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8 18:3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水文  B.生物  C.地貌  D.大气
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题组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3.(2021天津六校期中)下图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由图可知(  )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自然环境具有稳定功能
D.绵羊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自然环境互不相干
  (2022辽宁大连月考)下图示意地球表面四个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读图回答下题。
4.①②圈层的物质进入③圈层主要通过(  )
A.分解作用     B.呼吸作用
C.风化作用     D.光合作用
题组三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2022山东兖州期中)红柳沙包是分布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高度一般在3~10米。研究发现,红柳沙包由许多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组成,二者交替堆积,形成了清晰的层理构造。下图示意红柳沙包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与红柳沙包中枯枝落叶层厚度大小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气压     B.水分
C.气温     D.光照
6.沙包上的红柳(  )
A.植株高大
B.叶片宽阔
C.枝条粗短
D.根系发达
  (2022河南百师联盟联考)塔里木河为中国第一大内流河,全长2 179千米,有多条河流汇入。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该流域中部。下图示意塔里木河水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塔里木河水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别是(  )
A.支流众多—地势平坦,降水丰富
B.流程较长—盆地辽阔,中低周高
C.放射状水系—山脉众多,高耸绵长
D.向心状水系—盆地地形,山脉环绕
8.塔里木河某些河段为时令河,反映该流域内(  )
A.蒸发强烈,降水稀少
B.积雪减少,补给量小
C.气候变暖,冰川萎缩
D.下渗严重,地形阻隔
题组四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图中所示,中心事象(甲)是指(  )
A.森林破坏     B.气候变化
C.人口数量增多     D.冰雪覆盖增大
10.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2021新高考八省(市)1月联考,广东卷]洞庭湖通江湖泊是指洞庭盆地中由大堤围限的范围内直接连通外部江河,具有调蓄功能的湖区。下图示意清末以来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清末以来,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变化特征是(  )
A.1896年至1949年,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
B.1949年至1958年,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
C.1958年至1978年,面积增加的幅度最小
D.1978年至2019年,面积减小的幅度最大
12.由此可以推断,自1896年以来该地(  )
A.构造运动增强,洞庭盆地面积变小
B.沿湖大堤加高,湖盆水旱灾害减少
C.连江通海受阻,湖区调蓄功能下降
D.围湖造田减少,通江湖泊面积减小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022广东韶关期中)山西某农场种植冬小麦,该农场进行了长达21年的试验,对比翻耕和留茬免耕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下图示意两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碳储量的对比。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0~40厘米深的土层翻耕比留茬免耕总有机碳储量大,主要是因为翻耕时(  )
A.深层土壤透气性改良
B.深层土壤贮水量加大
C.冬小麦残茬翻入该层
D.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
2.与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中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是由于免耕会(  )
A.降低土壤温度     B.增强土壤透水性能
C.保护土壤结构     D.提高表层土壤肥力
3.尽管免耕能够较好恢复土壤有机质,但东北平原某黑土农场仍推行深耕改土,推测其推行背景是(  )
A.表层土壤受侵蚀较严重
B.表层土壤病虫害渐趋严重
C.深层土壤结构疏松
D.深层土壤持水能力强
题组二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2021山东枣庄八中期中)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此图可以简单看作“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正确的有(  )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5.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  )
A.生物量增加     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肥力降低     D.土壤水分降低
  (2021山东聊城三中月考)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间的相互制约
C.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1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加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B 3.C 4.D 5.B 6.D 7.D 8.A
9.A 10.C 11.B 12.C
1.B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B 箭头b表示生物对大气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箭头a表示大气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3.C 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可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平衡状态。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是自然环境稳定功能的体现。
4.D ①圈层可为其他圈层供水,是水圈;②圈层接受其他圈层的水蒸气、尘埃、氧等,并能产生降水,是大气圈;③圈层可以释放氧气和提供有机物,是生物圈;④圈层是岩石圈。从①②圈层中进入③圈层的主要是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合成有机物,生成氧气。故选D。
