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休闲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命状态。人们的精神文化境界是否得到提升,能否生成一个天人和谐的意象世界,成为衡量一种休闲方式是否具有审美意味的标准。
杰弗瑞·戈比说:“拥有休闲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摆脱出来……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地生存。”而《红楼梦》的大观园就为众多儿女们营造了这样一种积极的休闲环境。大观园里,人们终日游憩不倦,品茶,饮酒,吟诗,作赋,赏花,放风筝,编柳条………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展现了一幅幅极富美感和诗意的休闲生活画卷,也使儿女们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摆脱了审美的冷淡,在他们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中回到人本真的生活世界,获得审美愉悦。
在大观园中,那群女子诗意地栖息着,从“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开始,曹公便开启了休闲审美的各种热闹的场景描写——争作海案诗,结菊花盛会,持鳌赏桂,穿红戴绿,嬉笑打闹。“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境界。”结社源于探春的雅兴大发,发乎于内是精神文化世界的建设冲动,由李纨自荐掌坛,迎春出题限韵,惜春卷录监场,探春、宝钗、宝玉、黛玉作诗。字里行间流动着儿女们浸润在文化世界积极进行审美创造的生命状态。行酒令也是《红楼梦》休闲文化的一种。原文描写道:“那女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进豆之疾,或如惊马之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待鼓声止而梅花落于谁人之手,谁便讲一个笑话。酒席间笑语欢声,其中的情趣是别于日常的快意别致,乃一种富有审美意蕴的审美活动。在休闲文化中涌现出的感性活动,令她们体验到自己是自由的、与世界是一体的。
(摘编自《论《红楼梦》中休闲文化的中美意味》)
材料二
在休闲文化异彩纷呈的年代,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蕴将休闲文化划分成了各种不同的形态;体育运动型的休闲文化、观光旅游型的休闲文化、阅读赏析型的休闲文化、游艺娱乐型的休闲文化、虚拟互动型的休闲文化、求知探索型的休闲文化等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人们的休闲生活时间大为增加消费休闲时代已然来临。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休闲活动与消费活动相结合,相互影响,化身“休闲生活”迅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背景下,休闲活动体现出共有特性,能够反映当前休闲活动审美倾向的变化趋势,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休闲特征,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质资料基础之上的。休闲活动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物质享乐的需要,任何没有物质基础支撑的休闲活动都不能够长久,纯精神感官上的休闲娱乐不为多见。其次,休闲并不止步于满足基本的生理原欲,休闲有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美感体验是最重要的方面,美感体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快感,一是美感。快感极易得到满足,是典型的生理欲望,本质上还是人自身对生理原欲感官的延续。对美感而言,生理原欲的影响逐渐减弱,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关注大于对物质歌望的需求。第三,休闲不同于“没有明确的闲吸意识和闲吸需求”的纯娱乐活动,好的休闲活动是对人生活的必备补充,对人的生活有积极的导向意义,能够满足人内在的文化缺失。一方面,除像徒步旅行,个人散步、阅读,个人创作等极少数的休闲活动外,休闲活动中的休闲主体都不只一个人,休闲主体之间开展休闲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彼此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休闲寻求内在的精神文化引领。比如,我们研究品味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时,有着深切的对文化内在关注的愿望;在对弈、品茗、棋语之际有对自我民族独特文化的传承。最后,直我的解放和自由是休闲所寻求的目标之一,“我们基本不会在他人所设定的意图下去行动”,人们努力参与休闲,融入休闲生活之中,是因为“休闲必然使人得到自由”,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休闲生活是想将这种追求生活化、常态化,不断获得心灵上的慰籍和满足。
休闲审美活动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展开,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健全的审美心理素质、丰富灵敏的审美感知、多样的休闲方式、熟练的休闲技能运用等等都是获得休闲审美感知的必要条件。要想具备这些审美条件,必要的休闲审美教育必不可少,培育休闲技能是休闲教育的必经阶段和必备手段,相对于大众看电视、打麻将、看电影、聊天等普通休闲方式而言,之所以认为音乐、绘画、舞蹈、书法、诗歌、戏剧、歌剧等属于精英休闲方式,离普通大众甚远,是因为诗歌、绘画、舞蹈等这些休闲活动需要休闲参与主体掌握一定的技能,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能,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参与其中,获得审美情趣的美感体验。
(搞编自《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休闲文化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观园里品茶、饮酒、赋诗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使儿女们摆脱了审美的冷淡,提升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境界。
B.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源于大观园女子的雅兴大发,和结菊花盛会一样,都体现了儿女们积极进行审美创造的生命状态,
C. 随着休闲文化日渐丰富,当下的休闲文化可以被划分为各种形态,它们虽形态各异,但彼此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别。
D. 社会正在经历转型的当下,人们参与休闲活动,在满足生理欲望带来快感的同时,更关注精神文化带来的美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审美化的休闲文化,但论证上,材料一侧重于举例论证,材料二侧重于道理论证。
B. 在休闲活动中,我们应该力求减弱快感的影响,强化对美感的追求,提倡精神文化方面的审美体验。
