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周周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历史的指针从这里指向香港新的纪元。
香港会展中心庄严肃穆、灯火通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正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庄严奏响,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如胜利的花朵盛大绽放。
结束了156年5个月零4天任人宰割的殖民生活,香港这个饱经苦难的游子,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胜利。
末代港督彭定康披着夜幕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起锚处,正是156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的登陆点。
据媒体报道,彭定康是绕着已成过去式的“总督府”转了两圈后才去登船,带着复杂的心态落寞而去。这位搞政治操弄的“高手”刚上任,就置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于不顾,急切抛出所谓“政改方案”,企图把香港变成以英式代议制为招牌的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为香港回归挖坑埋雷。这位末代香港总督因此而臭名昭著。他早就应该知道,历史的发展大势不可逆,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心愿不可违。
回想起那一夜,时任香港临时立法会主席的范徐丽泰难掩激动:“我们香港是国家的特区了,我们是堂堂正正居住在香港的中国人,可以‘港人治港’了!”
回想起那一夜,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陈勇清晰记得,香港市民是怎样满怀喜悦,冒着大雨夹道迎接解放军驻港部队入城,并将刻有“威武文明之师”字样的牌匾送给驻军司令员,场面震撼,令人动容。
回想起那一夜,香港大律师吴英鹏仍感如在眼前,当时还在广东家乡读小学的他和家人、朋友一起,围在电视机前观看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共同激动地大声倒数,迎接7月1日凌晨零点的钟声。邻居们在深夜的街头奔走相告,点燃烟花、鞭炮,以中国人传统的方式庆祝香港回归。
那一夜,香港大雨。百年耻辱,一朝洗雪;百年期盼,如今梦圆。那是中华民族喜极而泣的泪水。
那一夜,世界看到,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
(摘编自关铭闻《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响中,眺望香江之美——为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而作》,《光明日报》2022年7月3日)
材料二:
漫步金紫荆广场,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迎着日出,冉冉升起;登上太平山顶眺望,繁忙的都市和静谧的大海点点流光,处处溢彩。香港,这片海风吹拂的热土,即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
时光流转,明艳的紫荆愈加繁盛。旺角的霓虹缤纷闪烁,中环的招牌密集林立,跑马场的赛道激动人心,伶仃洋的大桥互联互通……经过岁月洗礼,活力之都风采浪漫依然。
尘霾洗净,动人的诗篇再写华章。香港国安法制定实施,选举制度修改完善,爱国爱港力量空前团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坚实,“一国两制”事业开拓前行……穿越风云变幻,南海明珠光华更胜往昔。
白云过山峰,明珠焕新彩。走过25年不平凡的历程,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正在新时代续写狮子山下发展新故事、繁荣新传奇。
习近平主席强调:“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砥砺奋进廿五载,携手再上新征程。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发展有着坚实基础。
被网友誉为“护国歌校长”的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不久前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咖啡往上流》的文章,讲述年轻人经营一间咖啡小店,“虽然忙得天昏地暗,心里却是阳光满溢”。“咖啡往上流”,也是“青年朝前走”,更是“一起向未来”。站上历史新起点的香港凝心聚力再出发,充满“往上”“朝前”“向未来”的能量。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近日,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热播。一座城、两代人、四个家庭,在时代的浪潮里风雨同舟,在跌宕的岁月中携手并肩,“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回望历史,一代又一代香港同胞奋力打拼,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人们相聚狮子山下,“理想一起去追”,这才有了“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香江传奇。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香港同胞所拥有的爱国爱港、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灵活应变的精神,是香港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人是了不起的,香港同胞是了不起的。有25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有香港同胞的团结奋斗,我们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摘编自任仲平《白云过山峰明珠焕新彩——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人民日报》2022年6月3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港回归意义重大,它不仅意味着香港结束了一百五十多年屈辱的殖民生活,而且意味着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胜利。
B.虽然末代港督彭定康善于政治操弄,妄图推行政治改革将香港政治英国化,为香港回归设置障碍,但他注定以失败收场。
C.经过二十五年的努力,香港的建筑物开始变得浪漫起来,香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空前高涨,“一国两制”让香港更具璀璨光华。
D.《咖啡往上流》中经营咖啡小店的年轻人体现出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精神,同时也代表着香港青年“一起向未来”的正能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香港没有回归,如果没有“一国两制”,那么就不会有今天中国人能堂堂正正居住在香港,能够真正实现“港人治港”。
B.无论是身处内地还是香港的中国人,都心情激动地以不同的方式迎接香港回归,因为香港终于可以成为面向世界的香港了。
C.香港回归后的二十五年里,几经坎坷,由乱到治,而目前更要在此坚实的基础上去实现由治到兴的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去打拼。
D.有习近平主席对香港回归后变化的肯定,有人们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有香港同胞爱国爱港的精神……香港必将再创辉煌。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2012年12月,广东深圳莲花山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回答香港记者的提问清晰有力:“香港一定会繁荣昌盛的!”
