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名校 2023 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 时量: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
五千里长征。85 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
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
长征路。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
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
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
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
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
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
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
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
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
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了
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在原第 13 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
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
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
褴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
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
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
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十六字诀”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
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
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
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
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
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
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永州一中 2023 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第 1页 共 8 页
{#{QQABLQAAgggoABIAAQhCAQ0gCAMQkAEACKoGgAAMoAIAgANABCA=}#}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
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
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
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
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
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
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
着一队,还真不少。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
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
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
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
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
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
彻底破产。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写出了红军长征路程之遥,又表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
概。
B.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是因为其身上有着无比坚韧的精神力量,而且想把它作
为纪念。
C.遵义会议后,红军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变得十分灵活,于是有了“四渡赤水”的
经典战例。
D.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骑兵、鲁大昌的国民党军尾追红军而来,结果在吴起镇一带遭到了中央红军的沉重打
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除了指战员,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
信念。
B.对于“什么是共产党”,徐解秀老人没有下定义,而是用具体行为进行生动解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C.材料一画线处“敌人围追堵截……遍布”形成排比,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
奋斗精神。
D.毛泽东指挥红军借伏击战以少胜多打败追敌,生动阐释了什么是制胜先机、争取主动的战争智慧。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有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他都
予以拒绝。
B.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汽车里程表显示出两万五千的数据时,在微信中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
周年愉快。”
永州一中 2023 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第 2页 共 8 页
{#{QQABLQAAgggoABIAAQhCAQ0gCAMQkAEACKoGgAAMoAIAgANABCA=}#}
C.我们要讲好长征故事,把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它激励一代又一代的
中华儿女。
D.河南发生洪灾后,郑州优秀党员彭峰抗洪中连续工作 3天 2夜,在跳入塌方处、关闭供水阀门时,体力
不支牺牲。
4.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5.对于吴起镇战斗,杨成武没有过多地对战士们进行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描写,为什么?(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
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
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
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
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
他会拿著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她抽上一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
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
约 40 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
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
谢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
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
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
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
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
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
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
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
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
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
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
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
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
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
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
永州一中 2023 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第 3页 共 8 页
{#{QQABLQAAgggoABIAAQhCAQ0gCAMQkAEACKoGgAAMoAIAgANABCA=}#}
