西夏货币和西夏文字反映了民族之间( )
A.开元盛世的景象 B.经济文化的交融
C.重文轻武的弊端 D.闭关锁国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24.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些诗歌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妇女的遭遇。由此可看出,唐朝诗歌的特点是( )
A.淳朴厚重,揭露现实 B.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C.蔑视权贵,超凡脱俗 D.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25.传统节日的烹饪美食多有讲究。冬春之际猪肥羊壮,春节、元宵节时肉食成为人们最爱;端午时节,粽叶飘香,粽子成为餐桌“花旦”;中秋时节,“秋风响,蟹黄肥”,螃蟹深受人们青睐。这反映了传统节日烹饪美食( )
A.适应社会需求 B.注重教化观念的渗透
C.顺应自然时令 D.具有封建迷信的色彩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22年3月的两会,主要聚焦在稳经济、促创新、惠民生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党是不忘初心、为民着想的党,它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 唐玄宗
经济 领域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 改革税制
材料二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占城)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
——〔元〕脱脱等《宋史》
(1)唐太宗统治时期和唐玄宗在位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统治局面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出现这两个统治局面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占城稻”是由哪个国家传入我国的 依据材料,指出占城稻与中国稻相比,具有怎样的优点。
(3)结合以上探究,你认为应如何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越南。穗长而无芒,不择地而生。
(3)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作物;国家领导人重视农业,以民为本;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经济的繁荣
27.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并且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通过公开公平的考试,选拔优秀人才。
材料二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还是发布“罪己诏”。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1)材料一所提到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被称为什么。唐太宗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唐太宗自身的角度,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进士科的设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贞观之治。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28.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推动。李老师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生产工具的革新】
任务二 【水利工程的兴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任务三 【商业发展的突破】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1)依据图片依次写出上面生产工具的名称及用途。
(2)写出上面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水利工程的名称,并依据材料说说它们的作用。
(3)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宋朝商业发展有何突破
(4)综合上述探究活动,说说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图1:曲辕犁,耕作;图2:筒车,灌溉;图3:秧马,拔秧。
(2)都江堰、大运河。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交通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交流。
(3)宋朝商业发展已突破时间和空间(市坊)的限制。
(4)因素: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社会环境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29.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作品记录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今杭州)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珠玉),户盈罗绮竞豪奢。
——选自〔宋〕柳永《望海潮》
材料二 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苏州府盛泽镇上男女老少都以蚕桑为业,丝织作坊彻夜工作。这里有说合买卖双方成交而从中取得佣金的绸丝牙行千百家。周围村镇的手工业者和商人都在这里交易买卖,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材料三 晋商历史小说《大商道》中提到:明清以来,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影子。大凡繁华都市、水陆码头、交通要津、商业集镇都建有晋商会馆。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提出:“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钱塘”繁华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明朝盛泽镇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山西晋商发展的特点。
【答案】(1)表现: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百姓富足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成因:南方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杭州经济基础雄厚;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打破原有男耕女织的分工,男女均从事丝织业生产;有专门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以丝织业为主形成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工商业市镇;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活动范围广;在交通便利的商业要地建设会馆;重信义;等。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