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导读专题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导读专题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7 20:1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导读专题★★
《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作业
1.在“去西安的慢车” 中作者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 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身上不舒服但是却又非常的兴奋 (第一篇 第二章)
①不舒服是因为他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
②兴奋是因为作者这趟旅程是要去往“红色中国”,去打破那九年来的新闻封锁,是“千载一时的机会”。
2.张学良在欧洲戒毒成功, 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第一篇 第三章)
张学良在作战间隙染上了吸鸦片的恶习,他天真地盲目相信一个医生告诉他可以用打针的办法治愈的说法。 他固然戒掉了烟瘾,可等到疗程结束时,却成了一个吗啡鬼,每天用药都要花二百元钱。他在欧洲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治愈了吸毒恶习。 我从中获得的启发是要想去掉一个坏习惯,不仅需要方法正确,不能饮鸩止渴,还需要坚定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3.请概括说说什么是“民团”。(第二篇 第一章)
“民团”就是“白匪”,是由地主和乡绅挑选、组织和指挥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共产主义,帮助收租交谷,讨欠债本息,帮助县长勒索苛捐杂税。他们从事冒险活动,主要是为了进行报复和获取很快到手的钱财。
4.说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的故事。(第二篇 第三章)
1928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有几个县政府的收税员来了,他就率领几个人袭击了他们,用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卫队武装,武装了第一支农民军队。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周(第三至第四篇)
阅读作业
5.斯诺认为周恩来是个“狂热”分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篇 第一章)
原因:周恩来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他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他有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6.红军大学的“独一无二”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三篇 第四章)
校长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指挥员,从来没有吃过败仗。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二十七,平均每人有八年作战经验。师生把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每月不到十五元银洋。学员的首级悬赏加起来超过二百万元。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不怕轰炸。
7.与传统京剧相比,作者认为红军剧社的节目有哪些优势 作用是什么 (第三篇 第五章)
优势:采用活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宣传;演出生气勃勃, 幽默风趣,演员和群众打成一片,弥补了一部分细腻精美的不足;观众真的在听台上的演员说话。作用:在于唤起农村中的亿万人民,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唤起他们的人权意识。
8.毛泽东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为什么会受到党中央的批评 (第四篇 第五章)
因为秋收起义的纲领没有得到中央委员会批准,以及第一军遭受严重损失,而且从城市观点来看,这个运动好像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中央委员会明确地批评了他。
9.毛泽东认为红军长征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第四篇 第六章)
原因: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苏维埃人民的基本构成分子的技巧、勇气、决心,以及超人的忍耐力与革命的热情;③革命干部的异常干练、英勇而忠实。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周(第五至第六篇)
阅读作业
10.红军胜利地渡过大渡河,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五篇 第三章)
①吸取历史经验,石达开在渡河时贻误战机,红军抢夺先机。②军民一心,和彝族、苗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他们的帮助。③红军探查地形,发现渡船,作战英勇,击退敌军,到达彼岸。④红军信心坚定,行动迅速,强夺泸定桥,红军成功过了大渡河,跳出国民党的包围圈。
11.结合原著,简要说明红军为走出彝族土著居民区域而采取的做法。(第五篇 第三章)
红军先派专员和彝族谈判,且释放了被汉人军阀们拘押在牢里当人质的彝族首领们。红军先遣队伍的指挥员刘伯承了解彝族人对汉人的仇恨,而且他会说一些彝族话,成功游说了彝族人民。
12.在长征中,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 (第五篇 第四章)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13.简述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篇记述了红军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为赢得佃农、贫农、中农以及小地主的拥护所采取的土地政策。(第六篇 第三章)
土地政策:①没收富农不是由自己耕种的所有土地;②地主减租减息;③重新分配给农民土地;④农民交租交息,但租、息单一且少。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周(第七至第八篇)
阅读作业
14.为什么说陕西苏区吴起镇工人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 (第七篇 第二章)
对吴起镇这些工人来说,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但他们对每天两小时的读书写字、政治课、剧团非常重视,他们认真地参加在运动、文化、卫生、墙报、提高效率方面举行的个人或团体的比赛,尽管奖品很可怜。这就是陕西苏区这个“工业中心”的年轻气氛。
15.联系原著其他内容,简要说说彭德怀投奔红军的原因。(第八篇 第三章)
①童年遭遇的不幸使得他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很早就有了反抗意识。
②从军的经历和阅读《资治通鉴》让他反思怎样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革命斗争。
③接触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进步书籍让他怀着改造社会的信念参加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
阅读作业
16.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第八篇 第四章)
①因为经济破产,特别是农村破产。农村中失业现象普遍,穷人阶级愿意为改变处境而斗争;②游击战得到了发展是因为内地落后。缺乏交通、道路、铁路、桥梁,使得人民可以武装起来,组织起来;③虽然中国的战略中心多少都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但这种控制是不平衡的,不统一的。在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之间,有很多空隙,可以迅速发展游击战。④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在人们心中深植了革命观念。
17.游击战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发展很快,成为了政治力量, 而在有些地方却很容易遭到迅速的镇压 (第八篇 第四章)
①中国的游击战只有在共产党的革命领导下才能取胜,因为只有共产党有决心、有能力满足农民的要求,了解在农民中间进行深入、广泛、经常的政治和组织工作的必要性,能够实现它宣传的诺言。②游击队的实际战地领导必须坚决果断、勇敢无畏。没有这些领导品质,游击战不但不能发展,而且在反动派的进攻下一定会衰亡。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周(第九至第十篇)
阅读作业
18.请结合徐海东的成长经历,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为主题,为该人物写一段人物评说。(第九篇 第一章)
徐海东少年时就嫉恶如仇,与辱骂他的地主子弟打架;认为穷人孩子得不到公平,就逃学不肯再去;不服厂主克扣工资办酒席,要罢工反抗等,可见徐海东的反抗精神,他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以此抗争,为己抗争,为民抗争,为国抗争。
19.斯诺同红军骑行兵在甘肃骑了好几天的马,为什么斯诺发出了“我觉得不是马在侍候我,而是我在侍候马”的感慨,请结合骑兵营营长的行为谈一谈,并分析以他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的形象特点。(第十篇 第一章)