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
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 20 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
再也没有在我案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 20 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
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
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 22 岁;蓝眼睛、直鼻
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
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
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
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
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
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
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
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
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
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
“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
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
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
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
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
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
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
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
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
B.20 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
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C.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
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
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
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
的感受。
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
衬关系。
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
味深长。
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体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
永州一中 2023 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第 4页 共 8 页
{#{QQABLQAAgggoABIAAQhCAQ0gCAMQkAEACKoGgAAMoAIAgANABCA=}#}
感态度。
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4分)
9.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
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
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
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
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
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
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3分)
无若宋人 A 然 B 宋人有闵 C 其苗之 D 不长而揠之者 E 芒芒然 F 归 G 谓 H 其人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
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
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 “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
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永州一中 2023 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第 5页 共 8 页
{#{QQABLQAAgggoABIAAQhCAQ0gCAMQkAEACKoGgAAMoAIAgANABCA=}#}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
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
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
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4.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仁宗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高中进士。后苏轼出任凤翔府签判,苏辙寄给他一首诗,题
为《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中自注:“辙曾为此县簿,未赴而中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引起下联的议
论。
B.颔联在文字上是对仗,在意思上却是承上而下,打破了律诗三四两句要求句式对仗、意思相对的束缚。
C.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应和弟弟诗中的怀旧之情,以叙事之笔,对“雪泥”“指爪”的感慨进行了
具体呈现。
D.诗中回忆当年驴蹇人困、道路崎岖,如今僧死壁坏、了无痕迹,作者顿觉人生空幻,产生了人生无常的
怅惘之感。
16.从本诗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说“ , ”,这八个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恕
道”,一个“恕”字,道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在于将心比心。
(2)《大学之道》中提出:“ , 。”主张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
都应以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老子>四章》中说“ , ”。
永州一中 2023 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第 6页 共 8 页
{#{QQABLQAAgggoABIAAQhCAQ0gCAMQkAEACKoGgAAMoAIAgANABCA=}#}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权威机构调查,46%—59%的高三学生会在高考前出现中等以上程度的考前焦虑。过度的
考前焦虑会造成学习效率降低、思路不畅、神经衰弱、自我封闭等。那么,如何缓解高考前焦
虑呢?___(1)___。
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由身体冷静、思维
自信、精神专注共同构建。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
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这就是思维自信方面较弱;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
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担心考差,则是精神不专注。学生可从自身最弱处入手,___(2)___,
强化“三脚凳模型”,积极应对高考。
《战胜考试焦虑》一书提到,①我们可先从“觉察”中把握“三脚凳模型”。②再将功效
犹如灭火器的“三种工具”付诸于行动。③使自己保持冷静、自信和专注。具体而言,④如果
想提升身体冷静,考生要从身体迹象中觉察自身状态。⑤特别是呼吸紊乱内心不踏实、感官关
闭等迹象都会影响处事状态。⑥培养对自身敏锐的觉察力有助于控制应激水平,⑦所以能帮助
我们更好地运用“救火”三工具:一是进行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感受空气下沉到腹部,再
用嘴呼气,感受气体自然释放,重复三次调整呼吸;二是使用着陆技术,感受双脚踩在地面的
真实感,以地面为双脚的支撑,或者抓握一个物品,再张开手指,感受其温度与触感;三是充
分调动感官,如环顾四周,快速地默念出所见事物,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当下,远离焦虑。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分)
19.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吠!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
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摘自鲁迅《狗的驳诘》)