C. 《红楼梦》中结社吟诗、行酒令等休闲活动在进行过程中,虽有规则限制,但并不妨碍参与者获得自由。
D. 精英休闲方式比普通休闲方式更能让参与者获得审美体验,应当提倡减少普通休闲活动的比重。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休闲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A. 贾母月下闻笛 B. 晴雯补雀金裘
C. 豆官园中斗草 D. 宝玉庵中品茶
4. 对于休闲文化的审美意味,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据调查,当代青年的休闲方式大多为打网络游戏(占比55%)、逛街购物(占比27%)、享受美食、看网络电视,请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追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节)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 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 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 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五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 “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 文章生动描绘“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
8. 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
9. 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一物象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部,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瑾败,乃复故。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起补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戡宁王宸濠乱。嘉靖六年,诏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流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
B. 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
C. 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
D. 华性孝母/车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文官的考核以及科举文教事务,长官称礼部尚书。
B. 擢,提升官职,此外“除”“拜”均可表示授予官职,“迁”则指官职调动。
C. 举,意为举荐,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举”字意思不同。
D. 端坐,即正坐。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坐”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殿试状元,生性孝顺,为人有器度,长期担任皇帝的讲经官,深受孝宗的眷顾。
B. 王守仁天资聪颖,十七岁就同娄谅谈论朱子理学,十八岁参加乡试,便能考中举人,其后自行悟道,开创阳明心学。
C. 王守仁喜好谈论军事,擅长射箭,担任过兵部主事,后被提拔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宁王朱宸漳叛乱。
D. 王守仁因直言上奏营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遭到杖责,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直到刘瑾被诛杀,才被调任庐陵知县。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14. 王守仁为什么更为推崇陆九渊的学说?请根据文本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发端两句,点出昭君村所在的位置,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
B. 诗人用“一去”“独留”两词,写出了王昭君的人生悲剧,简洁而雄浑有力。
C. 颈联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写王昭君因春风拂面,而顿起思乡之情。
D. 诗人认为流传千年的琵琶曲,虽然夹杂胡音,却分明倾诉着昭君的满腔悲愤。
16. 诗人咏怀古迹,实则借王昭君的遭遇寄寓个人情感。诗中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除了不应追求物质享受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方能称得上好学。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写水,“___________”写山,境界辽阔高远,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在读者眼前。
(3)在古典诗歌中,夕阳常常被赋予壮美或感伤的意味,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沉浸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好意境中时,当我们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惊艳时,当我们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侠骨豪气而 ① 时,殊不知,写出这些诗句的诗人曾经历过怎样的人生磨难。
李白写《将进酒》时已35岁,但这首诗中随便摘几句都能读出一股充沛的元气——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堪称 ② 。李白也曾渴求功名,奔走于皇亲国戚间,以诗文毛遂自荐。直到42岁,他终于奉召进京,兴奋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按说这时的李白应该沉稳圆融了,但写出来的诗还是狂气不减当年。
有人说,杜甫的诗之所以暮气沉沉的原因,是因为他伤心事多,即使李白才华横溢,但是他的伤心事一点儿也不少。很多人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以为李白肯定富得流油、风光得要命,却不知他也有落魄的时候。
在朝堂上,李白也风光过,但始终没个正式官职。他 ③ ,皇帝的容忍又十分有限,最终赐金放还。但这些挫折并没有磨损李白的少年气,他仍狂得上天入地。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世界,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在自由贸易、气候变化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选择退缩,甚至不惜毁约、“退群”。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国际舆论用“领导者”来描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 ① ,使世界避免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起的险境。
