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导读专题《朝花夕拾》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导读专题《朝花夕拾》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7 20:0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导读专题★★
《朝花夕拾》
阅读作业
1.作者写《狗·猫·鼠》一文的目的是什么 联系原著,谈谈你的看法。(《狗·猫·鼠》)
【示例】文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来写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对猫“尽情玩弄”“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同时尖锐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作者对长妈妈“实在不大佩服”的原因。(《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长妈妈经常限制“我”的行动,爱打小报告;长妈妈睡相不好,爱摆“大”字,睡觉挤“我”;长妈妈懂得的许多烦琐的规矩令“我”厌烦。
3.“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 (《二十四孝图》)
高兴:鬼少人多;为“我”一人独有;里面的故事似乎谁都知道,即便是不识字的阿长看到图画后也能滔滔地讲出一段事迹。扫兴:看完二十四个故事后“我”觉得做到“孝”太难,对于之前想做孝子的计划也完全绝望了。
阅读规划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周(《五猖会》《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作业
4.“我”在去看五猖会的过程中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五猖会》)
去看五猖会前,“我”的心情是急切兴奋的,从“我”“笑着跳着”催工人赶快往船上搬看会要用的东西可以看出;接着父亲的出现让“我”的心情变得忐忑,之后父亲强制“我”背会书后才能去看五猖会,更是像往“我”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让“我”的心情变得扫兴痛苦;最后终于背完书去看会,沿途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五猖会的热闹,对“我”来说都没什么意思了。
5.作者对无常和“正人君子”们分别持什么态度 这体现了本文怎样的写作特色 (《无常》)
作者认为无常活泼诙谐、爽直公正、有人情味,对无常持喜爱称赞的态度;而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们则予以了辛辣的嘲讽。文章在夹叙夹议中,通过无常这个有人情味的“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6.作者借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达了怎样的社会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示例】作者揭示出儿童广阔的生活兴趣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阅读规划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周(《父亲的病》《琐记》)
阅读作业
7.两位“名医”分别是怎样给父亲治病的 结果怎样 (《父亲的病》)
第一位“名医”出诊诊金昂贵,治病时要用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做药引,治疗两年后,父亲的水肿却日渐严重;第二位“名医”陈莲河治病时要用到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以及一些奇特的药引:“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后来陈莲河先生又建议将一种价格昂贵的“灵丹”点在父亲舌上,还建议找人看看父亲是否有什么前世的“冤愆”。结果:这些方法均治不好父亲的水肿,父亲只能躺在床上喘气了。
8.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物 请简要概述。(《琐记》)
衍太太表面上对别人家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各种危险的事情。如,鼓励孩子吃水缸里结的冰;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鼓励孩子比赛“打旋子”,在大人看见小孩跌倒时,撒谎说孩子不听她劝阻才会摔倒;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卖钱并散布流言。足见其是个自私自利、喜欢使坏,表里不一的人物。
阅读规划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周(《藤野先生》《范爱农》)
阅读作业
9.作者印象中的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概述“我”与藤野先生之间交往的四件事。(《藤野先生》)
作者印象中的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关心学生、对学术抱有热情、毫无民族偏见。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帮“我”批改讲义;订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习俗。
10.范爱农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作者借范爱农的命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范爱农》)
范爱农在坐船看戏归来时因喝醉酒掉进水里淹死了。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阅读规划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周(复习《朝花夕拾》)
阅读作业
11.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结合原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回忆了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很好地体现了“温暖的回忆”;《二十四孝图》叙述了作者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重点分析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体现了“理性的批判”。
12.《琐记》和《藤野先生》都提到了“走”,请联系两次“走”的内容,比较人物思想的变化。
从书中内容来看,《琐记》中鲁迅的“走”是因为厌恶S城的人——“流言家”,怕遇见人们的眼睛。他的离开像是一种逃离或回避。《藤野先生》中鲁迅的“走”则是因为“匿名信”和“幻灯片”事件而决定弃医从文,唤醒麻木的国人。两次“走”,前者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后者则是因为对国家人民的忧虑与期望。从中,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鲁迅走着走着,渐渐走成了一个充满热情的爱国者形象。
13.“《朝花夕拾》专辑”手抄报,有个“阅读心语”栏目,请你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感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60字左右)
【示例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阿长虽然粗俗,但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示例二】阅读《藤野先生》,我赞赏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示例三】看完《五猖会》,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一场难得一遇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真心希望家长们都能顺应儿童的天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教材专题探究 (教材P58) 专题探究母题
专题一:鲁迅的童年
1.鲁迅童年时有哪些兴趣爱好 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
①夏天的夜晚在大桂树下听祖母讲故事。(《狗·猫·鼠》)
②热切盼望过新年,辞岁后可以拿压岁钱去买泥人和糖菩萨。(《阿长与〈山海经〉》)
③去东关看迎神赛会。(《五猖会》)
④在百草园里玩耍,按斑蝥,拔何首乌,冬天捉麻雀;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上课的时候趁教书先生不注意偷偷地和小伙伴做游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鲁迅笔下的“父亲和儿子”:请你梳理一下书中鲁迅和他父亲的故事,探讨一下他们的父子关系。
《五猖会》中鲁迅的父亲刻板、严格、权威,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鲁迅心里感到扫兴。《父亲的病》中鲁迅的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鲁迅心中的痛苦。
3.你觉得鲁迅童年时期的哪些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请举例分析。
【示例一】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乃至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阿长与〈山海经〉》)
【示例二】由于父亲的病而奔走药铺与当铺,看到那些所谓的“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他们勒索钱财、巫医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实质,使鲁迅在世态炎凉中开始思考,走上了学医救民的道路。(《父亲的病》)
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4.任选书中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这一人物的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为他或她写一篇小传。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出现了六个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父亲、恩师藤野先生、邻居衍太太和挚友范爱农。)
【示例】长妈妈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她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出身之低下。她不识字,没文化,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工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
长妈妈没有文化,言行粗俗,来到周家做女工,也不知收敛,常喜欢“切切察察”。她人很胖,睡相也不好,“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再加上“谋死隐鼠”的“罪行”,这一切都让当时的鲁迅对她讨厌至极。
长妈妈相信命运。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又含辛茹苦地做着女工,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生平安。她相信儿童的金口,郑重其事地要鲁迅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说吉利话。好像一年的好运气,全在孩子有没有“恭喜”她。得到孩子的祝福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
长妈妈是民间文化的传播者。虽然其中不免有迷信和落后的成分,诸如什么“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等等,但多数还是不错的。诸如正月初一要孩子说“恭喜”要吃福橘;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至于她讲“长毛”(太平军)的故事,更使得她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长妈妈其实对孩子倾注了一片心血。踏死隐鼠,脾气不见得好;睡相粗俗,做事不见得细致;各种旧规矩,脑子不见得新潮。然而就是这样的长妈妈,最终做了一件让鲁迅十分感动的事——买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以至于幼年鲁迅对她产生了新敬意,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也因此对她谋害隐鼠的怨恨完全消灭了。这本书激发了鲁迅对于绘图文本更多的兴趣,这件事也成为鲁迅心中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5.鲁迅一直热切地关注着中国儿童。在《朝花夕拾》的众多篇章中,我们更可以体悟出鲁迅的这种教育观念。请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鲁迅对封建私塾教育方式的叙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②《五猖会》表现被父亲强迫背《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③《二十四孝图》回忆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饱含了对封建正统教育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