B.2022年6月22日,在习近平主席亲自关怀和见证下,由故宫博物院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合作修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
C.著名建筑设计师严迅奇说:“我认为香港最大的魅力不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而在于城市的体态、密集感和便利性。”
D.一法安香江,“国安法就像阳光驱散了黑暗”,这一“定海神针”成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守护神”,让香港迎来朗朗晴空。
4、材料一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解读得诗意盎然。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举例简析。
5、关铭闻,是“光明文”的谐音;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受众称赞他们的文章“既有政治高度,又写出了人民心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回家(节选)
林天宏
在前往地震重灾区映秀镇的山路上,我第一次遇见了程林祥。
那已经不能称之为“路”了。连日的大雨,把山路变成了沼泽地,每踩一步,大半只脚都会陷进泥浆里。无数从山上滚落的磨盘大的石头,在人们面前堆成一座座小山。
沿途,到处是成群结队从映秀镇逃出来的灾民。他们行色匆匆,脸上多半带着惶恐和悲伤的神情。这时,我看见一个背着人的中年男子,朝我们走来。
这是一个身材瘦小、略有些卷发的男子,面部表情看上去还算平静。背上的人,身材明显要比背他的男子高大,两条腿不时拖在地面上。他头上裹一块薄毯,看不清脸,身上穿着一套干净的白色校服。
同行的一个医生想上去帮忙,但这个男子停住,朝他微微摆了摆手。“不用了。”他说,“他是我儿子,死了。”
在简短的对话中,这个男子告诉我们,他叫程林祥,家在离映秀镇大约25公里的水磨镇上。他背上的人,是他的大儿子程磊,在映秀镇漩口中学读高一。地震后,程林祥赶到学校,扒开废墟,找到了程磊的尸体。于是,他决定把儿子背回去,让他在家里最后过一夜。
紧跟程林祥的,是他的妻子刘志珍。
地震发生的时候,程林祥夫妇都在镇上的工地里干活。一阵地动山摇之后,镇上的一些房子开始垮塌,夫妻俩冒着不断的余震,往家里跑。
家里的房子还算无恙,老人们也没受伤。夫妻俩松了一口气,他们并不清楚刚刚的地震意味着什么。
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夫妻俩忐忑不安地过了一夜,13日早上7时,他们冒着大雨,前往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寻找在那里读高一的大儿子程磊。
可呈现在这对满怀希望的夫妻面前的,却是一幅末日景象。
整个镇子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幸存下来的人们,满脸惊恐的表情,四处奔走呼喊,救人的声音此起彼伏。连夜步行几十里山路,刚刚赶到的搜救部队,都来不及喝一口水,就投入到了救援中。夫妻俩穿过人群,来到了漩口中学前。逃出来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搭建了一些简陋的窝棚。他们找遍了窝棚,只遇到程磊班上的十几个同学,他们都没有看见程磊。其中一个同学告诉程林祥,地震前,他还看见程磊在教室里看书。
那一瞬间,夫妻俩觉得好像“天塌了”。
他们发疯一样地冲上了废墟,翻捡起砖块和碎水泥板,用双手挖着废墟上的土,十指鲜血淋漓,残存的楼体上坠落下的砖块,不时砸落在身边,他们却毫无感觉。
夜幕降临,映秀镇依旧下着大雨,什么都看不见了。
夫妻俩无法继续搜寻,和程磊班上的孩子们挤在一个窝棚里,懂事的同学们都上来安慰他们,说程磊不会有事的。但夫妻俩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一整天,他们粒米未进,一口水也没喝,只是望着棚外大雨中那片废墟发呆。
夜里的气温越来越冷,程林祥只穿了一件短袖衫,刘志珍穿了一件外套,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外套递给了学生们,那天晚上,这件外套传遍了窝棚里的每一个孩子。
14日早上,天刚刚亮,彻夜未眠的夫妻俩突然升起一个希望的念头:程磊有可能已经回家,他们只是在路上彼此错过去了。想到此,夫妻俩一刻也待不下去了,急匆匆步行4个多小时,回到了水磨镇的家中。
可儿子并没有回来。
这天晚上,刘志珍仍是难以入眠。凌晨三四点钟,以前从不沾酒的她,灌下一大口白酒,昏昏睡去。
天快亮的时候,昏睡中的刘志珍突然间听到一个隐约的女人声音:“你的儿子还在里面,明天去找,能找到的。”她一下子从梦中惊醒。
这一夜,程林祥也做了一个梦,他模模糊糊地看到,儿子正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看着书,还抬头冲他笑了一下。
于是,天刚刚亮,夫妻俩又抱着一线希望,再往映秀镇。他们随身带了一套干净的校服,和一条布绳,想着要是儿子受伤了,就把他背回来。