中国对此一直有清醒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推进经济全球化、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维和等多个领域表现出大国应有的担当。 ② ,不可能仅靠一个国家承担提供所有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 ③ ,才是可行的选择。“独行快,众行远”,面对新的挑战,中国强调的合作共赢精神,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根据上文中提供的信息,请概括中国、美国和一些国际舆论对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态度。每点不超过6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化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休闲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命状态。人们的精神文化境界是否得到提升,能否生成一个天人和谐的意象世界,成为衡量一种休闲方式是否具有审美意味的标准。
杰弗瑞·戈比说:“拥有休闲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摆脱出来……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地生存。”而《红楼梦》的大观园就为众多儿女们营造了这样一种积极的休闲环境。大观园里,人们终日游憩不倦,品茶,饮酒,吟诗,作赋,赏花,放风筝,编柳条………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展现了一幅幅极富美感和诗意的休闲生活画卷,也使儿女们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摆脱了审美的冷淡,在他们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中回到人本真的生活世界,获得审美愉悦。
在大观园中,那群女子诗意地栖息着,从“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开始,曹公便开启了休闲审美的各种热闹的场景描写——争作海案诗,结菊花盛会,持鳌赏桂,穿红戴绿,嬉笑打闹。“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境界。”结社源于探春的雅兴大发,发乎于内是精神文化世界的建设冲动,由李纨自荐掌坛,迎春出题限韵,惜春卷录监场,探春、宝钗、宝玉、黛玉作诗。字里行间流动着儿女们浸润在文化世界积极进行审美创造的生命状态。行酒令也是《红楼梦》休闲文化的一种。原文描写道:“那女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进豆之疾,或如惊马之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待鼓声止而梅花落于谁人之手,谁便讲一个笑话。酒席间笑语欢声,其中的情趣是别于日常的快意别致,乃一种富有审美意蕴的审美活动。在休闲文化中涌现出的感性活动,令她们体验到自己是自由的、与世界是一体的。
(摘编自《论《红楼梦》中休闲文化的中美意味》)
材料二
在休闲文化异彩纷呈的年代,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蕴将休闲文化划分成了各种不同的形态;体育运动型的休闲文化、观光旅游型的休闲文化、阅读赏析型的休闲文化、游艺娱乐型的休闲文化、虚拟互动型的休闲文化、求知探索型的休闲文化等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人们的休闲生活时间大为增加消费休闲时代已然来临。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休闲活动与消费活动相结合,相互影响,化身“休闲生活”迅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背景下,休闲活动体现出共有特性,能够反映当前休闲活动审美倾向的变化趋势,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休闲特征,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质资料基础之上的。休闲活动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物质享乐的需要,任何没有物质基础支撑的休闲活动都不能够长久,纯精神感官上的休闲娱乐不为多见。其次,休闲并不止步于满足基本的生理原欲,休闲有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美感体验是最重要的方面,美感体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快感,一是美感。快感极易得到满足,是典型的生理欲望,本质上还是人自身对生理原欲感官的延续。对美感而言,生理原欲的影响逐渐减弱,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关注大于对物质歌望的需求。第三,休闲不同于“没有明确的闲吸意识和闲吸需求”的纯娱乐活动,好的休闲活动是对人生活的必备补充,对人的生活有积极的导向意义,能够满足人内在的文化缺失。一方面,除像徒步旅行,个人散步、阅读,个人创作等极少数的休闲活动外,休闲活动中的休闲主体都不只一个人,休闲主体之间开展休闲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彼此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休闲寻求内在的精神文化引领。比如,我们研究品味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时,有着深切的对文化内在关注的愿望;在对弈、品茗、棋语之际有对自我民族独特文化的传承。最后,直我的解放和自由是休闲所寻求的目标之一,“我们基本不会在他人所设定的意图下去行动”,人们努力参与休闲,融入休闲生活之中,是因为“休闲必然使人得到自由”,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休闲生活是想将这种追求生活化、常态化,不断获得心灵上的慰籍和满足。
休闲审美活动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展开,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健全的审美心理素质、丰富灵敏的审美感知、多样的休闲方式、熟练的休闲技能运用等等都是获得休闲审美感知的必要条件。要想具备这些审美条件,必要的休闲审美教育必不可少,培育休闲技能是休闲教育的必经阶段和必备手段,相对于大众看电视、打麻将、看电影、聊天等普通休闲方式而言,之所以认为音乐、绘画、舞蹈、书法、诗歌、戏剧、歌剧等属于精英休闲方式,离普通大众甚远,是因为诗歌、绘画、舞蹈等这些休闲活动需要休闲参与主体掌握一定的技能,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能,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参与其中,获得审美情趣的美感体验。
