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7 23:0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四 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事迹及《老子》。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理解《老子》四章的含义,体会“有”和“无”“胜人”和“自胜”“知人”和“自知”的关系。

文化常识
老子其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他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其书
《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万经之王”。

文本研习
思考
《老子》四章体现了“道”的哪些方面?
文章又是如何阐述“道”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门窗。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揉和陶土把它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第十一章解析
第十一章
问:第十一章说明的“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他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这种“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

天地万物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踮起脚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译文: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二十四章解析
第二十四章
问:老子列举不符合道的行为是什么?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才最合适
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
企立,跨行
根源
急于求成,内心焦躁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恶果
本质
追求显象
着重我“有”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有道者不处

不违反自然常态和规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仍存,这就是长寿。
第三十三章解析
第三十三章
问: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的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第三十三章解析
第三十三章
问: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足者富——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
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

修身方面: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一个能“自知”“自胜”的人,能不贪恋,勤勉而行,就能实现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生命的长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开始治理(国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11.几(jī):接近。
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译文: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重视细节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洞察先机
抓好细节
对比
照应
总结
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能够做到始于无为,终于无为
结论
“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老子善于选取生活现象,形象化地演绎“有”和“无”、“自然”“无为”等抽象概念,阐明对“道”的思考。老子的思想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老子善于从中发现人们容易忽略的价值。

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课堂小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