①原因:由于物资紧缺,战马更是不足,每一匹马都是红军战士的战友。红军骑兵营营长对马关爱有加,他们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保存马的体力,宁可自己走路也要让马休息。②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恶劣条件下艰苦奋斗的精神。
20.斯诺亲切地称“红小鬼”为“勇者”。请结合你对“红小鬼”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第十篇 第二章)
【示例】“勇者”是信念坚定、乐观坚强的人。“红小鬼”们相信红军,相信革命,他们活跃在队伍里,充当号兵、伙夫、传令兵等,有许多“红小鬼”因为做过侦查或宣传工作而被捕甚至被杀,但他们不怕牺牲,仍然投身革命事业。在长征途中,他们历经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尽管出身不同,但他们身上的刚毅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就是真正的勇者。
21.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怎样的 (第十篇 第四章)
①天性极端温和;②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③喜欢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周(第十一至第十二篇)
阅读作业
22.当时的人们为什么欢迎红军甚至参加红军 (第十一篇 第一章)
原因:红军对待人们好,不打骂人;红军代表贫苦人们的利益;红军反抗剥削、解放穷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
阅读作业
23.斯诺说:“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把中国历史引导到了新的方向。”你是怎么理解的 (第十二篇 第二章)
“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实际上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西安事变”。这里的总司令是指蒋介石,他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军事监禁,扣留了蒋介石,要求其“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蒋介石最终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这一事件客观上暂时结束了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把“中国历史引导到了新的方向”。
24.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 又有何历史意义 (第十二篇 第二章)
结果: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历史意义:这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阅读规划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周(复习《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作业
25.国民政府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失败后,战地司令官陈诚认为“同红军作战是一种终身职业,也是一种无期徒刑”,请指出陈诚话语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同红军作战是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种作战是痛苦的、希望渺茫的。
26.斯诺不仅采访红军领袖、红军战士,也采访了普通民众,结合原著,分析斯诺为什么想要和苏区的村民交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了解红军受到百姓支持的原因;②通过对比,侧面体现出红军对于百姓的关爱。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避免自己在选择和解释上可能出现的失实,使作品更具客观性;③通过与苏区农民交谈从多角度了解红军真实情况,避免以偏概全,使作品更具真实性。
27.《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出版有什么意义
①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 “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28.用一种标点符号来比喻《红星照耀中国》,并简要说明这样比喻的理由。(100字左右)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纪实作品。这本书仿佛是一个红色的感叹号,向全世界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信念坚定、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书中描写的红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就像是在铁索桥上写下的感叹号;还有,爬雪山时,战士们克服物资缺乏和天气恶劣的困难,取得最后胜利的英勇行为,更是在川藏边界写下了惊人的感叹号。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有学者评价说:在斯诺的笔下,这些中国革命家“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请结合原著内容举例分析他们的“非凡的魅力”体现在哪。
【示例一】毛泽东“非凡的魅力”:①他质朴纯真,说话平易,生活简朴,身体素质佳,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不知疲倦;②他果决有魄力,是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③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共产党领袖。
【示例二】贺龙“非凡的魅力”:①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②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④行军神出鬼没。
2.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请联系作品,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
①人物的言谈举止;②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探究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③细致地呈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客观真实地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领袖风采。
3.简述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年轻领导人的采访反映出中国当时怎样的面貌。
斯诺对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的领导人的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像斯诺所说,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拥护和支持的记录。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专题二:关于长征
4.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请谈谈这两句诗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面对无数的艰难险阻,依然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缺衣少食的现实,但他们依然毫无畏惧、不怕牺牲。例如飞夺泸定桥时,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抽掉一半,对岸有敌人的阻击,敌人还在桥头烧起了大火,这时30个勇士组成敢死队,用血肉之躯面对枪弹,成功抢夺泸定桥,为部队开辟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5.班级拟开展“读名著,谈感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为专题“《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精神”,写一篇发言稿,交流你的读书心得。(字数200左右)
大家好!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我被书中所体现的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冒着严寒忍着饥饿,爬雪山过草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这一精神鞭策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6.“红星”象征着什么 为什么“红星”能够照耀中国
“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原因:①这颗红星引领了中国的道路,从诞生到反围剿的失败与胜利,再到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红星成了“宣传队”“播种机”,把革命的种子撒向全中国。②这颗红星召集了众多的伟人、革命者,有毛泽东、朱德和无数的不知名的先辈,他们的奉献牺牲精神,永照史册。③这颗红星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拥护,农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红军,为天下穷苦人打天下。百姓爱戴红军,愿意加入红军,这正是共产党和红军的力量之源。④这颗红星诠释了革命的精神,如周恩来坚定的信仰,贺龙死都不怕的乐观精神,毛泽东一心为民的大爱精神。红军从领导人到士兵,从“小鬼”到老人都具有无比坚定的信仰和革命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