(搞编自《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休闲文化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观园里品茶、饮酒、赋诗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使儿女们摆脱了审美的冷淡,提升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境界。
B.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源于大观园女子的雅兴大发,和结菊花盛会一样,都体现了儿女们积极进行审美创造的生命状态,
C. 随着休闲文化日渐丰富,当下的休闲文化可以被划分为各种形态,它们虽形态各异,但彼此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别。
D. 社会正在经历转型的当下,人们参与休闲活动,在满足生理欲望带来快感的同时,更关注精神文化带来的美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审美化的休闲文化,但论证上,材料一侧重于举例论证,材料二侧重于道理论证。
B. 在休闲活动中,我们应该力求减弱快感的影响,强化对美感的追求,提倡精神文化方面的审美体验。
C. 《红楼梦》中结社吟诗、行酒令等休闲活动在进行过程中,虽有规则限制,但并不妨碍参与者获得自由。
D. 精英休闲方式比普通休闲方式更能让参与者获得审美体验,应当提倡减少普通休闲活动的比重。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的“休闲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A. 贾母月下闻笛 B. 晴雯补雀金裘
C. 豆官园中斗草 D. 宝玉庵中品茶
4. 对于休闲文化的审美意味,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据调查,当代青年的休闲方式大多为打网络游戏(占比55%)、逛街购物(占比27%)、享受美食、看网络电视,请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案】1. D 2. D 3. B
4. ①可以提高精神文化境界;②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③有对美的渴望与追求;④重视美感体验,从中获得愉悦。
5. ①当代青年休闲生活方式单调,偏重物质享受带来的快感体验。②应该丰富休闲活动的方式,参加必要的休闲审美教育,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和休闲技能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更关注精神文化带来的美感”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美感体验是最重要的方面。美感体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快感,一是美感。快感极易得到满足,是典型的生理欲望,本质上还是人自身对生理原欲感官的延续。对美感而言,生理原欲的影响逐渐减弱,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关注大于对物质欲望的需求”可知,文中并没有“更关注精神文化带来的美感”的相关信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应当提倡减少普通休闲活动的比重”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相对于大众看电视、打麻将、看电影、聊天等普通休闲方式而言,之所以认为音乐、绘画、舞蹈、书法、诗歌、戏剧、歌剧等属于精英休闲方式,离普通大众甚远……获得审美情趣的美感体验”可知,文中并不能推出“应当提倡减少普通休闲活动的比重”的结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晴雯补雀金裘”属于生活劳作,不属于休闲文化。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能力。
根据材料一“人们的精神文化境界是否得到提升,能否生成一个天人和谐的意象世界,成为衡量一种休闲方式是否具有审美意味的标准”“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境界”、材料二“休闲不同于没有明确的闲暇意识和闲服需求的纯娱乐活动,好的休闲活动是对人生活的必备补充,对人的生活有积极的导向意义,能够满足人内在的文化缺失”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休闲文化的审美意味可以提高精神文化境界。
根据材料一“在休闲文化中涌现出的感性活动,令她们体验到自己是自由的、与世界是一体的”、材料二“最后,自我的解放和自由是休闲所寻求的目标之一”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休闲文化的审美意味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
根据材料一“大观园里,人们终日游憩不倦,品茶,饮酒,吟诗,作赋,赏花,放风筝,编柳条……丰富多彩休闲活动,展现了一幅幅极富美感和诗意的休闲生活画卷”、材料二“休闲并不止步于满足基本的生理原欲,休闲有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休闲文化的审美意味有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根据材料一“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展现了一幅幅极富美感和诗意的休闲生活画卷,也使儿女们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摆脱了审美的冷淡,在他们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中回到人本真的生活世界,获得审美愉悦”、材料二“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美感体验是最重要的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休闲生活是想将这种追求生活化、常态化,不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休闲文化的审美意味重视美感体验,从中获得愉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美感体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快感,一是美感。快感极易得到满足,是典型的生理欲望,本质上还是人自身对生理原欲感官的延续”等内容可知,当代青年休闲生活方式比较单调,选择打网络游戏、逛街购物、享受美食、看网络电视等休闲活动说明他们偏重于物质享受带来的快感体验。