但残酷的现实,瞬间打碎了夫妻俩的幻想。
发现程磊的时候,他的尸体,被压在一块巨大的水泥板的缝隙里。
夫妻俩顾不得哭,他们想把程磊的尸体从缝隙中拉出来,可是缝隙太小了。
夫妻俩跑下废墟,向跑来跑去的救援部队求援,刘志珍一次又一次地给经过的人们下跪,把膝盖跪得青紫,可并没有人理会他们。只有一个士兵过来看了看,无奈地说:“现在我们要先救活人,实在顾不上,抱歉。”
程林祥不知从什么地方捡来了一根铁镐,这个父亲用力地砸着那块巨大的水泥板。半个小时后,水泥板逐渐被敲成了碎块,他俯下身去,把找寻了两天的儿子,从废墟中拉了出来。
母亲想给他换上带来的新衣服,但程磊的全身已经僵硬。夫妻俩跪在他的尸体前,抚摸着他的手脚,一遍遍地呼唤他的名字,几分钟后,程磊的四肢竟慢慢地变软,母亲把他身上的脏衣服扯下,为他套上了干净的校服,然后在头上裹上了带来的薄毯。
程林祥把儿子背到了背上,他停住身,掂了掂儿子身体的重量,走上了回家的路。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进映秀镇的山路的描写,直观展现了汶川地震巨大的破坏力,也让读者可以想象得到程林祥背儿子回家之路的艰难。
B.文章细致叙述了程林祥夫妇三天两夜寻找儿子的曲折过程,不断出现的希望和希望的不断破灭,写出了他们内心遭受的煎熬。
C.孩子们对程林祥夫妇的安慰以及雨夜中刘志珍那件传遍窝棚里每一个孩子的外套,写出了她根植于内心的善良和困境中人们的互助关爱之情。
D.刘志珍把膝盖跪得青紫也没有人来帮他们把程磊的尸体从废墟中弄出来,是因为太多的伤亡早已让人们内心麻木。
7、下列对文章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程林祥背着儿子的尸体回家时,“面部表情看上去还算平静”,简单直白地说“他是我儿子,死了”,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命运的无常和无从更多表达的悲伤。
B.善于运用众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比如写夫妻俩发疯一样冲进废墟用双手挖土,“十指鲜血淋漓”,生动地写出了夫妻俩内心的绝望。
C.作者采用虚构的笔法,写到昏睡中的刘志珍隐约听到一个女人声音的提示,程林祥也梦到儿子看书时的情景,这种笔法强化了叙事效果。
D.本文作者在叙述时冷静克制,善于将自己的情感不露声色地融入所讲的故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8、这篇通讯有着巨大的情感力量。试从作品、作者和读者三个角度分析它的情感内涵。
9、灾难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直面的一种考验,结合本文与课文《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谈谈如何关怀灾难中的人。
二、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血浓于水、同气连枝,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①_________。20多年前,香港回归,步入同国家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大道。(甲)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活力香港朝气蓬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乙)20多年间,世界形势②_________,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抗击非典型性肺炎,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祖国都有求必应,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更多了。(丙)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丁)祖国一直为香港③_________。
1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1、指出语段中甲、乙、丙、丁四处画横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甲 B.乙 C.丙 D.丁
12、请将文中画框的句子改成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疫情暴发让各国都更加重视对传染病仿真系统的研究。当传染病暴发时,人们能基于各项数据建模,估算出它的传染速度、危险程度等,为开展应急处置策略提供依据。早在1927年,传染病学领域就提出了经典的“仓室模型”,根据是否感染、康复等标准,①______________,针对人群在不同仓室间的转移概率,使用微分方程来建模求解,进而完成相关估计和预测。不过,现实情况往往②______________:城镇化加快、国际经贸发展、社会交往增加等,使传染病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也更大。人们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更加精确的模拟,“基于个体模型”应运而生。与“仓室模型”③______________,它将每个人视为独立的对象,通过模拟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自下而上地对宏观层面的复杂动态进行诠释,推演出系统的宏观结果。