5.B 新疆罗布泊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制约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若水分充足则植被的枝叶茂盛,枯枝落叶层厚度大,反之枯枝落叶层厚度小,B正确。气压对植被生长影响不大,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但是无水分则植被无法生长,A、C、D错误。
6.D 沙包上的红柳生长于干旱环境,此环境下降水少、蒸发量大,植被为获取充足水分,一般根系发达,D正确;为减少蒸腾,地上植株矮小、叶片窄小,A、B错误;由于土壤贫瘠、水分较少,一般枝条较细,C错误。
7.D 由塔里木河水系图可知,塔里木河是比较典型的向心状水系,该河流的众多支流发源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山脉,这是由地形格局造成的,A、C错误,D正确。盆地辽阔、中低周高与流程较长之间不具备因果关系,B错误。
8.A 时令河是季节性河流,塔里木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沿途少雨水和湖泊水补给,加上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下渗严重,因而部分河段形成时令河,A正确。时令河是该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正常体现,与积雪和气候变化关系不大,B、C错误。时令河的形成与地形阻隔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9.A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森林的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0.C 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1.B 从图中可以看出,1949年至1958年,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B正确、A错。1958年至1978年,面积总体还在减小,C错。1978年至2019年,面积减小的幅度最小,D错。故选B。
12.C 1896年以来,通江湖泊面积不断减小,湖区调蓄功能下降,C正确。从题中信息无法得知构造运动的情况,A错。随着通江湖泊面积的减小,水旱灾害不断增加,B错。围湖造田不断扩大,导致通江湖泊面积减小,D错。故选C。
能力提升练
1.C 2.C 3.A 4.A 5.D 6.C 7.B 8.B
9.C 10.C 11.A 12.C
1.C 免耕时,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有所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在免耕条件下,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有机质的分解与流失较少。而翻耕能够把麦茬翻入土壤深层,并随时间分解,从而增大10~40厘米深土层的总有机碳储量,C正确;深层土壤透气性改良,可能加快有机质的分解,从而减少有机碳储量,A错误;翻耕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孔隙增大,使水分更容易蒸发,所以翻耕后的土壤贮水量少于免耕的土壤,B错误;翻耕时,冬小麦根系不生长,D错误。
2.C 免耕土壤水分含量高,温度变化小,单纯的降低土壤温度可能抑制微生物活动,不利于微生物碳储量提高,A错误;该地改良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需要储水而不是透水,B错误;留茬免耕条件下,土壤扰动较少,可以保护土壤结构,有利于微生物在土壤表层繁殖、积累,而翻耕条件下因土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蓄水保水效果差,加之试验区干燥少雨,土壤微生物量减少及土壤微生物活跃程度下降,导致微生物碳储量偏低,C正确;与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并不是只看表层,D错误。
3.A 表层土壤长期遭到侵蚀,有机质含量较低,而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深层土壤向上翻,可以快速恢复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快速恢复表层土壤肥力,A正确;病虫害应通过农药、天敌等手段防治,B错误;深层土壤所受压力大,结构紧密,C错误;土壤持水能力可以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来实现,不一定需要深耕,D错误。
知识拓展 留茬免耕的好处
  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使腐殖质积累更多,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较高肥力得以保持;免耕又可以对蚯蚓等土壤中的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
4.A 由图可知,①②与大气圈存在气体交换,而①②的遗体和排泄物是形成化石能源的主要物质,且①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①为动物,②为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④)并释放氧气(③)。
5.D 图中碳循环是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时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从而使自然环境要素发生改变。
6.C 根据材料可知,土屑蠕动是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其移动距离小,移动速度慢,不会导致山体滑坡,①错误。随着其缓慢移动,生长在该位置的树干可能会歪斜,地表的草皮会发生移动,②③正确。路面冻融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与土屑蠕动无关,④错误。故选C。
7.B 由材料“它的形成主要是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而引起斜坡碎屑和土壤颗粒的物理性质改变所致”可推测,当温带地区的碎屑变干时,碎屑体积会缩小,如从乙到甲;碎屑持续变干,体积持续缩小,从而使碎屑之间出现空隙,如从甲到丁;因为该地坡度较大,在重力作用下,碎屑缓慢下移,如从丁到丙。故选B。
8.B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长白山苔原带在坡度为27°~34°且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带遭受侵蚀程度为全入侵和重度入侵,故长白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故选B。
9.C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草本植物生长条件变差,入侵减弱,①正确;随着海拔升高,光照没有减弱,②错误;降水增加与草本植物入侵减弱关系不大,③错误;草本植物从较低海拔向上入侵,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传播距离加大,入侵减弱,④正确。故选C。
10.C 读图可知,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着入侵程度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故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C正确;草本植物入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故无法判断生物量和生物耗水量是否增加,从图文材料中也无法判断土壤水分是否降低,A、B、D错误。故选C。
11.A 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制约。
12.C 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和蒸发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