根据材料二“休闲并不止步于满足基本的生理原欲,休闲有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美感体验是最重要的方面”“好的休闲活动是对人生活的必备补充,对人的生活有积极的导向意义,能够满足人内在的文化缺失”“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健全的审美心理素质、丰富灵敏的审美感知、多样的休闲方式、熟练的休闲技能运用等等都是获得休闲审美感知的必要条件。要想具备这些审美条件,必要的休闲审美教育必不可少”可知,当代青年人应该丰富自己休闲活动的方式,多去参加必要的休闲审美教育,以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和休闲技能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追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节)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 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 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 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五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 “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 文章生动描绘“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
8. 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
9. 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一物象的理解。
【答案】6. A 7. B
8. ①物质生活方面:三十五年前,山区农村贫穷闭塞,三十五年后成为旅游风景区,开放富裕;②人物方面:从前的香雪们贫穷卑微,向往美好,渴求变化;如今的香雪们从容自信,有经济意识。③精神方面: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发展、心灵成长速度滞后。
9. ①“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是“香雪们”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小小窗口,它让贫穷山区的女孩们有了向往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给女孩们美好的感受。②“火车”又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火车”是本文中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理解错误,“三月香雪”含义丰富,指本文的主要人物“香雪”,渴望现代文明的乡村姑娘们,改革开放后走进现代文明的姑娘们,还指文末所写的雪景。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用拟人手法”错误,本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火车比作恋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文章第二段写自己八十年代在小村看见的贫困山区面貌,“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而第五段说到“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旅游风景区”,山区过去的贫穷闭塞与现在的开放富裕形成对比。
②第二段到第三段“求变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曾经生活在山村的女孩们贫穷卑微,向往着美好和变化;而现在,第五段写到“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她们自信从容,有经济意识。
③第六段“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时代的发展进步与人们仍旧不忘过去纯真温暖的对比,凸显文章主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发展、心灵成长速度滞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①“火车”代表的是现代文明。“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可知“火车”代表的是现代文明。“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成了“香雪们”“梦想的开始”“希冀的起点”,它让少女们开始向往、憧憬外面世界,所以“火车”代表的是少女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②“火车”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经过三十五年,“火车”不仅是她们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窗口,而且带来了更多的物质财富,“衣着干净时新”“懂得价值”,与从前“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耕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等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了,“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火车”是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部,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瑾败,乃复故。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起补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戡宁王宸濠乱。嘉靖六年,诏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流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
B. 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
C. 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
D. 华性孝母/车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文官的考核以及科举文教事务,长官称礼部尚书。
B. 擢,提升官职,此外“除”“拜”均可表示授予官职,“迁”则指官职调动。
C. 举,意为举荐,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字意思不同。
D. 端坐,即正坐。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坐”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殿试状元,生性孝顺,为人有器度,长期担任皇帝的讲经官,深受孝宗的眷顾。
B. 王守仁天资聪颖,十七岁就同娄谅谈论朱子理学,十八岁参加乡试,便能考中举人,其后自行悟道,开创阳明心学。
C. 王守仁喜好谈论军事,擅长射箭,担任过兵部主事,后被提拔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宁王朱宸漳叛乱。
D. 王守仁因直言上奏营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遭到杖责,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直到刘瑾被诛杀,才被调任庐陵知县。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14. 王守仁为什么更为推崇陆九渊的学说?请根据文本简要回答。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王守仁沿用习俗教化引导他们,当地夷人内心欢喜,纷纷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供王守仁居住。