1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4、请结合语段内容,给“传染病仿真系统”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开始变得浪漫起来”表述不当,原文说的是“经过岁月洗礼,活力之都风采浪漫依然”,这表明香港以往也是浪漫的,现在依然浪漫。
2、答案:B
解析:“因为香港终于可以成为面向世界的香港了”错误。由材料一“那一夜,香港大雨……泪水”“那一夜……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可知,人们心情激动不已,主要是因为香港终于回归祖国,中国的百年耻辱得以洗雪。
3、答案:C
解析:结合“时光流转,明艳的紫荆愈加繁盛”“白云过山峰,明珠焕新彩”“有25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有香港同胞的团结奋斗,我们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等可知,材料二主要论述香港正在繁荣发展,未来也会继续繁荣发展。C项,“我认为香港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只是在表明香港这一城市的魅力,和材料二的观点联系不大。A项,“香港一定会繁荣昌盛的”;B项,“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D项,“成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守护神’,让香港迎来朗朗晴空”。这三项都是围绕香港的繁荣发展展开的,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4、答案:①用“回想起那一夜”连续推出三个场景,运用叙述性的语言回顾香港回归当晚激动人心的场景,画面极富诗情画意。②最后两段运用短句,节奏感强,富有诗歌的韵律之美。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刚性”的内容,化作了富有节奏感的、抒情的诗句。如开头称香港为“东方之珠”,说它“整夜未眠”;又如将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比喻为盛大绽放的胜利的花朵;等等。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事物的特征,又饱含对香港回归的激动之情。
解析:作为议论文,这篇社论的语言没有丝毫枯燥之感,反而让人感到诗意盎然。对于这种效果产生的原因,可从三个角度展开分析。一是看是否有记叙或描写性的语言,营造出富有诗意的画面。如本文“回想起那一夜,时任香港临时立法会主席的范徐丽泰难掩激动……”“回想起那一夜,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陈勇清晰记得……”“回想起那一夜,香港大律师吴英鹏仍感如在眼前……”,用“回想起那一夜”连续推出三个场景,运用叙述性的语言回顾香港回归当晚激动人心的场景,画面极富诗情画意。二是从句式运用的角度,看是否有诗歌的韵律之美。本文“那一夜,香港大雨……那是中华民族喜极而泣的泪水”“那一夜,世界看到,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运用短句,节奏感强,富有诗歌的韵律之美。三是从修辞运用的角度,看是否能将“刚性”内容化为富有节奏感的、抒情的诗句。文中“东方之珠,整夜未眠”,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对香港回归的激动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庄严奏响,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如胜利的花朵盛大绽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比喻为盛大绽放的胜利的花朵,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5、答案:①两则材料都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选择了香港回归这一大事件作为写作主题,于重大时间节点回顾重大事件,正是新闻政治高度的体现。