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8 19:3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题组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021辽宁省实验中学月考)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若图中①为高压中心,则(  )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2.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有(  )
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①为高压中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主要盛行西北风
B.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C.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D.北京炎热多雨
  (2022天津三中期中)下图为北半球1月气压中心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4.关于阿留申低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形成的
B.该低压和亚洲低压的成因相同
C.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被迫抬升形成
D.在此系统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5.M、N处同属世界典型季风区,二者相比(  )
A.形成原因相同,风向不同
B.形成原因不同,风向相同
C.N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D.M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2022广东清远期中)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高压中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图示季节(  )
A.夏威夷高压势力最强盛
B.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
C.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多雨
D.副热带高压带南移
7.此时我国东部盛行(  )
A.干冷的偏北风     B.干冷的偏南风
C.暖湿的偏北风     D.暖湿的偏南风
能力提升练
               
题组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022山东德州期中)南亚高压是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对流层上层存在的季节性庞大暖高压系统,它虽然生成于副热带,但与一般的副热带高压的动力性质和生成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据研究,南亚高压的进退活动与中国东部地区的旱涝关系十分密切,其位置偏北时,我国东部上空存在一个异常反气旋,其中心自上而下向南倾斜,在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气流辐散,在低层使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散。下图示意正常年份南亚高压范围。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推测南亚高压强度最大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     B.5月
C.7月     D.10月
2.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对我国东部地区天气影响是(  )
A.东北地区干旱少雨
B.华北地区降水较多
C.长江流域阴雨连绵
D.珠江流域干旱少雨
  (2020北京四中期中)下图为某季节32°N纬线上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此月份最可能为(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下列四地中不可能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且天气相对凉爽的是(  )
A.P地     B.Q地
C.M地     D.N地
  (2021广东肇庆期末)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1960—2000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图示时期该区域(  )
A.海洋与陆地比热容年际变化显著
B.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年际变化较大
C.陆表温度与海表温度之差的年际变化小
D.陆表温度与海表温度之差存在年际变化
6.图示期间,我国(  )
A.季风区范围扩大
B.受夏季风影响大
C.1961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多
D.1980年江淮地区降水偏少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基础过关练
1.B 2.C 3.A 4.B 5.D 6.D 7.A
1.B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③分别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上,②④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若①为高压中心,则①为亚洲高压,②为阿留申低压,④为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为北半球夏季北大西洋上的气压活动中心。
方法归纳 高、低气压的判断方法
(1)根据闭合等压线的气压情况判断: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
(2)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
(3)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
2.C 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切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3.A 当①为高压中心时,正值我国冬季,我国东部主要盛行西北风;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属温带季风气候的北京此时寒冷干燥。
4.B 读北半球1月气压中心分布图可知,1月亚欧大陆比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即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残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A正确,不符合题意;亚洲低压形成于北半球的夏季,是陆地受热气流上升形成的,与阿留申低压的成因不相同,B错误,符合题意;阿留申低压属于副极地低压带的一部分,该纬度范围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被迫抬升,近地面形成低压,C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水汽易凝结,多阴雨天气,D正确,不符合题意。
5.D M为东亚季风区,N为南亚季风区,冬季风均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南亚夏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与东亚夏季风成因(海陆热力差异)不同,A错误;无论冬夏季风,二者的风向均不同,B错误;南亚(N处)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C错误;东亚(M处)冬夏季风均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D正确。
6.D 从图中看出,此时亚欧大陆上被高压控制,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我国南方地区温和少雨,副热带高压带南移。
7.A 根据上题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我国东部地区盛行干冷的偏北风。
能力提升练
1.C 2.B 3.C 4.C 5.D 6.C
1.C 根据材料可知,南亚高压是高空的季节性庞大暖高压系统,高空是高压,近地面应为低压,是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高空气流堆积形成的,7月份北半球气温高,上升气流强,所以南亚高压强度最大的月份最有可能是7月,C正确。
2.B 根据材料可知,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在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气流辐散,因此华北地区近地面气流辐合,中心气流上升,造成华北地区降水偏多,B正确;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在低层使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散,中心气流下沉,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偏少,C错误。东北地区和珠江流域受南亚高压影响小,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其天气状况,A、D错误。
知识拓展 南亚高压偏北,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我国夏季风势力较强,雨带在我国北方停留的时间长,北方易发生涝灾,而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较长,降水少,易发生旱灾。
3.C 由图可知,此时亚欧大陆被低压控制,为北半球的夏季,故C项正确。
4.C 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此季节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偏北,位于32°N大陆西岸的P、Q两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气候炎热干燥;位于大陆东岸的N地也可能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形成伏旱天气;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M地位于青藏高原,该地的海拔较高,不可能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而且由于海拔高,其天气相对凉爽。
5.D 比热容和海陆热力性质属于海洋与陆地的物理性质,基本不会发生变化,A、B错误;读图可知,1960—2000年东亚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C错误,D正确。
6.C 根据海陆热力差指数大小与夏季风势力强弱之间的关系推断,图示时期,有些年份夏季风偏强,有些年份夏季风偏弱,但我国季风区是一固定范围,不可能扩大或缩小,A、B错误;由图可知,1961年东亚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大,夏季风势力偏强,说明夏季风推动的雨带很快就到达了华北和东北地区,且控制时间延长,因此华北地区降水增多,C正确;1980年东亚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小,夏季风势力较弱,说明夏季风长期徘徊于江淮地区,给当地带来丰沛降水,D错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