(2)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实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佣他。
14. 王守仁认为,朱熹的代表作是其中年时还不成熟的学说,陆九渊的学说简易直捷,并且能够上接孟子的学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食物。
“华”是主语,“性孝”是谓语,结构完整,应在“孝”后停顿,排除BD;
“母”是“年逾百岁卒”的主语,句子结构完整,在“卒”后停顿,排除A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掌管文官的考核”错,吏部掌管文官的考核。
B.正确。
C.正确。举荐;列举。意思不同。句意: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文章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而表达的意义却很深远。
D.正确。句意:每日正坐/整理衣襟,端正坐着问客人道。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
B.“十八岁参加乡试”错,由原文“弱冠举乡试”可知,“弱冠”指二十岁。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沿用;“相率”,纷纷,一个接一个;“为屋”,建造房屋;“栖”,使……栖息,供……居住。
(2)“业”,以……为职业;“凡”,凡是;“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实的豪富人;“争迎取养”,争相迎接雇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可知,王守仁认为,朱熹的代表作是其中年时还不成熟的学说,陆九渊的学说简易直捷,并且能够上接孟子的学统。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弘治年间,积功升官担任学士、少詹事。王华为人有器度,在负责给皇帝讲书的官位上任职最久,明孝宗十分眷顾他。正德初年,晋升礼部左侍郎,因为王守仁触犯了刘瑾,外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后又因事获罪被罢免官职。刘瑾倒台后,王华才恢复原职。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食物,士人评论赞美他。王守仁妊娠十四个月才出生。他的祖母梦见神人从云端中送婴儿下到人间,于是取名王云。五岁还不能说话,一个奇人抚摩他,更改名字叫王守仁,才开始说话。十五岁,游访居庸关、山海关。时常擅自出塞,纵览山川美景。二十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学业大有长进。只是更加喜好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官职担任刑部主事,在江北判决囚犯,称病还乡。后被起用补任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直言上奏营救他们,刘瑾发怒,守仁在朝廷上被杖责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之中草木丛生,苗、僚等族群杂居。王守仁沿用习俗教化引导他们,当地夷人内心欢喜,纷纷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供王守仁居住。刘瑾被诛杀,守仁遇赦酌情调任庐陵知县。十一年八月被提拔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嘉靖六年,诏令王守仁担任两广总督兼任巡抚,王守仁已经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未等待诏命下达就还乡了。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十七岁时拜谒上饶的娄谅,与他谈论朱子推究事理的主要意思,返还家中,每日正坐,研究阅读《五经》,不随便说笑。游学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修筑房屋。广泛阅读程朱二氏的学说,数年之后仍然没有收获。被贬谪到龙场时,穷荒之地没有书籍,他就每日研讨旧有知识。忽然领悟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的道理,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认为宋代周敦颐、程颢和程颐之后,只有象山陆九渊的学说简单易行直截了当,能够承接孟子的传承。而朱子《集注》《或问》等著作,是他中年思想尚未定型的学说,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发端两句,点出昭君村所在的位置,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
B. 诗人用“一去”“独留”两词,写出了王昭君的人生悲剧,简洁而雄浑有力。
C. 颈联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写王昭君因春风拂面,而顿起思乡之情。
D. 诗人认为流传千年的琵琶曲,虽然夹杂胡音,却分明倾诉着昭君的满腔悲愤。
16. 诗人咏怀古迹,实则借王昭君的遭遇寄寓个人情感。诗中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怀才不遇,诗人借王昭君美貌不被赏识,远嫁大漠,寄寓个人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的感伤。②羁旅之愁,诗人借王昭君独葬异乡,魂魄空归,寄寓个人漂泊天涯,思念家乡的愁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颈联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错误。颈联“春风面”指王昭君的美丽容貌,并非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画图省识春风面”意思是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认识昭君的容颜。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所以说汉元帝的昏庸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所以诗人借王昭君美貌不被赏识,远嫁大漠,寄寓个人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的感伤。
“环珮空归夜月魂”意思是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写出了王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所以诗人借王昭君独葬异乡,魂魄空归,寄寓个人漂泊天涯,思念家乡的愁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除了不应追求物质享受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方能称得上好学。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写水,“___________”写山,境界辽阔高远,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在读者眼前。