②材料一主要写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材料二主要写香港回归后的巨大变化,体现了香港回归是民心之所向,代表着人民的意愿。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关注两篇社论的日期或标题,材料一的副标题为“为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而作”,材料二的副标题为“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所以两篇文章都是写于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在这样的重大时间节点选择回顾相关重大事件,体现了一定的政治高度。从材料的主体内容看,材料一“那一夜,香港大雨……泪水”“那一夜,世界看到……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等侧重于谈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材料二“时光流转,明艳的紫荆愈加繁盛……伶仃洋的大桥互联互通……”“尘霾洗净,动人的诗篇再写华章。香港国安法制定实施,选举制度修改完善,爱国爱港力量空前团结”“站上历史新起点的香港凝心聚力再出发,充满‘往上’‘朝前’‘向未来’的能量”“理想一起去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现代化大都市”侧重于香港回归25周年的纪念,回顾25年来香港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两则材料都体现出香港回归代表着人民的意愿,是民心之所向。如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6、答案:D
解析:“是因为太多的伤亡早已让人们内心麻木”错误。依据文章内容可知,人们不来帮忙是因为地震造成的伤亡太多,“要先救活人”,不是因为内心麻木。
7、答案:C
解析:“作者采用虚构的笔法”错误。文中刘志珍、程林祥因思儿心切而魂牵梦萦是符合人物心理的,不一定是虚构笔法。况且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特性,此处的“虚构的笔法”于文无据。
8、答案:①从作品来说,父母因地震痛失爱子,历尽周折、千辛万苦才在废墟中找到儿子的尸体并将其背回家中,要“让他在家里最后过一夜”,这一事实本身让人深受感动。②从作者来说,文章渗透着对灾难中的人们深切的同情和悲悯的情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③从读者来说,它能唤起全社会对灾区人民发自内心的同情,并能动员人们努力伸出援助之手。
解析:从作品来说,由“他背上的人,是他的大儿子程磊……找到了程磊的尸体……让他在家里最后过一夜”“那一瞬间,夫妻俩觉得好像‘天塌了’”“一整天,他们粒米未进,一口水也没喝,只是望着棚外大雨中那片废墟发呆”等可知,在地震中,父母痛失爱子,历尽周折、千辛万苦才在废墟中找到儿子的尸体并将其背回家中,要“让他在家里最后过一夜”,这一事实本身让人深受感动。从作者来说,文章细致叙述了程林祥夫妇三天两夜寻找儿子的曲折过程,不断出现的希望和希望的不断破灭,写出了他们内心遭受的煎熬。在文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找到程磊后,“夫妻俩跪在他的尸体前,抚摸着他的手脚,一遍遍地呼唤他的名字”,生动地写出了夫妻俩内心的绝望和对儿子的爱。作者通过对夫妻俩的描写,渗透着对灾难中的人们深切的同情和悲悯的情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读者来说,作者对地震后场面的描写,深深地感染了读者,能唤起全社会对灾区人民发自内心的同情,并能动员人们努力伸出援助之手。
9、答案:①给予灾难中的人们及时而有力的救助。应极力动员各方社会力量,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尽量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②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珍视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身处灾难中的人。③科学救灾。要系统救助,特别是对遭受心理创伤的人要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
解析:对于遭受灾难的人,首先要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救助,正如文中所说“现在我们要先救活人”,但是人力有限,故应极力动员各方社会力量,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尽量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生命是平等的,我们要珍视生命,珍视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身处灾难中的人。我们要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不放弃每一个身处灾难中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一场天灾人祸,都是一场心灵上的灾难。在科学救灾的前提下,要对遭受心理创伤的人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
