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域差异
(2022天津五校期中联考)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D.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生长旺盛—常年高温多雨
题组二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2021湖北十堰期中)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从地理学角度看,诗句描述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甲 乙
5.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自然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乙图反映了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从A地到F地,经度发生变化
④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地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22云南玉溪一中月考)加拿大落基山南段国家公园众多,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下图“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气候及自然带是( )
A.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
B.温带海洋性气候—苔原带
C.极地气候—苔原带
D.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
8.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依次为( )
A.森林、荒漠草原、森林、荒漠草原
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C.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题组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带的分布。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9.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10.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地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11.决定该山垂直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水热组合 B.太阳辐射
C.大气环流 D.洋流
题组四 地方性分异规律
垫状点地梅(图1)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在15~18℃,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光合作用,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图2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2.垫状点地梅分布区的优势植被是( )
A.高山针阔叶混交林 B.高山灌木林
C.高山草甸 D.常绿阔叶林
13.在海拔4900米垫状点地梅盖度最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气温适宜,降水较多
B.地势平坦,坡度较小
C.晴天较多,热量充足
D.土壤肥沃,沙尘较少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山东聊城三中月考)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2022湖北新高考协作体期中)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地区退却。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4.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变化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变化不敏感
D.亚欧大陆北部降水最多
题组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22浙江稽阳联谊学校月考)下图是我国某山地东、西坡土壤垂直带谱图。漂灰土是我国寒温带湿润地区针叶林下发育形成的,暗棕壤是在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形成的。完成下面两题。
5.土壤的发育深受气候影响,该山地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土壤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西坡比东坡( )
A.降水较少,气温较高
B.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C.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D.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6.东坡从山地暗棕壤向上变化为亚高山漂灰土,这种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基础过关练
1.A 2.C 3.A 4.D 5.A 6.D 7.D 8.B
9.A 10.A 11.A 12.C 13.A
1.A 甲图为大漠胡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景观,该地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光照充足,A正确;乙图为兴安林海,位于东北地区,并非雪域高原,B错误;丙图为海南椰树,海南没有大量黑土分布,C错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丁图为黄山迎客松,位于安徽,D错误。
2.C 甲图为大漠胡杨,出现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胡杨的根系发达,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常年干旱,地表水少,A错误;乙图景观所在地区林木叶成针状是由于该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B错误;丙图景观所在地区林木四季常青,是由于该地区位于热带,常年温度较高,C正确;丁图景观所在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D错误。
3—4.A D 从塞北到江南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随纬度变化发生的更替,不同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引起植被等地表景观发生变化,表现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热量。
5.A 甲图A→F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升高,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从⑥→①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体现了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6.B 从图中可见D≥10℃年积温在4 000℃左右,④地区的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据水热状况可判断该地应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7.D 温尼伯处在北美洲大陆中部50°N的位置,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较高纬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8.B 从温尼伯到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与大西洋的距离越来越远,海洋水汽越来越难以到达,沿途的降水越来越少,因而沿途的景观呈现以水分为基础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故选B。
9.A 读图可知,垂直自然带③以下是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由此可判定③代表高山草原带,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条件变差,自然带②变为高寒荒漠带,再向上气温更低,①大部分海拔在5 000米以上,冰雪很难完全融化,故可判定①代表积雪冰川带,故选A。
10.A 该山山麓自然地带为热带草原带,该自然带主要在热带出现,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地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故选A。
11.A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植被、土壤等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量,太阳辐射不是影响热量的唯一因素,洋流只影响沿海局部地区,故选A。
12.C 根据材料可知,垫状点地梅分布区是青藏高寒区,其优势植被是高山草甸,C正确。
13.A 结合材料可知,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具有很强的喜光性,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其光合作用,不利于其生长;而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据此推测在海拔4 900米地区气温适宜,降水较多,适宜垫状点地梅生长,故该地区其盖度最大,A正确。
能力提升练
1.B 2.A 3.D 4.B 5.A 6.C
1.B “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当地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而应是落叶阔叶树种。常绿灌木是人工种植的,而杂树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因此杂树应为当地自然植被,故B正确。
2.A 常绿灌木生长条件介于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之间,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气温。
3.D 由材料可知,亚欧大陆苔原带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已经是陆地的最北了,不可能整体再向北移,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变好,理论上亚欧大陆苔原带应该是向北移,而不是向南移,B错误;亚欧大陆苔原带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再向北是海洋,所以其面积只会缩小,不会扩大,D正确,C错误。
4.B 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B正确;亚欧大陆北部降水较少,降水最多的区域出现在南部,D错误;由材料可知,苔原植被一般生长在湿度较大的高纬度地区,对湿度变化和温度变化均较敏感,A、C错误。
知识拓展 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上。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这些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
5.A 东西坡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主要是受水热等气候因素差异形成的不同植被下发育而成的。该山地3 000米以上西坡同类土壤带分布均高于东坡,说明西坡热量多于东坡,东坡本可属于暗棕壤带的3 300~3 700米部分,因低温潮湿环境(结合题干可知漂灰土分布在我国寒温带湿润地区)而形成漂灰土,可知西坡湿度小于东坡,因此同海拔西坡较东坡降水少,气温较高,故选A。
6.C 东坡从山地暗棕壤向上变化为亚高山漂灰土,是水热因素随海拔变化的结果,故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正确。
2