(3)在古典诗歌中,夕阳常常被赋予壮美或感伤的意味,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 就有道而正焉 ③. 千里澄江似练 ④. 翠峰如簇 ⑤. 夕阳无限好 ⑥. 只是近黄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焉”“澄”“簇”“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沉浸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好意境中时,当我们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惊艳时,当我们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侠骨豪气而 ① 时,殊不知,写出这些诗句的诗人曾经历过怎样的人生磨难。
李白写《将进酒》时已35岁,但这首诗中随便摘几句都能读出一股充沛的元气——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堪称 ② 。李白也曾渴求功名,奔走于皇亲国戚间,以诗文毛遂自荐。直到42岁,他终于奉召进京,兴奋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按说这时的李白应该沉稳圆融了,但写出来的诗还是狂气不减当年。
有人说,杜甫的诗之所以暮气沉沉的原因,是因为他伤心事多,即使李白才华横溢,但是他的伤心事一点儿也不少。很多人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以为李白肯定富得流油、风光得要命,却不知他也有落魄的时候。
在朝堂上,李白也风光过,但始终没个正式官职。他 ③ ,皇帝的容忍又十分有限,最终赐金放还。但这些挫折并没有磨损李白的少年气,他仍狂得上天入地。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拍案叫绝(赞叹不已/啧啧称赞)②酣畅淋漓(畅快淋漓)③狂傲不羁(桀骜不驯)
19. 有人说,杜甫的诗之所以暮气沉沉,是因为他伤心事多,虽然李白才华横溢,但是他的伤心事一点儿也不少。
20. ①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②连用三个“当我们……”的句式,句子结构相同,语意相关。③强调了李白所作诗句豪迈壮阔的境界,增强文章气势,节奏鲜明,有音韵之美,富有感染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当我们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侠骨豪气而……”可知,此处为赞叹之意,故填“拍案叫绝(赞叹不已/啧啧称赞)”。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啧啧称赞:啧啧连声地表示羡慕。
第二空,由前文“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堪称……”可知,此处突出《将进酒》中所蕴含的畅快之感,故填“酣畅淋漓(畅快淋漓)”。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畅快淋漓:形容痛快、尽兴。
第三空,由后文“皇帝的容忍又十分有限,最终赐金放还”可知,此处体现李白的随性,故填“狂傲不羁(桀骜不驯)”。狂傲不羁:一个人不受约束达到一种发狂的状态。桀骜不驯:性情强暴倔强,不受管束,不驯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句式杂糅,“……的原因”和“是因为……”杂糅,删掉“的原因”或“因为”;
二是搭配不当,把“即使……但是……”关联词语不搭配,改为转折连词“虽然……但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句子构成上看,“有人说,杜甫的诗之所以暮气沉沉的原因,是因为他伤心事多,即使李白才华横溢,但是他的伤心事一点儿也不少”一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当我们……”的句式,句子结构相同,语意相关。
从表达效果上看,此句强调了李白所作诗句豪迈壮阔的境界,增强文章气势,节奏鲜明,有音韵之美,富有感染力,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李白诗作的宏大意境和深层含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世界,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在自由贸易、气候变化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选择退缩,甚至不惜毁约、“退群”。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国际舆论用“领导者”来描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 ① ,使世界避免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起的险境。
中国对此一直有清醒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推进经济全球化、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维和等多个领域表现出大国应有的担当。 ② ,不可能仅靠一个国家承担提供所有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 ③ ,才是可行的选择。“独行快,众行远”,面对新的挑战,中国强调的合作共赢精神,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根据上文中提供的信息,请概括中国、美国和一些国际舆论对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态度。每点不超过6个字。
【答案】21. ①呼吁中国领导世界;②但世界事务复杂多样;③只有开展国际合作。
22. (1)中国:共同提供;(2)美国:不愿提供(退缩逃避);(3)一些国际舆论:中国提供。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以及“使世界避免陷入领导力空缺”可知,此处可填:呼吁中国领导世界。
第二处由“不可能仅靠一个国家承担提供所有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可知,此处应该填写有转折的话语,再根据前文“经济全球化、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维和等多个领域”可知,此处填写:但世界事务复杂多样。
由“才是可行的选择”以及“中国强调的合作共赢精神”可知,此处可填写:只有开展国际合作。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当今世界,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在自由贸易、气候变化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选择退缩,甚至不惜毁约、‘退群’”可知,美国的态度是:不愿提供(退缩逃避)。
由“不可能仅靠一个国家承担提供所有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可知,中国的态度是:共同提供。