10、答案:①息息相关(休戚相关/休戚与共);②风云变幻(瞬息万变/波谲云诡/云谲波诡);③保驾护航
解析:①根据上文“血浓于水、同气连枝”和下文“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可知,此处是形容香港与祖国关系密切,可用成语“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休戚相关”等。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②根据下文“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可知,语境是说世界形势在不断变化,此处应填表示变化多、变化快的成语,与下文构成转折关系,故可填“瞬息万变”“云谲波诡”等。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云谲波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也说波谲云诡。③根据第二段“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祖国都有求必应,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和第三段“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可知,此处是在总结祖国对香港的帮助,故可填成语“保驾护航”等。保驾护航:指对某个人或某种事业进行保护。
11、答案:A
解析:B.此处是完整引用,句末的句号应移至引号内。C.“……更足了”与“……更多了”虽构成并列关系,但两个分句内均没有逗号的情况下,两个分句间不能使用分号,应把分号改成逗号。D.“‘爱国者治港’原则”是特定称谓,所以“爱国者治港”应加引号。
12、答案:从抗击非典型性肺炎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从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到开通港珠澳大桥。
解析:分析原句可知,可从内容上对句中成分进行分类:“抗击非典型性肺炎”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一类,“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是一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是一类。结构上,宜采用动宾式,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通港珠澳大桥”。最后用“从……到……”的句式连接,从而构成排比句。
13、答案:①将人群分到不同仓室;②比这种模型复杂得多;③对人群的粗略分类不同
解析:①前文出现“根据”一词,推断补句应有介词“将”或“把”字与之呼应,下文紧承补句提到“针对人群在不同仓室……”,推断补句应有“人群”“不同仓室”等词语,将以上词语连缀成句可得补句。②从挖空所在位置推断,补句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文主要是对“仓室模型”进行解说,故补句应予以回顾,重提上文概念可用代词指代,推断出此句第一个关键词可以是“这种模型”;挖空处与下文用冒号衔接,说明补句总起下文,由下文概括得出第二个关键词“复杂”,结合已有关键词和材料逻辑造句可得补句。③根据补句中已有信息“与‘仓室模型’”提示,可知空缺处应引出与上文内容的比较性语句,推知第一个关键词“不同”;补句锁定比较对象是“仓室模型”的某种特点,而且这个特点与下文的“基于个体模型”的特点形成对照,需要进行归纳,推断出第二个关键词“粗略分类”,连词成句可得补句。
14、答案:传染病仿真系统是通过模拟人类行为,进行数据建模,预测传染病发展的一种模型。
解析:注意下定义采用的句式应是“传染病仿真系统是……”,然后提取文章的关键字句放入其中。关键句“当传染病暴发时,人们能基于各项数据建模,估算出它的传染速度、危险程度等”“进而完成相关估计和预测”提示我们传染病仿真系统可以进行数据建模,预测传染病发展。关键句“通过模拟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自下而上地对宏观层面的复杂动态进行诠释,推演出系统的宏观结果”提示我们传染病仿真系统是通过模拟人类行为推演出系统的宏观结果。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