20.下列对语言文字运用 I 和Ⅱ中加点字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I中“不过”,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B.I中“还”,表示“还有”,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有额外的补充。
C.Ⅱ中“像”,表示比较,“我”因为衣履破碎,与乞食者相比较,用于描述两者间的相似度。
D.Ⅱ中“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语势,与“惭愧”照应。
永州一中 2023 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第 7页 共 8 页
{#{QQABLQAAgggoABIAAQhCAQ0gCAMQkAEACKoGgAAMoAIAgANABCA=}#}
21.文中对“我”进行了辛辣讽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分)
22.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有两处使用省略号的句子,请
分别分析省略号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晨的一句温馨问候,可以成全一天的好心情;陌生人的一句鼓励,可以带给人心灵的慰
藉;书里的一句劝诫,可以给予青年成长的启示或警省;互联网上的一句评论,可能会影响我
们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
有时候,一句话很轻,轻得微不足道;有时候,一句话又很重,有着无穷的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永州一中 2023 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第 8页 共 8 页
{#{QQABLQAAgggoABIAAQhCAQ0gCAMQkAEACKoGgAAMoAIAgANABCA=}#}2023 年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错,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原文是“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
一战争指导原则上”。
2.B【解析】A.当时没有人知道会在何处落脚,连指战员也不知道。
C .“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错误,这组排比只是在陈述红军前面的困难,气势
不能叫雄浑,语调不能叫铿锵。只这三句也显示不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
D.“以少胜多”错误,此意于文无据。
3.A【解析】A.内容强调的是不受利诱,这与材料一提到的长征精神不吻合。
4.(4分)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斗力量的意义。②材料
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交代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
利的精神。(每点 2分)
5.(6分)①体裁的限制。本文是纪实性回忆录,是对长征的一般性介绍,不是小说,不需要太多的细节描写。②
叙述视角的限制。杨成武是叙述者,是战斗的指挥员,不可能看到过多细节。③表达目的的限制。本文旨在歌颂长
征,歌颂主要靠议论和抒情,过多地写细节容易喧宾夺主。(每点 2分)
6.B【解析】“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错。从小说描写乞丐 20年前的情况以及他乞讨不开口,最后把
纸币扔掉的情节来看,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与“懒惰”无关。
7.C【解析】“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错,兀鹰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只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构不成
暗线。作者写兀鹰是为了烘托或衬托出他傲慢自负的性格,而非推动情节发展。
8.(4分)①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②他傲慢自负性格一直没有改变。(每点 2分)
9.(6分)①叙述视角独特,借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给读者以真实感;
②叙述顺序巧妙,文中插叙了红发乞丐二十年前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小说情节紧凑;
③结尾别具匠心,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
④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时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放慢或加快,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隐藏其中的
哲思。(每点 2分,任答 3点得 6分)
10.BEG【解析】译文: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
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
11.D【解析】病,形容词,疲惫、疲倦。句意:今天累极了。贼,动词,伤害。
12.C【解析】“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错。应该是“形象地说明了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
夕之功”。
13.(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所以”,因为;“内交”,
结交;“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乡邻。)
(2)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助”,助长;“……者也”,文
言文判断句式;“揠”,拔;“非徒”,不但。)
14.(3分)(1)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1分)(2)靠
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2分)
参考译文:文本一:
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
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
空虚而气不足。内心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
答案第 1页,共 2页
{#{QQABLQAAgggoABIAAQhCAQ0gCAMQkAEACKoGgAAMoAIAgANABCA=}#}
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
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
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
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
圣人了吧?”
孟子说:“岂敢!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夫子已经可以说是圣人了吧?’孔子
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行教化的时候不敢说疲倦。’圣
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
15.D【解析】“作者顿觉人生空幻,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怅惘之感”错。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
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16.(6分)①人生充满偶然,世事无常。雪泥留爪,实属偶然;僧死壁坏,世事无常。
②要有顺其自然的(旷达)生活态度。鸿来鸿去,乃是自然,不必计较。
③不必沉湎过去。“崎岖”属于“往日”,不必太过沉湎;
④要乐观对待人生。“往日崎岖”,如今业已及第。
⑤人生每一次经历都有意义。“崎岖”“路长”“人困”“驴蹇”,这些当时的坎坷化作人生的感悟。(每点 2分,任答 3
点)
17.(6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8.(4分)(1)“三角凳理论”来帮忙/学生可用“三角凳理论”应对
(2)以此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变化/进而强化另外两条腿凳
19.(6分)②,修改为:再将功效犹如灭火器的“三种工具”付诸行动,或再将功效犹如灭火器的“三种工具”付之
于行动;
④,修改为:如果想使身体冷静,考生要从身体迹象中觉察自身状态。或如果想保持身体冷静,考生要从身体迹象
中觉察自身状态;
⑦,修改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救火”三工具。(每处 2分;序号 1分,修改正确 1分)
20.A【解析】“不过”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跟“仅仅”相同。
21.(3分)①通过“我”的外貌、神态、动作直接进行讽刺,如外貌上“我”一开始便像“乞食者”,以及对狗一开始“傲
慢”斥骂,后“一径逃走”,前后态度的对比,都强化了讽刺效果。
②通过“我”与“狗”的对话以及“狗”揶揄且游刃有余的驳斥,间接地进行讽刺。如“嘻嘻!”“我惭愧!”“我还不知道”“且
慢!我们再谈谈”。
22.(4分)①表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作者此处用省略句,列举了“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
和人的虚伪可恶。
②表语意未尽。此处是狗开口请人留下,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
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人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的批判。(每点 2分)
23.参考立意:
1.用话语创造美。
2.一句话的力量。
3.言为心声,语为人镜。
答案第 2页,共 2页
{#{QQABLQAAgggoABIAAQhCAQ0gCAMQkAEACKoGgAAMoAIAgAN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