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国际舆论用“领导者”来描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可知,一些国际舆论的态度是:中国提供。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
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情趣,淌于古今高雅兴致,始终散发耀眼夺目的光彩。千百年来,审美情绪一直是民族之美的源泉。
“美”并不囿于外形的靓丽美,“美”可以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恬淡心境,可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自然雅致,还可以是“读书万卷,行万里路”的伟大心志……美是博大的,追求美,你我皆可为之。
吴冠中曾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眼中,审美是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我深以为然。审美,审自然之美,可以让我们体悟自然的宏大包容,珍惜万物生灵;审美,审生活之美,可以让我们发掘匿于表象后的生命本质与人间真情,用更加幸福的姿态绘人生画卷。当学会用欣赏美的眼光注视万事万物,阴霾亦会消散,生命芳华盛绽。
有同学认为“现实很骨感”,追求美是小资情调,作为高中学生,美是奢侈的。我不以为然,即使生活“三点一线”,美亦融于其中。你看清晨披在肩头的温软阳光,用金色光辉伴你成长,这难道不是美吗?你看同学们亲切友好的交流,老师慈祥温柔的目光,这难道不是美吗?当你投身学习,专注解题,将知识谱写在答卷上,对未来展望,这也是美!这些美无法用金钱衡量,他们与生命同在,让人生摇曳生姿。
当然,追求美并不是只力求外形之美,而是用善于发掘生命亮色的眼去寻日常的幸福,寻周遭的“小确幸”,当你能从一花一木、一草一树、一人一事找到美丽,人生将时刻充满丰盛的阳光与甜蜜的雨露。追求美,也是追求幸福的真谛,众生皆苦,生活藏鲜,当能够让审美成为习惯,幸福就会时时刻刻与你相伴。
高中学生学业繁重,常常是负重前行。当拥有审美的能力,我坚信会给劳累艰辛的高中生活带来幸福与享受,从而更好地在人生路上前进。
不妨从现在做起,停下口中的抱怨,摒弃烦躁的思想情绪,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周遭的寻常景、平常事,发掘生命的甜美,让幸福之花在人生画卷上盛绽。我坚信,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定是有审美之心的人,当审美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没有阴霾,可以遮蔽你的前行大道!让我们一起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个作文材料由两段话组成,核心概念是“审美”,旨在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学会审美。
第一段话以吴冠中的名言提醒学生,“美”比“知识”更重要,进而说明审美的实质和懂得审美的意义,要求考生围绕“懂得审美”进行阐释与分析。
第二段话是三个同学有关审美的观点:第一个是“学习生活无美感论”,事实上,学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身就是一种美。遑论神秘浩瀚的知识海洋、丰富多彩的校园风光、个性各异的亲人老师同学等审美对象。“学习生活无美感论”实际上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美感的挖掘和追求。
第二个是“打扮就是审美论”,这是对审美理解的狭隘化。诚然,审美与个人打扮有共同的部分,但个人打扮只是审美的一部分,审美要比外在形象更深广,更有精神力量。
第三个是“向美乃小资情调论”,审美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审美需要生活的“小确幸”,审美需要关注生活细节,审美需要优雅地生活。小资情调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具有的生活态度;相对而言,小资情调更需要花费与开销,而审美只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开销。这个观点过于注重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忽略了审美思想与浪漫主义,因而需要考生进行深度分析、仔细比较和理性判断。
不难看出,这三个观点属于“不懂审美”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是命题者给写作者提供的写作靶的,考生要对这三个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甄别、取舍,理性判断,辨识真伪,阐明理由,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学会审美,是对传统德智体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懂得审美,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格局。而且,青少年的世界里应该有童话歌谣,有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有动人的音符,有丰富的颜色……所以,这道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既谈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学会审美;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认识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此外,考生要注意作文的体裁应是“议论文”。
【立意】1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2.美以修身,美以养德;
3.端正审美态度,学会正确审美;
4.以美育智,美美与共。
【素材】1.古有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美学生活方式,今有李子柒一双素手点染田间烟火、践行生活美学。美,从来不是外表光鲜亮丽,只是心下沉静、心内有大美,故而散发出柔和的美学光辉。“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美学之风定会正民族风骨,弘扬民族气节,山高水长。让我们发现美,欣赏美,以小我之力,构建美丽中国!
2.审美,于个人,可以陶冶出优雅的生活情操。认识美、欣赏美,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富有美感。不是花前月下才富于美感,不是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才富于美感。审美带给我们的是由内而外的精神滋养与灵魂熏陶。作为高三学子的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便可以营造富于美感的生活。诚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为生活增添一份美,便可铸就美好的未来。
3.审美,于国而言,更是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祖国锦绣山河散发着动人心魄的壮丽之美,中国梦更是构造着中国之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闪耀着天下之大美。此时的审美是沉醉,亦是投身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